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建档立卡需要什么材料?

如题所述

申请建档立卡需要:本人身份证复印件、家庭成员的户口本复印件、劳动合同(失业金领取证明)、本人及家庭从业人员的工资收入证明、低保家庭提供低保证明、申报人(系统内的困难职工名字)本地开户的银行卡复印件(注明具体开户行)最好为建行。

致困原因引起的支出证明:因病致困家庭提供本年度内医疗诊断书和整月或住院自负医药费票据的复印件,也可去社保中心复印医药报销费用凭证,因子女上学致困的家庭,提供学费票据和大学录取通知书复印件,因各种自然灾害/重大意外事故致困的家庭,提供相应证明材料。

建档立卡贫困户是按照“户主申请、村民小组提名、村民代表评议和票决、村委会审查、乡(镇)政府审核、县扶贫办复核、县人民政府审批”的程序进行确定的,村委会有扶贫对象民主评议和票决的会议记录及代表签名,乡镇人民政府和县扶贫办有扶贫对象审核的相关记录和档案资料。

县扶贫办对乡镇上报的扶贫对象信息资料进行最后把关,确保没有争议或争议解决后报县人民政府批准,统一建立县级档案,并按要求录入全国贫困农户信息系统。档案资料由扶贫对象、采集人、审核人共同签名确认。

扶贫对象已完成签名手续,是知道自己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可以由父母到村委会咨询,并到乡镇扶贫工作站,通过全国贫困农户信息系统查询后,开具建档立卡贫困证明即可。

拓展资料:

建档立卡贫困户:

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坚持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对每个贫困户建档立卡,建设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

2.专项扶贫措施要与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深入分析致贫原因,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集中力量予以扶持,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确保在规定时间内达到稳定脱贫目标。

3.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就是要对贫困户和贫困村进行精准识别,了解贫困状况,分析致贫原因,摸清帮扶需求,明确帮扶主体,落实帮扶措施,开展考核问效,实施动态管理,检查帮扶责任人履职情况和贫困对象脱贫情况。对贫困县和连片特困地区进行监测和评估,分析掌握扶贫开发工作情况,为扶贫开发决策和考核提供依据。

4.以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736元(相当于2010年2300元不变价)的国家农村扶贫标准为识别标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各省)在确保完成国家农村扶贫标准识别任务的基础上,可结合本地实际,按本省标准开展贫困户识别工作,纳入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统一管理 。

5.原则上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3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规模8249万人为基数(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见附件1)。省级统计数大于国家发布数的,可在国家发布数基础上上浮10%左右;个别省级统计数与国家发布数差距较大的,上浮比例可适当提高;具体识别规模经省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研究确定后,由省扶贫办报国务院扶贫办核定 。

6.采取规模控制,各省将贫困人口识别规模逐级分解到行政村。贫困户识别要以农户收入为基本依据,综合考虑住房、教育、健康等情况,通过农户申请、民主评议、公示公告和逐级审核的方式,整户识别。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建档立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17

需要的材料有:文件类、表格类、记录类、公告公示类。

一、文件类,包括县乡两级出台的关于建档立卡工作的各类文件以及上报的文件,分村镇两级整理。(村级确认贫困户的报告、贫困村申请报告)。(这里要注意的是县乡两级在开展建档立卡工作开始时制定的乡镇、村贫困人口分配指导性数字文件资料不要放在里面了)。

二、表格类,包括贫困户申请书、贫困户初选名单、贫困户登记表、贫困村登记表等。

三、记录类,包括各类会议记录、评议情况和培训情况等,分村镇两级分别整理,(村民代表大会民主评议贫困户会议记录、评议统计表,乡镇评议确定贫困村的会议记录等)。

四、公告公示类。包括贫困户初选名单公示,贫困户确定名单公示、贫困村拟定名单公示、贫困村确定名单公示情况等。分村镇两级整理。同时,乡镇要制作贫困村位置分布图和贫困村汇总表,贫困村要制作贫困户登记表。


扩展资料:

建档立卡贫困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坚持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对每个贫困户建档立卡,建设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专项扶贫措施要与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深入分析致贫原因,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集中力量予以扶持,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确保在规定时间内达到稳定脱贫目标。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02

需要的材料有:文件类、表格类、记录类、公告公示类。

一、文件类,包括县乡两级出台的关于建档立卡工作的各类文件以及上报的文件,分村镇两级整理。(村级确认贫困户的报告、贫困村申请报告)。(这里要注意的是县乡两级在开展建档立卡工作开始时制定的乡镇、村贫困人口分配指导性数字文件资料不要放在里面了)。

二、表格类,包括贫困户申请书、贫困户初选名单、贫困户登记表、贫困村登记表等。

三、记录类,包括各类会议记录、评议情况和培训情况等,分村镇两级分别整理,(村民代表大会民主评议贫困户会议记录、评议统计表,乡镇评议确定贫困村的会议记录等)。

四、公告公示类。包括贫困户初选名单公示,贫困户确定名单公示、贫困村拟定名单公示、贫困村确定名单公示情况等。分村镇两级整理。同时,乡镇要制作贫困村位置分布图和贫困村汇总表,贫困村要制作贫困户登记表。

扩展资料

①建档立卡:就是建立贫困户的相关档案,把贫困户的困难程度记录在案,并分发相应的贫困卡。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建档立卡贫困户”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10-14

向县扶贫办进行申请即可。达到贫困户标准的人员均可进行申请。国家对贫困户的界定,有其严格的划分标准:即绝对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27元),相对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628—865元),低收入人口(年人均纯收入866—1205元);

一般收入和高收入(年人均纯收入1205元以上)。通常把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205元的家庭人口统称为弱势群体。

建档立卡贫困户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坚持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对每个贫困户建档立卡,建设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

专项扶贫措施要与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深入分析致贫原因,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集中力量予以扶持,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确保在规定时间内达到稳定脱贫目标。

扩展资料:

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具体做法:

1、规模分解。按照《贫困人口规模分解参考方法》(见附件2),各省将报国务院扶贫办核定后的贫困人口识别规模逐级分解到行政村。

2、初选对象。在县扶贫办和乡镇人民政府指导下,按照分解到村的贫困人口规模,农户自愿申请,各行政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进行民主评议,形成初选名单,由村委会和驻村工作队核实后进行第一次公示,经公示无异议后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

3、公示公告。乡镇人民政府对各村上报的初选名单进行审核,确定全乡(镇)贫困户名单,在各行政村进行第二次公示,经公示无异议后报县扶贫办复审,复审结束后在各行政村公告。以上工作在2014年5月底前完成。

4、结对帮扶。在省级人民政府指导下,各县应统筹安排有关帮扶资源,研究提出对贫困户结对帮扶方案,明确结对帮扶关系和帮扶责任人。

5、制定计划。在乡镇人民政府指导下,由村委会、驻村工作队和帮扶责任人结合贫困户需求和实际,制定帮扶计划。以上工作在2014年7月底前完成。

6、填写手册。在县扶贫办指导下,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村委会、驻村工作队和大学生志愿者对已确定的贫困户填写《扶贫手册》。

第七步:数据录入。在县扶贫办指导下,乡镇人民政府组织村委会、驻村工作队和大学生志愿者等将《扶贫手册》录入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并进行数据审核。《扶贫手册》由国务院扶贫办统一监制,各县负责制发,贫困户、村委会各执一册。以上工作在2014年8月底前完成。

7、联网运行。由各省扶贫办负责,将录入数据在本省内试运行,并在2014年10月底前完成。

8、数据更新。贫困户信息要及时更新,并录入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实现贫困户动态调整。此工作在县扶贫办指导下,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村委会和驻村工作队在次年1月底前完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建档立卡贫困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贫困户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28

在当地民政局开具贫困证明,填写家庭情况登记表,盖好章。
材料:文件类、表格类、记录类、公告公示类。

具体如下:

建档立卡:就是建立贫困户的相关档案,把贫困户的困难程度记录在案,并分发相应的贫困卡。是否能够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是由农户申请、村级初审并入户调查、村民代表大会评议并公示、乡镇核查并公示、县级审核并公告后批复、签字确认、录入系统这样的程序确定的,具体情况可咨询当地乡镇政府或县级扶贫部门。

困难职工需要提供的证明材料:

1、本人身份证复印件、家庭成员的户口本复印件;

2、劳动合同(失业金领取证明);

3、本人及家庭从业人员的工资收入证明;

4、低保家庭提供低保证明;

5、申报人(系统内的困难职工名字)本地开户的银行卡复印件(注明具体开户行)最好为建行(工会会员卡-农商行);

6、致困原因引起的支出证明:

①因病致困家庭:提供本年度内医疗诊断书和整月或住院自负医药费票据的复印件,也可去社保中心复印医药报销费用凭证;

②因子女上学致困的家庭:提供学费票据和大学录取通知书复印件;

③因各种自然灾害/重大意外事故致困的家庭:提供相应证明材料;

7、公示材料;

8、对解困脱困对象建立困难职工解困脱困联系卡。

二、立卡(困难职工解困脱困联系卡)

立卡 — 确定解困脱困对象— 五个重点人群

(一)对纳入低保且具有劳动能力、但未实现充分就业的困难职工

(二)实际收入或生活水平低于低保线、但尚未纳入低保的困难职工

(三)对患重特大疾病、遭受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等导致家庭支出突增,造成生活困难的职工

(四)对长期居住在城市、生活遇到特殊困难的农牧民工

(五)对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新产生的困难职工

一是文件类,包括县乡两级出台的关于建档立卡工作的各类文件以及上报的文件,分村镇两级整理。(村级确认贫困户的报告、贫困村申请报告)。(这里要注意的是县乡两级在开展建档立卡工作开始时制定的乡镇、村贫困人口分配指导性数字文件资料不要放在里面了)。

二是表格类,包括贫困户申请书、贫困户初选名单、贫困户登记表、贫困村登记表等。

三是记录类,包括各类会议记录、评议情况和培训情况等,分村镇两级分别整理,(村民代表大会民主评议贫困户会议记录、评议统计表,乡镇评议确定贫困村的会议记录等)。

四是公告公示类。包括贫困户初选名单公示,贫困户确定名单公示、贫困村拟定名单公示、贫困村确定名单公示情况等。分村镇两级整理。同时,乡镇要制作贫困村位置分布图和贫困村汇总表,贫困村要制作贫困户登记表。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