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评价电影《驴得水》?

如题所述

“驴得水”原本是一头驴的名字,可是校长为了多拿一份工资,就编出了“驴得水老师”,继而发生了一连串的事情。

说了一个谎,要用许多个谎来隐瞒。这电影也反应了中国贪污的现象,在嘲讽当今社会。

张一曼所唱的《我要你》歌贯穿全剧,其实她本性并不坏,只是在来到这个小学之前经历了一些不怎么好的经历才让她表面放荡吧。从她开始为了学校的“三万元法币”要“睡服”铜匠,到后面的扇自己耳光、愿意剪头发,她都是在为了这个学校,并没有一件事是为了自己而做的,她最后还是被那些小人给逼疯了,彻底的毁了她。在剧末自杀了,解脱了,这也是对她最好的结局吧。

不得不说裴魁山,一开始对张一曼有感情,却因为张一曼“睡服”铜匠而感到这世上没有爱情了,就开始对张一曼反感,并在铜匠要求骂张一曼的时候说出他最她的恨意,有着得不到的就毁了的想法。除了感情不顺之外,他对钱的贪念越来越膨胀,一点也没想过建设学校,只想着自己能拿到多少钱,真是个让人恶心的人物。

铜匠,没有受过教育,却因为一次给学校修铃铛而冒充“驴得水老师”,从而感觉到知识的好处。一次就被张一曼给“睡服”,并且对她念念不忘。后来因为张一曼骂了他一句:“牲口。”而对张一曼进行报复,张一曼就是被他给毁了的。也是个狗腿子一个,为了能让自己出国,而各种听话,也让人恶心。

校长,从一开始驴棚着火,有着唯吾独尊的想法,都要听他的,他说什么是什么。最后不惜一切代价就是为了得到每个月三万块法币,其实他也是为了建设学校,这个观点没什么不好。但是作为一个教师、一名校长,这样带头说谎,这事不是太好吧。为了圆一个“现实中不存在的驴得水老师”的谎,带来了一连串的谎话,后续的事情怪他也没错。

铁男,一个真正的男子汉,是个敢说敢做的人,后来因为差点死,整个人害怕了,他是个受害者。

孙佳佳,校长的女儿,是这部剧中唯一清醒的人,看了他们几个大人的丑态,最后离开这所学校去了延安发展。最后那一盒跳跳球,她大概也了解到铁男对她的心意了吧。

这部剧真的演的挺有意思的,给人的感受很深,很好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5-12

《驴得水》是一部笑中带泪泪中带着滋味儿的电影。剧中张一曼的扮演者任素汐用一首《我要你》贯穿了整部电影,尤其是在有一幕她剥蒜的时候把蒜皮当做了雪任期飘洒空中,那一个场景不仅是让裴魁山为之动心,更是让作为观众的我们心中一暖。是啊,张一曼不过就是一个喜欢自由和温暖的女子,她单纯可爱甚至可以为了那简单的生活去“卖弄”自己,但她并不“肮脏”因为她为的是孩子和学校。

如果电影能像张一曼设想的那样该有多好,冒充驴得水的铜匠顺利的回家和婆娘过日子,真正的驴得水还能好好地活着继续为孩子们坨水,校长用“驴得水老师”的奖励金修缮新的校舍,而裴魁山也没有因为张一曼的拒绝和“卖弄”变得近乎疯狂, 孙佳也不用因为特派员的私心嫁给假冒“驴得水”老师的铜匠。一切都会变成张一曼想象的样子:大家穿上了新衣服,学校有了新校舍,甚至大家还可以一起去大城市“见世面”。

可惜的是,在那个特殊的大环境下,自私成为了多数人的“通病”,他们被私欲蒙蔽了双眼,看到的只有张一曼的“放荡”和教育局的“拨款”,却没有人花点时间去耐心去读懂孙校长和张一曼的心,当孙校长和张一曼的“无私”成为了他人私欲爆棚的“沃土”,最终大家都沦落成为了这善意的谎言背后的“受害者”。在影片当中,变化最大的两个人应该是“爱过”张一曼的裴魁山和铜匠。或许在他们是“由爱生恨”,亦或者是被私欲冲昏了头脑,但始终是他们把“单纯”“善良”的张一曼推下了悬崖。还记得剧中的,裴魁山在炎炎夏日一身裘皮的装扮,铜匠来袭那一种冠冕堂皇,张一曼那一头狗啃般的秃发,特派员侍卫要“轻薄”张一曼但没有人敢制止,甚至还有张一曼疯掉之后房间里的那一声枪响,简直让人看的心碎......

还记得有人在影评中在为张一曼扼腕叹息,因为她“死了”。不,其实我一直认为她还活着。但至少,在那个像沼泽一样的泥泞崎岖的年代里,她哪怕只活在自己编织的梦里。这就像是电影的结尾一样,一切仿佛像全部都没有发生一样,大家获得了想要的快乐,没有私欲没有“驴得水”而生活还在继续,就像是一场梦一样的开始。最后我不得不说的,通过《驴得水》这部国产小成本电影,可以看得出这其中包含了无数人的心血。同样,也可以看得出国产电影没有天价演员和高投资也一样可以拍好,而这一切只不过取决于“从业者”的是否“走心”。总之,《驴得水》是一部很棒的片子,希望大家有空都去看看哈~

第2个回答  2017-05-18

《驴得水》号称国产剧中十部让人看了会绝望的影片之一,看完《驴得水》相信大家的心情跟我是一样沉重而压抑的。不得不感叹,作为一部喜剧片,它的确做到了让我们欲哭无泪的效果。这部影片宣传是一部喜剧,虽然剧中有不少笑点,但是实际上是让人笑中带泪,引人深思,影片大面积使用黑色幽默的手法和反讽的方式深刻的契合了它的主题。

 

这片子是根据同名话剧改编的,老实讲,我在看的时候,就觉得话剧感太过浓烈,相反,电影的质感却极度缺乏,导致了电影的节奏和人物的表现力度不够,真实度也不够,很容易就出戏。

其实像这种题材最忌讳的就是没有真实感,这样会让观众觉得,即使你的题材再好,讲的故事再好听,也是假的,和我关系不大,所以这片子从我个人的观感上来讲,是不太欣赏的,觉得有很多问题,而且也没有那么的优秀。

不过,电影本身有一些创新性的做法,还是值得肯定的。

影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极富有戏剧性的剧情(当然它本身就是话剧改变的)和语言大胆尝试及人物的诠释上。

首先,剧情上时间轴上选取了民国,民国本身就是一个混乱不安的年代,可见编剧的用心,用隐喻的手法暗示接下来的荒诞。从一开始的四个知识分子宣誓要改变农村的愚昧与穷苦,为了发展山区希望小学通过一头美名为"吕得水"的驴来弥补紧张的经费到后来经历了经费骗局的勾心斗角,互相伤害,让人觉得可笑又无奈。        

  

其次,对于人物形象的诠释上,剧中的张一曼是一位有着一颗自由之心,幻想浪漫同时又有些许的感情方面不靠谱的文艺女青年,最终沦落为被铜匠辱骂被自己同事欺辱的悲剧,以精神错乱自尽草草收场。让观众不禁唏嘘一片。影片中的校长是一位有着献身教育情怀的知识分子,无奈现实残酷,他在金钱的诱惑下为了自身利益步步妥协,以至于最终孙佳佳失望至极选择离开。其实每个人都有弱点,只不过影片把这些缺点在利益面前放大而已。剧中裴魁山的前后的转变则把一个有知识的小人的形象表达的生动形象,淋漓尽致。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7-07-13
故事本身很简单,民国时期,怀着普及农村教育远大理想的孙校长,带领着自己的女儿孙佳,追求自由的女教师张一曼,充满正义感的周铁男,还有爱钱的小男人裴魁山,一行五个人从繁华的北平来到西北某村庄,办了一所学校,“三民小学”,立志在此实现理想,医治农民“四大病”:贫、愚、弱、私。但此地缺水严重,大家就养了一头驴来拉水喝,可养驴需要经费,校长“灵机一动”,向教育部虚构了一位“驴得水”老师,拿空饷来补贴学校开销。没过多久,教育部就对这位从未露面的“驴得水”老师起了疑心,派了特派员来视察工作。孙校长再次“灵机一动”,找了当地的铜匠,来假扮“驴得水”。于是用下一个谎言来圆上一个谎言,展开了一系列看似啼笑皆非的故事。
电影的前半段充满了欢乐,电影利用这种身份错位,以及张一曼这个有着独立性意识的女老师角色,闹了不少笑话,也抖了不少黄色机灵。然而剧情却在后半段急转直下,前面有多好笑,后面就有多绝望。所谓黑色幽默,最重要的部分是黑色,幽默不过是个手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驴得水》根本不是喜剧,虽然它遍布笑料又荒诞不经,但它背后埋藏的惨烈和绝望都令人心生寒意。
往往越是美好而正当的愿望和目的,越是容易让世俗的道德底线变得浮动模糊,而人一旦习惯于丧失原则就必然迷失堕落。每个曾经特立独行的人,都抛弃了曾经的自己。每个曾经想改变中国的人,都被中国所改变。
生活是千手观音,一遍又一遍扇你的脸,她不停地换着挥手的姿势方向力度,你不断地为羞辱找理由找借口找台阶,你愤愤不平,你惶惶不安,你委屈求全,你沾沾自喜——你总是能自圆其说。早晚有一天你能明白,即使终其一生你都糊涂,又有什么区别呢?
一部《驴得水》讲述的是失望,却能够让人看到中国电影的希望,那就是面对神经病审查,没有小鲜肉,没有大明星,却可以凭借优秀的剧本,优秀的表演,创作出良心十足的作品。
第4个回答  2017-05-18

       当我看到这部电影的名字是《驴得水》的时候,我并没有想过我会认真把它看完。不过,人总是矛盾的,我又偏偏是因为这部电影的名字决定进来看一看。                                                                                                                     

       电影一开头的音乐,瞬间吸引了我。不仅如此,碧蓝的天空,优美的草原,几头牛羊懒散的站在那里晒太阳。我顿时有了非常舒适的感觉。这样的场景和音乐与当时那个年代非常符合。而且听音乐好像是一部喜剧,心想这应该是一部不错的电影,于是我瞬间进入了认真看戏的模式。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越往后面看,心情就越沉重。更让我难过的是,这部电影竟然以张一曼自杀的悲剧而结束。

        在民国时期,像张一曼,周铁男这样的知识分子,他们的骨子里是非常清高的。他们有梦想,有期望,他们想创造出自己的一番天地。然而残酷的现实,却把他们逼入了绝境。在那个偏远的小山村,他们连吃饭喝水都成了奢望。何谈梦想!校长为了学校的建设,向教育部门虚报了一个老师,这个老师的名字叫驴得水,而驴得水其实是一头驴。

       他们所在的三民小学,一个校长,三个老师,却只有六个学生。作为唯一的女教师张一曼,无疑是寂寞的。当梦想与现实互相碰撞,他们的梦想也在一点点的磨灭。张一曼做了很多漂亮的校服,她多想和自己的同事一起穿上这样的校服,带着自己的学生,在美丽的校园里尽情奔跑。


       然而,就是这样简单的愿望,在这里却很难实现的。由于当时人们的思想意识差,温饱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所以让孩子到学校来受教育,根本得不到大家的重视。而这几个年轻人为了让孩子们受到教育,他们甚至愿意拿出自己微薄的工资,来给学生发奖学金。

        当校长接到通知,教育部的人要来考擦驴得水老师的时候,大家都慌了。为了不让事情暴露,他们临时找了一个什么都不懂得铜匠来冒充驴得水。由于张一曼的细心和教导,铜匠顺利通过考察。为了此事,张一曼还出卖了自己的身体。而她的悲剧也从此开始。

         驴得水事件并没有结束,真正的出资人美国方面,还要进一步考察。而这时候,整个影片就开始了一个又一个的闹剧。校长为了三民小学,教育部为了得到美国人更多的资助,铜匠为了自己的尊严,一切矛头都同时指向张一曼,一直呵护着张一曼的张铁男被美国人的枪已经吓破了胆,他再无精力去保护张一曼。

        为了大家的愿望,张一曼被所有人奚落,侮辱。不仅如此,她一头美丽的头发也被铜匠要求剪掉。张一曼在大家的谩骂声中,失去了最后一点活着的理由,又在镜子里看到自己的丑陋形象,瞬间崩溃,精神出现了问题。 其实在这之前,耐不住寂寞的张一曼和剧中的其他男性也发生过关系,这也是造成她最后悲剧的原因之一。


        这一系列的闹剧过后,虽然大家都没有如愿以偿得到美国人的资助,但是也没有什么损失。当所有人的生活都回归到原位,而张一曼却回不去了,她选择用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女人是弱者,是最容易受到伤害的,当所有的人将她抛弃,她要有什么养的勇气活下去!

       影片内容让人深思,剧情却经不起细细推敲。我对剧中的人物深感不值,却对影片的制作有些不满意。所以,我很迷茫,已经不能理性的对该影片做出评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