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勤奋好学的成语故事?

这个成语的主人公一位是东汉的孙敬,一位是战国时的苏秦。孙敬悬梁,苏秦刺骨。当时由于是在三更半夜看书容易打盹,为了不打盹,于是孙敬就用绳子一头绑着自己的头发,一头系在房梁上,当打盹时头一低就会拉扯头发而疼,这样就会清醒起来。而对于同样的打盹,苏秦则用锥子狠扎自己的大腿以此来弄清醒自己。

1
悬梁刺股
“悬梁”的故事见于《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地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刺股”的故事见于《战国策•卷三秦一》: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2
穿壁引光
穿壁引光是指西汉宰相匡衡从小因为家贫,没有条件进学堂,他白天帮人干活,晚上没钱买灯油,就只好在家里土墙上凿一个洞,借隔壁的灯光来读书,甚至到有书的人家去免费帮工换取书本,他刻苦学习终于在汉元帝时期当上太子少傅。
3
积雪囊萤
晋代时期孙康幼时酷爱学习,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他想夜以继日地读书,可家中贫穷,没钱购买灯油。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特别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睡在床上默诵。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孙康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从窗外透进几丝白光。开门一看,原来下了一场大雪。屋顶白了,地上白了,树上也白了。整个大地披上一层银装,闪闪发光,使他眼花缭乱。他站在院子里欣赏银装素裹的雪后美景,忽然心中一动:映着雪光,可否读书呢?他急急忙忙跑回到屋里,拿出书来对着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迹清楚,比一盏昏黄的小油灯要亮堂得多呢!于是他感觉不到困了,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在雪地上看书。孙康不顾寒冷,孜孜不倦的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
从此孙康不再为没有灯油而发愁。整个冬天,他夜以继日地读书,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一直读到鸡叫。即使是北风呼号。滴水成冰,他也从来没中断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康砥砺求进,学有大成,终于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
同朝的车胤从小就好学不倦,因家贫没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在夏夜他见室外飞舞着萤火虫,就用白纱布袋把捉来的萤火虫吊在书本上方,借着微弱的光线进行读书。之后,人们用积雪囊萤来形容家境贫困却学习努力。
4
牛角挂书
李密在少年时发奋学习,上进心很强,他打听到缑山有一位名士包恺,就前去向他求学。李密骑上一头牛出发了,牛背上铺着用蒲草编的垫子,牛角上挂着一部《汉书》。李密一边赶路一边读《汉书》中的《项羽传》,正巧越国公杨素骑着快马从后面赶上来,勒住马赞扬他:“这么勤奋的书生真是少见呵!”少年书生回过头来,一见是越国公,赶紧从牛背上跳下来行礼。一老一少在路边上交谈起来,李密谈吐不俗,杨素深深感到他不同寻常。果然,李密后来成了隋末农民起义队伍瓦岗军的首领。
5
韦编三绝
孔子的一生都在学习,到了子晚年后,更是喜欢上了易经。但由于易经非常难懂,因此学起来特别吃力,但孔子却并不怕吃苦,一直反反复复的诵读,直到完全弄懂为止。而因为当时,还没有发明出纸张,所以书都是使用竹简或者木简写成的,不仅笨而且非常重。将许多竹简使用皮条一同穿起后,便做成了一册书。而因为孔子过于勤奋学习,勤展书简,次数多了,竟弄断了三次皮条。于是,后入便创造出了“韦编三绝”这句成语,以此来赞颂孔子勤奋好学的精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4-11
这个故事说的是悬梁刺股。
除此之外,形容勤奋好学的成语故事还有:凿壁偷光、燃糠自照、韦编三绝、映雪囊萤、负薪挂角、以荻画地、闻鸡起舞、焚膏继晷、目不窥园、废寝忘食、孜孜不倦等。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4-11
天道酬勤,头悬梁锥刺股 勤奋好学,全神贯注,勤学苦练,废寝忘食,凿壁借光
第3个回答  2020-05-04
闻鸡起舞,峭壁偷光。
第4个回答  2020-04-11
闻鸡起舞
凿壁偷光
程门立雪追答

闻鸡起舞
凿壁偷光
程门立雪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