叶绍翁简介(30字左右)

如题所述

叶绍翁,宋朝人,汉族。文学家、诗人。出生地浙江龙泉。主要作品:《游园不值》《夜书所见》《四朝闻见录》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05
成为第2位粉丝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南宋著名诗人。叶绍翁的生卒年皆不详。绍翁属江湖派诗人,多写田园风光,富生活情趣,尤善七言绝句,代表作《游园不值》有“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两句,匠心独具
叶绍翁(生卒年不详),字嗣宗(sì zōng),号靖逸,龙泉(今属浙江)人,南宋中期文学家、诗人。祖籍浦城。原姓李,后嗣于龙泉叶氏,祖父李颖士于宋政和五年(1115)中进士,曾任处州刑曹,后知余姚。建炎三年(1129),颖士抗金有功,升为大理寺丞、刑部郎中,后因赵鼎党事,被贬。绍翁因祖父关系受累,家业中衰,少时即给龙泉叶姓为子。光宗至宁宗期间,曾在朝廷做小官,与真德秀过从甚密。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推荐于 2017-12-15
展开剩余25%
查看全部13个回答
编辑于 2020-09-20
展开剩余6%
查看全部13个回答
高中语文_量身定制课程_不满意随时退费
高中相关信息推荐
高中语文,学大一对一辅导,针对高考重点,难点,易错点全面讲解,高中语文巩固提升,专职老师精讲,专辅特训,学生满意,家长放心!
m.xueda.com广告
叶绍翁简介(30字左右)
专家1对1在线解答问题
5分钟内响应 | 万名专业答主
极速提问
garlic 正在咨询一个职场问题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个人简历/简历模板/简历大全/简历表格-个人简历中心
各行业简历大全,海量简历模板,中英文简历自动翻译,上前程无忧51Job免费下载简历表格!51Job招聘网,专业人才招聘网站,海量热门职位招聘信息,免费注册填简历,轻松找工作。
广告2021-03-02
文学学习的好处?
1、提高素养,提升自身的品位。 2、是感知社会的触角,各个学科都是融会贯通的,学习文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一个人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触类旁通。 3、学习文学,也是一种美的享受,文学中所含括的智慧、人文精神是其他学科难以媲美的。 4、学习本国文学,当然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文化,何况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其文化更是渊源流长,传承这些文化精髓——文学是每一个华夏人的隐而不现但真真实实的责任。 扩展资料: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不同体裁,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 文学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作为学科门类理解的文学,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及新闻传播学。 文学是属于人文学科的学科分类之一,与哲学、宗教、法律、政治并驾于社会建筑上层。它起源于人类的思维活动。 最先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 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对美的体现。文学作品是作家用独特的语言艺术表现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的作品,离开了这样两个极具个性特点的独特性就没有真正的文学作品。一个杰出的文学家就是一个民族心灵世界的英雄。 文学代表一个民族的艺术和智慧。文学,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属社会意识形态范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学
130赞·5,170浏览2020-09-24
求学习文学的方法
文学理论》阅读书目 一,理论著作 1.【美】M·H·艾布拉姆斯 《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郦稚牛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2.【美】韦勒克,沃伦 《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三联书店,1984年第一版. 3.钱钟书 《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年第一版. 4.海德格尔 《诗·语言·思》,彭富春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第一版. 5.伍蠡甫 《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 6.伍蠡甫 《现代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 7.郭绍虞 《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8.袁行沛 《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9.黑格尔 《美学》,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0.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11.伊格尔顿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12.宗白华 《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3.王国维 《人间词话》. 14.韦恩·布斯《小说修辞学》,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5.弗吉尼亚·沃尔夫《论小说与小说家》,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16.康德:《判断力批判》,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17.英伽登:《文学的艺术作品》,《二十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下,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年 18.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19.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20.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21.佛斯特:《小说面面观》,花城出版社1981年版. 22.高尔基:《论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23.亚里士多德:《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24.《文心雕龙》(梁·刘勰) 二,精品教材 1.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刘安海,孙文宪主编 《文学理论》,武汉华中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 3.王耀辉 《文学文本解读》武汉华中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 4.王先沛主编 《文学批评原理》武汉华中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 三,专业刊物 1.文学评论 2.文艺理论研究 3.当代作家评论 4.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 哈哈,楼主,没有百部那么多吧,以上的书认真读完也可上一层次。偶也是中文系的呢,这和偶们老师平时推荐的差不多 http://wenku.baidu.com/view/0542571c59eef8c75fbfb327.html 12月22日,中文系在经管大楼105室举行了第五场学科专业入门指导讲座。主讲人由厦门大学中文系郑尚宪教授担任,主题是“学习古典文学的意义和方法”。 “古典文学是文学的一部分,是现代文学的发展基础。它是承上启下的,是文学史上不可缺少的,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作了简短的自我介绍后,郑教授从古典文学的意义开始,揭开了本次讲座的序幕。郑教授表示:“学习古典文学有助于个人人文素养的形成,更重要的是它能大大提高我们的工作能力,包括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及沟通与交往能力,它是中文系学生的立身之本,学好它才可以使我们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得到更好的发挥”。 郑教授还为同学们提供了几个学习古典文学的好方法,如认真学习古代汉语中的文字、音韵、训诂三个方面;大量阅读原典,特别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一定要仔细研读;博学强记,适当背诵,学会像古人那样思维,变别人的东西为自己的东西;长期积累,水滴石穿,相信自己,坚持到底。 讲座上,郑教授旁征博引,结合自己或身边人的亲身经历,给同学们强调了中文学习的重要性,其幽默风趣的语言也博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会后,很多同学都表示对古典文学有了更好的了解,并认为这次讲座使他们受益匪浅。
24赞·852浏览2016-04-12
学习古典文学的意义?
古典文学教育意义刍议 中华民族是拥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我们的先辈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中国古典文学就是这博大深邃的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极为璀璨的明珠。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古典文学表现出一种漠视的态度。笔者以为:古典文学(作品)中,依然蕴藏着优秀的民族精神,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东西不应随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光彩,失去生命力,亟待我们去发掘。充分利用好这笔文化遗产,不仅对促进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国民素质有积极意义;而且对指引今天的文学创作,发展社会主义文学也十分必要。本文将从古典文学的审美教育作用,古典文学的社会文效应以及其与现当代文学的关系三个方面阐明古典文学教育的意义。 古典文学的审美教育作用 首先,学习古典文学是完善知识结构,适应新时期建设事业对人才的需要。我们知道,古代知识分子是诗、词、经、典、文、赋样样皆通。尽管现在时代不同,知识结构也有很大差异,但作为一个受教育者,一个合格的炎黄子孙,对这些国学精粹多少应有所了解。古人云:“饱读诗书气自华”,讲的就是读书可增强人的修养和气质。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力可见一斑。外国人尚且如此,我们更应该有责任,有信心,把它学好并发扬光大。 其次,学习古典文学可完善人格,提高个人修养。王国维有言:“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又高尚伟大之文学者,殆未之有也。”“济之以学问,帅之以德性,始能产真正之大文学。” 古典文学的社会文化效应 近些年来,学术界存在着对传统文化存留、取舍问题的争论,有甚者还唱出“全盘西化”的论调。笔者以为传统文化断不可丢弃,必须批判地予以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至今仍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文化效应。 古典文学与现当代文学的关系 我们知道,任何一门艺术,从其自身发展规律上讲,都存在着一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文学更不例外。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继承,何谈发展、创新?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古典文学之间同样存在着这种继承和发展关系。 从现实而言,中国典代文学的辉煌成就,想必稍有一点文学史常识的人,都能如数家珍,在此不作赘述。相比之下,现代文学则显得相形见绌。中国现代文学自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产生至今近有一个世纪的历史了。在这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几经波折。现代文学产生之初,经过胡适、鲁迅等一批新文化运动的骁将们的努力开拓与实践,现代文学在20世纪20至40年代初,出现了一个辉煌时段,产生了一大批经典作品,亦孕育了像鲁迅、巴金、曹禺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学大师。然而,这种繁荣的局面,只是昙花一现,尤其是进入新时期以来的文学更是处于一种边缘状态,大有江河日下之势。
18赞·3,136浏览2019-03-13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文学
学习是为了考个好大学,过上好生活,听听老师怎么说。
69赞·1播放
谈谈学习文学鉴赏的收获
文学欣赏是读者为获得审美享受而进行的一种精神活动。是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对文学作品所进行的带有创造性的感知、想象、体验、理解和评价活动。文学欣赏是个体的人对于具体的文学作品的阅读、感受、理解和想象活动。 文学欣赏活动是由欣赏对象——文学作品和欣赏主体——阅读者的之间的阅读关系构成的。文学欣赏对象是由作家创作完成的文本形态,它一经诞生,就进入了自己的生命史。文学作品既然是有生命的,也是向着读者开放的,那么它的历史性就取决于读者的阅读和理解,取决于读者的以情感应。 文学欣赏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移情的过程。欣赏活动中的移情现象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方面,欣赏主体——读者把自己的情感、记忆、意志、思想带进阅读过程,并投射到作品中的人物、事件、山川、风物上去,“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对国破家亡的动乱时势,花也迸溅泪水,鸟儿也感到惊心;“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蜡烛也理解人间的离愁别绪,落下一滴滴同情的眼泪;”“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静亭山。”(李白《独坐静亭山》),山有性命,与人同心,一幅闲适心境,飘逸潇洒,诗人与山相互观照,一点也不厌倦。因为“我们总是按照在我们自己身上发生的事件类比,按照我们切身的经验类比,来看待我们身外发生的事件” ,当我们把自己亲自竟来的东西——感觉、努力和意志灌注的我们所阅读的作品之中时,我们就是在移置情感,向它“灌注生命”。另一方面,我们欣赏的对象——文学作品,并不是事物本身,而只是标志事物的语言符号,我们是通过语言符号所展示的典型、意象才观照文学作品的形象的。只有以上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可能完成文学欣赏。此时,欣赏主体就获得美感,作品就成为审美对象。因为“审美的欣赏并非对于一个对象的欣赏,而是对于一个自我的欣赏。 ” 据《乐府古题要解》说,伯牙曾学琴于成连,三年过后,基本技巧已经完全掌握,但再演奏的时候还不能做到情感专注,难以获得精神上的感染力。成连就对伯牙说,“我的琴艺还不能具有感动人的能力,我的老师在东海中,他可以教你‘移情术’”。于是伯牙带了粮食、行囊,跟随老师来到蓬莱山。老师说:“我这就迎接我的来势去!”于是,划船远去,十天没有转回。伯牙在期待中苦等,孤独而又感伤,四处张望,不见老师,只听得“海水汩没,山林睿冥,群鸟悲号”,骤然顿悟,仰天长叹,“原来是老师想用自然界的涛声鸟鸣来感发我的感情。”这个故事虽然不完全是关于文学作品的感受,但是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有自己感受到的情感,才能产生激发、调动真挚的感情,才能更加深入的理解作品中的感情。 文学欣赏活动可以分为感受、体验、想象等若干阶段。感受是指文学欣赏活动中的感觉和知觉效果,是读者把文学文本的语言作为艺术符号进行把握的心理活动。作家创作,是把自己展示自己的思想情感的艺术形象熔铸于语言符号加以物化,生产文本。读者欣赏文学艺术,是把语言符号还原为艺术形象,在自己的头脑中映现出来。如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回的香菱学诗一节,写道,香菱开始学诗,不得其解,后感受日深,她认为“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她举了《塞上》一首为例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见了这景的。”香菱所体会的,正是诗歌审美感受独特性。 在文学欣赏活动中,体验是从外在形式进入到内在形式——对作品意义的把握和理解,带有“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的亲历性感受。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类活动的特性就是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人通过这种自由的生命活动使一切对象性的现实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只有当对象对人来说成为人的对象或者说成为对象性的人的时候,人才不至在对象里面丧失自身”,人才“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 ”这里的全部感觉是说,人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从对象世界中体验到自己的生命存在。如《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同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处,只听见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虽未留心去听,而染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道:“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唱的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原来戏文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之知看戏,未必能领略其中趣味。”想毕,由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再听时,恰唱到:“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东神摇。由听到:“你在幽闺自怜……等句,越发如痴如醉,站立不住,便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件《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读,不觉心痛神弛,眼中落泪。 这是因为杜丽娘“爱而不得其爱”幽怨、哀伤,勾起了黛玉内心同样“爱而不得”的悲苦、忧伤。这共同情感体验,导致林黛玉在听《牡丹亭》时,产生了一种刻骨铭心的情感体验,达到了感同身受的强烈共鸣,从而陷入了难以自拔的程度。通过这种惟妙惟肖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林黛玉对《牡丹亭》中曲文的欣赏,包含了个人体验的反复进行和逐步深入。 文学欣赏中的体验,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对于作品中人物经历命运和思想情感的体验;其二,是对于作家思想情感的体验。《红楼梦》中林黛玉为何听到《牡丹亭》的戏文会“心痛神驰”,潸然落泪,是因为黛玉自幼寄人篱下,过着抑郁寡欢的日子,情感与精神受到很大的压抑。她敏感多思,情感丰富,自然会感受到比一般女性更多的不幸和哀怨。《牡丹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拨动了林黛玉的心弦,连同《西厢记》以及唐代崔涂的《春夕》,南唐李煜的《浪淘沙》等古诗词中的形象,一并涌入脑海,经过“仔细忖度”之后,一时五内俱痛,百感交集,“眼中落泪”。梁启超先生在《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中指出:“凡读小说,必长若自化其身焉,人于书中,而为其书之主人翁。”“夫既化其身以入书中矣,则当其读此书时,此身已非我有,截然去此界以入彼界。”“书中主人翁而华盛顿,则读者将化身为华盛顿,主人翁而拿破仑,则读者将化身而为拿破仑,主人翁而释迦、孔子,则读者将化身为释迦、孔子。” 读者的化身入书,正是由于对于书中人物情感命运聚精会神的的体验,而到达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的真实写照。 文学欣赏过程中,不仅要有丰富的感受、体验,丰富的想象也是必不可少的。想象不仅可以可以依据文本所给定的语言符号,进行阅读和欣赏,而且可以通过改造头脑中的记忆表象而创造出新的形象,使作家创造的更深层次的含义获得再度创造。意大利美学家缪越陀里指出:“想象大半都把无生命的事物假想为有生命的。……一个情人的想象,往往充满着形象,这些都是由所爱对象在他心中引起的。例如他的狂热的热情使他想到所爱对象对他的温存简直是一种天大的稀罕的幸福,以至于他真正地而且很自然地想到其他一切事物,连花草在内,也在若饥若渴地想望求的那种幸福。” 我们读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小雅·采薇));“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的《贺新郎》);“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明媚的自然,多么美妙!太阳多辉煌,原野含笑!”(歌德《五月之歌》虽然它们只是一堆文字符号的组合,却能够在我们的脑海里自然地唤起杨柳、桃花、美人、青山、莲花、原野等自然形象,唤起离别、不舍、清纯、交流、激赏等情感。 果戈里曾以充满想象的文字评价过普希金的抒情诗歌,他说: 他这个短诗集给人呈现了一系列晕眩人眼目的图画。这里是一个明朗的世界,那只有古人才熟悉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自然是被生动四表现了出来,好象是一条银色的河流,在这急流里鲜明地闪过另外灿烂夺目的肩膀,雪白的玉手,被乌黑的鬈发像黑夜一样笼罩着的石膏似的颈项,一丛透明的葡萄,或者是为了醒目而栽植的桃金娘和一片树荫。这里包含着一切:有生活的享乐,有朴素,又以庄严的冷静突然震撼读者的瞬息崇高的思想。……这里没有美的辞藻,这里只有诗;这里没有外表的炫耀,一切是那么简洁,这才是纯粹的诗。话是不多的,却很精确,富于含蕴。每一个字都是无底的深渊;每一个字都和诗人一样地把握不住。因此就有这种情形,你会把这些小诗读了又读…… 当然文学欣赏不仅是单纯的接受,在文学欣赏过程中,欣赏主体带有强烈的创造性,这种创造是基于作家创造的一种再创造。接受美学的代表姚斯曾经说过:“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独立自足的、对每个时代每以为读者都提供同样的图景的客体。它并不是一座文碑独白式地展示自身的超时代本质,而更像一本管弦乐谱,,不断在它的读者中激起回响,并将作品本文从语词材料中解放出来,赋予它以现实的存在。” 我们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就是这个道理。审美欣赏的在创造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对于作品形象的补充与丰富;一个是对于作品意义的发现与增添。关于形象的补充与丰富我们在前文已经有所涉及,这里主要谈谈作品意义的发现与增添。文学作品的意义隐含于语言符号之中,隐含于文学形象之中,并不直接想欣赏者呈现。因而在文学欣赏活动中,文学的意义需要读者自己去发现、开掘、思考、领悟。 丹麦著名诗人奥利·萨尔维格在《苍白的早晨》中写到:“我总是听到真理叫卖他的货物/在房屋与房屋之间。/可我打开窗户时/小贩和他的手推车一起小时,/相貌平常的房屋挤在那里,/她们惨淡的阳光的笑容,/在像往常一样的日子中。//伟大的早晨来临。/巨大的光源在太空燃烧。/清淡的艳丽色彩/在寒冷中颤抖。/真理在我耳边喧闹/又越过许多屋顶,/到达另一些街道,/此刻别人听见他的叫喊。”(北岛译)陈超在解读该诗认为:诗歌反映了而是世纪人类“认识型构”的演变,诗人善于“从自然中寻找心灵的‘客观对应物’,经由个体生命体验来表达人类的生存处境。 ”他说:“这是以太阳来隐喻人对价值真理的追求。它不仅涉及到真,而且涉及到美、善和为理性而奋斗的不屈精神。 ” 苇岸在《大地上的事情·房蜂人》中写到: 放蜂人在自然的核心,他与自然一体的宁静神情,表现他便是表现自然的一部分。每天,他与光明一起工作,与大地一同沐浴阳光或风雨。他懂得自然的神秘语言,他用心同他周围的芸芸生命交谈。他仿佛一位来自历史的使者,把人类的友善面目,带进自然。他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与自然最古老的一种关系。只是如他恐惧的那样,这种关系,在今天人类手里,正渐渐逝去。在此,放蜂人的担忧,既是作家的夫子自道,也可以成为读者的切身感受。庄子说过:“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面对自然的坦荡无言、博大宽容和深邃神秘,只有静观、倾听、悟道才是更明智的举措。 《静夜功课》是张承志散文的佳作,也是代表他思者意识的重要作品。在夜深人静的“清冷四合”中,亲人在安睡,作家却张开思想的翅膀,思考、遐想。高渐离在目盲的黑暗中看到了什么?鲁迅的《野草》在二十世纪早期的夜色里,沉吟抒发,直面黑暗。高渐离的筑和鲁迅的笔都曾是作为利器存在的,而如今“满眼丰富变幻的黑色里,没有一支古雅的筑。”“见离毁筑,先生(鲁迅)失笔,黑夜把一切利器都吞掉了。”在张承志的眼里,“古之士子走雅乐而行刺,选的是一种美丽的武道;近之士子咯热血而著书,上的是一种壮烈的文途——但毕竟是丈夫气弱了。”他崇尚古代的英雄豪气,同时尊崇鲁迅的“直面黑暗,为的是”弥补正气,充溢豪情。因为张承志具有丰厚的历史学识,长久都在阅读《史记·刺客列传》与鲁迅的著作,深入骨髓的是黑夜中古雅与刚烈共存的美感,在黑夜中寻找共鸣的默契。在一个偶然的、墨色浸透身躯的静夜里重新回味,感动与感悟就顿时涌来,感觉也就“神清目明,四体休憩。”在这启示般的黑暗里,独自神游,静夜的功课总是有始无终。它同向了精神的高处,通向未来的渺远。 1. 5辞中的通感与接受中的联觉 文学鉴赏与其他艺术鉴赏的心理差异,联觉乃至联想、想象的调动对于文学欣赏活动的影响 促织声尖尖似针,更深刺着旅人心。 独言独语明月里,惊觉眠童与宿禽。 ——贾岛:《客思》 剪剪轻风未是轻,犹吹花片作红声。 一生情重嫌春浅,老去与春无点情。 ——杨万里:《又和二绝句》贾岛,字阆仙,范阳(今北京附近)人氏,是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以苦吟著称。贾岛年轻使曾出家为僧,在诗歌声名雀起后还俗。参加过进士考试,因出身卑微未被录取,一生只作过长江主薄、司仓参军之类的小官,但却留下了使他为文学史记识《长江集》。贾岛善于运用朴素的日常语言描摹自然风物,抒写实际生活情景,形成了清淡平朴的诗歌风格。我们所选的这首《客思》,记录了一个客居他乡,漂泊在外的游子,在蟋蟀如针般尖锐的吟唱中,愁思无眠,孤坐月夜独言独语的情景。贾岛善于运用浅显、平淡的语言,描摹深切的心理感受,因而,韩愈对贾岛的评价是:诗作“往往造平淡”。从文学艺术的审美角度来看,绚烂容易平淡难。平淡所展示的实质上是很高的艺术境界。正如宋代诗人梅尧臣所说的:“作诗无古今,欲造平淡难。”第二首诗的作者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自号“诚斋野客”,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是南宋时期与陆游、辛弃疾同时代的诗人,有《诚斋集》传世。据记载,他少习理学,讲究品节。为人刚毅狷介,不苟合取容,时人称其有“折角之刚”。杨万里学诗初从江西诗派入手,晚师唐人绝句,而逐渐摆脱既定范式的拘囿,熔铸成独具风格的“诚斋体”。杨万里晚年曾经谈到自己的作诗状态是“浏浏焉无复前日轧轧矣(《荆溪集序》)。”他善于从平常的事物中去捕捉富有情趣的瞬间,并用浅近的语言将所见、所闻、所感表现出来,
第2个回答  2018-05-12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绍翁属江湖派诗人,多写田园风光,代表作《游园不值》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人。祖籍浦城。原姓李,祖父李颖士于宋政和五年(1115)中进士,曾任处州刑曹,后知余姚。建炎三年(1129),颖士抗金有功,升为大理寺丞、刑部郎中,后因赵鼎党事,被贬。绍翁因祖父关系受累,家业中衰,少时即给龙泉叶姓为子。光宗至宁宗期间,曾在朝廷做小官,与真德秀过从甚密。

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如《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其他如《夜书所见》写儿童夜挑促织,景象鲜明,反衬出客中的孤寂;《嘉兴界》写江南水乡景色,颇饶风味;《田家三咏》写田家的生活片断,平易含蓄,词淡意远,耐人寻味。

另外,周密《齐东野语》载其咏史诗《汉武帝》一首,颇尽讽刺揶揄之能事。 叶绍翁诗集《靖逸小集》,有《南宋群贤小集》本。他别著《四朝闻见录》,杂叙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轶事,颇有史料价值,有《知不足斋丛书》本、《丛书集成》本。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6-09-27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南宋著名诗人。叶绍翁的生卒年皆不详。绍翁属江湖派诗人,多写田园风光,富生活情趣,尤善七言绝句,代表作《游园不值》有“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两句,匠心独具

叶绍翁(生卒年不详),字嗣宗(sì zōng),号靖逸,龙泉(今属浙江)人,南宋中期文学家、诗人。祖籍浦城。原姓李,后嗣于龙泉叶氏,祖父李颖士于宋政和五年(1115)中进士,曾任处州刑曹,后知余姚。建炎三年(1129),颖士抗金有功,升为大理寺丞、刑部郎中,后因赵鼎党事,被贬。绍翁因祖父关系受累,家业中衰,少时即给龙泉叶姓为子。光宗至宁宗期间,曾在朝廷做小官,与真德秀过从甚密。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葛天民互相酬唱。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03-11
叶绍翁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浙江龙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南宋中期诗人。
叶绍翁原姓李,后因受祖父李颖士牵连,家业中衰,少时即嗣于龙泉叶氏。宋光宗至宋宁宗期间,曾在朝廷做小官,与真德秀过从甚密。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又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叶绍翁著有《四朝闻见录》,补正史之不足,被收入《四库全书》。诗集《靖逸小稿》、《靖逸小稿补遗》,其诗语言清新,意境高远,属江湖诗派风格。
本名
叶绍翁
字号
字嗣宗
号靖逸
所处时代
宋代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龙泉(今浙江龙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