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用电冰箱指的是什么?

如题所述

家用电冰箱有节能冰箱、电脑冰箱、无氟冰箱、变频冰箱

随着能效比标识的实行,节能成为各品牌宣传的一个重点,它以节能为特点。下面看一下它们的具体含义。

1.节能冰箱:节能冰箱采用了先进冰箱压缩机,制冷量、能效比等技术参数实现了最优化,冰箱的保温性能增强,整个冰箱箱体的导热系数因此就优于一般冰箱。拿一台268升的节能型冰箱来讲,在整个寿命期内节省耗电量费用达到2300余元,细算起来节能冰箱还是比较实惠的。

2.电脑冰箱:第三代数字温控冰箱基于电脑人工智能,以精确数字温控为代表。可在箱体外采用可视化的数字温度显示,对箱体内温度进行精确控制。即使频繁开启冰箱,也能通过电脑系统控制,改变压缩机的工作频率,使温度固定在设定数值,同时达到省电的效果。

3.无氟冰箱:说起“无氟”冰箱,人们往往认为这种冰箱不使用氟了,因为有氟冰箱是使用氟里昂11和氟里昂12来做发泡剂和制冷剂的冰箱。但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的专家指出,从化学反应式中可以看到,破坏臭氧层的元凶,是“氯”而并非“氟”。现启用的冰箱制冷剂为R600a,使冰箱的制冷速度更快,更节能。

4.变频冰箱:以海信变频冰箱为例: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直流无级变频”技术,压缩机转速可以根据外界温度变化和食物储存情况,从2000转到4000转的区间内柔性变动。平滑变频既能避免能源浪费,比普通冰箱节能70%以上,也能将噪音值降低50%以上,还能延长压缩机和整机系统的使用寿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31

冰箱是保持恒定低温的一种制冷设备,也是一种使食物或其他物品保持恒定低温冷态的民用产品。箱体内有压缩机、制冰机用以结冰的柜或箱,带有制冷装置的储藏箱。

家用电冰箱的容积通常为20~500升。1910年世界上第一台压缩式制冷的家用冰箱在美国问世。1925年瑞典丽都公司开发了家用吸收式冰箱。1927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研制出全封闭式冰箱。1930年采用不同加热方式的空气冷却连续扩散吸收式冰箱投放市场。1931年研制成功新型制冷剂氟利昂12。50年代后半期开始生产家用热电冰箱,中国从50年代开始生产电冰箱。电冰箱的种类很多,一般按其内冷却、用途、气候环境、外形、放置制冷方式分类。内冷却分类。冷气强制循环式:又称间冷式(风冷式)或无霜冰箱。冰箱内有一个小风扇强制箱内空气流动,因此箱内温度均匀,冷却速度快,使用方便。但因具有除霜系统,耗电量稍大,制造相对复杂。冷气自然对流式:又称直冷式或有霜电冰箱。其冷冻室直接由蒸发器围成,或者冷冻室内有一个蒸发器,另外冷藏室上部再设有一个蒸发器,由蒸发器直接吸取热量而进行降温。此类冰箱结构相对简单,耗电量小,但是温度无效性稍差,使用相对不方便。冷气强制循环和自然对流并用式:此类形式的电冰箱新产品较多采用,主要是同时兼顾风、直冷冰箱的优点。用途分类。冷藏箱:该类型电冰箱至少有一个间室是冷藏室,用以储藏不需冻结的食品,其温度应保持在0℃以上。但该类型电冰箱可以具有冷却室、制冰室、冷冻食品储藏室、冰温室,但是它没有冷冻室。冷藏冷冻箱:该类型电冰箱至少有一个间室为冷藏室,一个间室为冷冻室。冷冻箱:该类型电冰箱至少有一间为冷冻室,并能按规定储藏食品,可有冷冻食品储藏室。气候环境分类。分为亚温带型(SN)、亚热带型(ST)、热带型(T)。

 

第2个回答  2018-01-31

一种冷藏和冷冻食品的制冷电器。以电机压缩式电冰箱最为常见,此外还有一种半导体式冰箱。电机压缩式电冰箱 由电气控制系统、制冷系统、箱体和箱内附件4部分组成。电冰箱工作时,先接通电源,使起动继电器动作,以起动压缩机的单相电动机;电动机驱动压缩机对制冷系统作功,并通过温度控制器和其他控制装置,确保制冷系统按不同的使用要求自动地安全可靠地运行。电气控制系统主要由温度控制装置、化霜控制装置、防露装置、防冻加热装置、箱内风扇电动机和照明控制装置以及压缩机电动机的起动和保护装置等组成。单门电冰箱的典型电路如图所示。

①温度控制装置:主要是温度控制器。温度控制器的感温元件紧贴在蒸发器表面或直接感受箱内温度的变化,由触点的接通、分离来控制压缩机电动机的开、停时间,从而达到控制温度的目的。温度控制器分为普通型、定温复位型和化霜复合型(即半自动化霜温控器)3种。

②化霜控制装置:分半自动化霜和自动化霜两种方式。采用半自动化霜控制时,只要按下温控器旋纽中央的化霜按钮,即切断压缩机电动机的电路,停止制冷;化霜完毕,化霜按钮自动复位,使压缩机电动机恢复运转。自动化霜控制是将化霜定时器、化霜加热器接入电路,只要到了预先调定的化霜间隔时间,化霜定时器触点即切断压缩机电动机电路,并接通化霜加热器,进行加热化霜;化霜完毕,化霜定时器切断化霜加热器并接通压缩机电动机电路,使压缩机电动机恢复运转。  

③防霜装置:由电加热器组成,其作用是通过提高箱体门口表面部位的温度,避免因表面温度低于露点温度而出现表面凝露现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