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叫好的中国油画,你看懂了吗

如题所述

徐里作品中的“非形象巴洛克”风格

——安德烈格朗齐Andrea Granchi

徐里的绘画方式和所营造出的效果,引导着观众走进一个介于传统和创新之间的“中间地带”。他的自传和艺术之路向我们揭示了他一种永不甘于沉寂的精神,即在强烈的探索欲望和本能的驱使下,不停地研究新的知识,达到并突破自我的极限。他的手法是如此的干脆利落,跳跃灵动,从不拖泥带水,它被一种能够描绘、发现并感召某些平时不为人所注意却真实隐藏在事物中的东西的能力所驱动,这些东西可能是某种精神,或者是每一种幻象之中的神秘活力,亦或是记忆中每一个路过的风景。如同在他极为细腻的作品《静物》中所描绘的那些花,它们是某种印记,也是某种形象,就像人们在描述梦境和神话传说里的形象,其中既有真实的成分,也有想像的成分。在画家类似的作品中,其他的形象也都能给人一种感觉:即这些形不是僵化的、而是能够外延的;能够不知不觉地获得新的特质、能够自己变化成其他的形象,这使得徐里的作品独一无二。毫无疑问,我们应该把这种生命力和最古老的中国哲学和文化——佛教、道教思想相联系起来,然而我们还能从这位绘画大师身上看到一些其他的文化维度,这可能源自他对欧洲文化和艺术的好奇心,以及他在欧洲的游历经历外加自己的感悟。一些权威的评论敏锐地引用了德•æ–¯æˆ´å°”和法国自然主义来评论《江南遗梦》这幅作品,我在此还想增加一些对自然抽象研究的视角,这幅作品有着如同我们托斯卡纳画家Sergio Scatizzi çš„“非形象巴洛克”风格,还有作品《家园》,整幅画面以白色为主,隐约让人想起了荷兰画家老彼得•å‹ƒé²ç›–尔笔下佛兰芒的冬季,其细节之处颇得《雪中猎人》的神韵。

因此,我们面前的徐里是一位旅行者、领航员和唤醒人,带领我们走进存封于记忆之中的空间、地点和遥远的角落;他是一位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绘画技法炉火纯青的人,他不仅熟识中国传统技法,而且在西方艺术尤其是他专攻的研究领域上也造诣颇高。

在排版布局上,他经常使用如同在作品《天边的云》中所表现的水平方向的张力,有时又使用山和云进行纵向的叠加,呈现出一种鸟瞰的视角,并运用像作品《玉山》中的那种白色或透明灰色来营造光影重叠的效果。

作品《犹明•ç•…》当中体现了对中国水墨画飞白技巧的高超应用,当中结合了油画中对颜料浓稠度调整的技法,通过点缀较厚重的颜料,即兴写意地在虚与实之间进行转换、在不同的美妙韵味和魅力之间进行切换和对话。在作品《旅行》中,这种手法和意境上的切换就非常明显,它们在这幅画的风格上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该作品以作者1987年至1991年间在青藏高原上的旅行为创作背景,画家走过了沙漠、雪山、古镇和高原,带着创作工具穿越了艰险的边境,去感受那里的历史脉络,去接触那里的少数民族,这些旅行使他体验并发现最古老和原始的人性的意义,画家将极为微小的细节刻画分散在视觉上目不暇接的遥远距离之中。

另外这些旅行也使得画家不断地完善其注重哲学性、精神性的艺术表达手法,在拥有非常美妙名称的《吉祥雪域》和《永恒的辉煌》系列作品中,这些艺术表达手法得到了很好的呈现并且构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这两个系列作品的颜色运用是以红色和黑色为主,经常会过渡为灰蓝,灰白,暗黄和深绿,这都使得作品主基调更加简约、庄严和肃穆。

徐里绘画作品神秘召唤主义特性的意义在作品的名称之中也有体现,如《天长地久》、《存活》、《源远流长》、《永恒的辉煌》、《微茫见迹》等等。这些名称本身就是在召唤人们回忆起广袤无垠的空间,永无止境的延伸,艰苦卓绝的征途以及延续千年、无处不在的历史遗产。

安德烈格朗齐:意大利艺术研究院绘画院院长,著名艺术家,修复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