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一下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的意思?

越详细越好
最好能挖掘深层含义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出自唐代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

美人并不是指美丽的女人,而是指美好的人,是引兰桂风致同调的隐逸之士。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芳,因而发生爱慕之情。

“闻风”二字来自于《孟子.尽心》:“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元夫廉,懦夫而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

因为感受到美好的东西而改变自我的追求,可见美对人的教化感应作用。“坐”,因而。美人因为兰桂的特质而受到感召,改变自己的品质。美人所以为美人,品质本身就是好的,而与兰桂品质相映,心生欢喜。

因此,“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林栖的美人既然闻风相悦,那么,如果兰桂有知觉的话,应当是很乐意让这些美人来折花欣赏了。但是草木自有他的品质,并不是为了让美人来折的。贤人君子们像兰桂一样,他们洁身自好,努力进德修业,只是尽他们做为一个人的本分,并非是为了借这些来博得外界的赞誉、提拔,求取功名富贵。

原诗:

《感遇十二首·其一》唐代: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释义:

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

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


扩展资料:

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被贬为荆州长史时所作,诗人托物言志,以春兰和秋桂的芳洁品质,来比喻自己守正不阿的高尚节操;以春兰和秋桂不因无人采折而失去芬芳美质,来比喻自己的志洁行芳,不求人知的高雅情怀。

诗的前四句说兰、桂这些“草木君子”只要逢时就会欣欣向荣,生机盎然。兰叶在春风吹拂下“葳蕤”繁茂,桂花在仲秋明月的辉映下更显“皎洁”秀丽。春兰秋桂生意勃发,也给季节带来了荣耀,春、秋因兰、桂而成为美好的季节。

这里既包含了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说明了时势造英雄,英雄壮时势的客观辩证法;也表达了真正的贤人志士只有在政治开明的时代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的思想,流露了自己对重新“遇时”的渴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感遇·其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2-16

意思是: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这一草一木是有自己的本心的,它们并不需要美人来折取它,而求得别人的欣赏。

出自:张九龄[唐]《感遇十二首·其一》。

原文: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释义: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

扩展资料:

简析

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被贬为荆州长史时所作,开元末期,唐玄宗沉溺声色,怠慢政事,宠仁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和专事逢迎的牛仙客。牛、李结党,把持朝政,排除异己,朝政更加腐败。

张九龄对此十分不满,于是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寓意,作《感遇十二首》。诗人托物言志,以春兰和秋桂的芳洁品质,来比喻自己守正不阿的高尚节操;以春兰和秋桂不因无人采折而失去芬芳美质,来比喻自己的志洁行芳,不求人知的高雅情怀。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

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七岁知属文,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始调校书郎。玄宗即位,迁右补阙。

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母丧夺哀,拜同平章事。是唐代有名的贤相;举止优雅,风度不凡。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张九龄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11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的意思是:

这一草一木是有自己的本心的,它们并不需要美人来折取它,而求得别人的欣赏。 

缘自<感遇>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12-23
这首诗是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十二首《感遇》诗之一,风格朴素遒劲,寄慨遥深。运用比兴手法,借兰桂的清香出于自然,不是借助于他人的欣赏而扬名,表达了诗人不慕求虚荣,不阿谀权贵的品质及孤芳自赏,洁身自好,坚贞清高的气节。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兰花到了春天生机勃发,枝叶茂盛芳馨,具有无限的生命力;清雅的桂花到了秋天,则芬芳四溢,皎洁清新。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不论葳蕤也好,皎洁也好,在不同的季节,都表现出欣欣向荣的生命活力,所以春天与秋天在它们的点缀下,也就成了良辰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可是谁能领悟到那些隐居在山中的人们,嗅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产生的仰慕之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兰桂流香也只是尽自己的本份,是它们的天性使然,而不是借助于美人的采撷,因此来博得人们的称誉而扬名。

  本诗一方面表达了诗人恬淡从容、超脱物外的襟怀,另一方面作者那种忧谗畏讥的心情也隐约可见。诗人以春兰秋桂自喻,诗意和平温雅,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高雅的生活哲理。
第4个回答  2018-03-09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这首诗是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十二首《感遇》诗之一,风格朴素遒劲,寄慨遥深。运用比兴手法,借兰桂的清香出于自然,不是借助于他人的欣赏而扬名,表达了诗人不慕求虚荣,不阿谀权贵的品质及孤芳自赏,洁身自好,坚贞清高的气节。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兰花到了春天生机勃发,枝叶茂盛芳馨,具有无限的生命力;清雅的桂花到了秋天,则芬芳四溢,皎洁清新。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不论葳蕤也好,皎洁也好,在不同的季节,都表现出欣欣向荣的生命活力,所以春天与秋天在它们的点缀下,也就成了良辰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可是谁能领悟到那些隐居在山中的人们,嗅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产生的仰慕之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兰桂流香也只是尽自己的本份,是它们的天性使然,而不是借助于美人的采撷,因此来博得人们的称誉而扬名。
  
  本诗一方面表达了诗人恬淡从容、超脱物外的襟怀,另一方面作者那种忧谗畏讥的心情也隐约可见。诗人以春兰秋桂自喻,诗意和平温雅,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高雅的生活哲理。
  
  作者: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玄宗开元时期有名的宰相。武后神功年间进士。曾上书唐玄宗,主张重视地方官人选,选官应重贤能,不循资历。其文才为宰相张说器重。开元十一年(723)被任为中书舍人。张说罢相,受累外迁。十九年,玄宗召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再迁中书侍郎。二十一年,以中书侍郎为相。后受李林甫排挤,罢相,贬为荆州长史。张九龄是盛唐前期重要诗人,文章高雅,诗意超逸。尤其是他的五言古诗,语言质朴,寄寓深远,在唐诗发展中有很高的地位和影响。有《曲江集》20卷传世。
  
  注释:
  ①葳蕤:形容草木枝叶茂盛。②自尔:自此,自然的。③林栖者:隐居山中的人。④坐:因而。⑤本心:天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