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级《窃读记》多音字形近字

7年级《窃读记》多音字形近字

窃的形进字有:砌,窍,窥、寇、窈、窕、窳 、窲 、窽 、窹 、竆 、竉 、窏 、窿 、窾 、竀 。

读的形近字:渎,牍,犊,椟、黩。

记的形近字:纪,己,忌。

《窃读记》一文中的多音字如下:

1、转:zhuǎn(转弯)   zhuàn(转圈)  zhuǎi(转文)

2、的:dí(的确)     dì(目的)    de(好的)

3、咽:yàn(咽气)    yān(咽喉)   yèn(哽咽)

4、舍:shě(舍弃)    shè(宿舍)

5、藏:cáng(隐藏)   zàng(西藏)

扩展资料

《窃读记》中心思想: 

以“窃读”为线索,以“我”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自语式的独白描绘心境,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我”“窃读”时的独特感受与百般滋味,将一个极其热爱读书,渴求知识的充满灵性的“我”表现得淋漓尽致。 

《窃读记》作者简介:

林海音( 1918 - 2001 ),原名林韩影,女,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来自台湾苗栗县头头镇,原籍广东省胶岭市,著名作家。1921年,林海音和她的父母回到台湾。

1923年,她和父母一起搬到北京,并定居在城市的南部。她于1948年回到台湾,开始了她的文学创作。她是《世界日报》的记者和编辑,主持《联合日报》副刊长达10年。

她一生创作了许多小说和短篇小说。1994年,林海音获得了“世界中国作家协会”和“亚洲中国作家文学基金会”颁发的“中国资深作家贡献奖”,以及1998年“世界中国作家大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

1999年,她的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获得了第二届五四奖“文学贡献奖”,德文版获得了瑞士颁发的“蓝色眼镜蛇奖”。她创办的纯文学出版社( 1968 - 1995年)是中国第一家专业出版社,出版了许多知名书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07

《窃读记》一文中的多音字如下:

1、转:zhuǎn(转弯)   zhuàn(转圈)  zhuǎi(转文)

2、的:dí(的确)     dì(目的)    de(好的)

3、咽:yàn(咽气)    yān(咽喉)   yèn(哽咽)

4、舍:shě(舍弃)    shè(宿舍)

5、藏:cáng(隐藏)   zàng(西藏)

扩展资料:

窃读记作品鉴赏

此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在此文中,对比是很多的,整体的对比中套着局部对比。前面老板的无情和后面店员的好心是整体的对比,而这里的仇恨和后面的爱心又是局部的对比。正是这种双重的对比使得文章的结构显得严密。

对比的特点是两个极端,但是作者并不因为对比,而把人物内心的情感仅仅限定在两个极端上。在两个极端之间,作者没有忽略丰富的层次。孩子经不住求知欲的诱惑,重新到书店“窃读”,

先是提防“难堪”的焦虑,接着形容读后的快乐如“喝醉了酒似的”,“踉踉跄跄,走路失去控制的能力”,“被快乐激动得忘形之躯,便险些撞到树干上去”,这是自嘲。有时,书店架上的书找不到了,便“愤愤”地想,“世上有钱的人这么多,他们把书买光了。”

这在表面上是“愤愤”,实际上是自我调侃,表现自己的愤激是多么幼稚。把双重对比和丰富的心理层次结合起来,是此文最明显的特点。写到这里,已经占了全文的五分之四。

从构思上来说,这还没有接触文章的主体,文章的主体是好心店员的出现。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衬托这个好心店员。照理说这个好心店员该用最大的篇幅去描绘,用浓重的笔墨。但是前面已经指出过了,这个重要人物的描写却只有三言两语。

作者把重点放在自己无声的、不可的情感变幻上。的确,情感变幻是很丰富的,层次是很细致的:先是接过好心店员的书“害羞”得不知如何是好,后是“冲动”得没有法子把注意力集中在书上。一下子“吞食”了书中所有的智慧以后,走出书店,“浑身松快”。

总计起来这三个层次,和前面的内心活动比较起来,好像有点单薄,如果光是从心理层次的变化来说,的确有一点。但是,接下去有一笔,看来是闲笔,却不可忽略。那就是:花生米。

本来忘记吃花生米表现了读得入神、忘情、陶醉了,但是这最后一笔,却不是为了忘情,而是为了触发作者想起老师的话:“你是吃饭长大,也是读书长大的!”

这一句很精彩,比全文任何一句都有思想的光彩:读书的意义一下子提高了,不仅是在求知欲的满足上,而且是在精神的成长上。但是,作者还不满足,立意在高度上再次升高:“但是今天我发现这句话还不够用,它应当这么说:‘记住,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

这一笔很有力,也许可以说就是古代文论中所说的“豹尾”,很有思想的力量。力量来自三个方面:首先是把窃读曾经引起的对人类的“仇恨”转化为“爱”。其次是用“爱”来消解仇恨,作为长大的表现。而这比之吃饭,比之读书,更具有深刻的内涵。

最后,这一笔和前面在书店中“窃读”中看似闲笔的花生米,构成有机的联系,使结构显得完整,没有任何游离的、可有可无的笔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窃读记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22

1. 转:zhuǎn(转运)   zhuàn(打转)  zhuǎi(转文)

2. 的:dí(的确)     dì(有的放矢)    de(好好的)

3. 咽:yàn(咽下)    yān(咽喉要道)   yè(哽咽)

4. 舍:shě(取舍)    shè(宿舍)

5. 藏:cáng(躲藏)   zàng(藏羚羊)

扩展资料

《窃读记》现代作家林海音女士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以窃读为线索,描写了作者放学后急匆匆赶往书店,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窃读,到晚上才依依不舍离开的读书过程。真真切切地表现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和对文学知识的渴望。作者综合运用了细致入微的动作、自语式的独白等描写方式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文章富有动人的魅力。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窃读记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3
《窃读记》一文中的多音字如下:

转:

zhuǎn(转弯)  
zhuàn(转圈)  
zhuǎi(转文)
 
的:
dí(的确)    
dì(目的)   
de(好的)
 
咽:
yàn(咽气)   
yān(咽喉)   
yèn(哽咽)

舍:
shě(舍弃)   
shè(宿舍)

藏:
cáng(隐藏)   
zàng(西藏)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