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如题所述

历史的社会形态是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迄今为止的历史,已经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并开始迈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不仅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所论证,而且也为人类历史发展所证明。社会主义是作为资本主义对立物而产生的。它作为一种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否定,但是,这种否定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扬弃,即它是在吸纳了资本主义创造的一切有价值的东西的基础上的否定。人类社会形态更替的逻辑总是这样:前一种社会形态为后一种社会形态的出现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一旦社会变革的时机到来,新的社会形态取代旧的社会形态便成为历史的必然。这是一条不可抗拒的历史法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依照这个法则,资本主义也不可能是永恒的。无论它现在如何强大,也注定是要退出历史舞台的,同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代替封建主义社会形态一样,它迟早要被社会主义社会形态所取代。当代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研究社会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历史条件,探讨其运动和变化的规律。
  一、社会主义的出现决不是偶然的,它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曾经在历史上创造过辉煌成就的资本主义,之所以注定要退出历史舞台,是由于它本身固有矛盾所推动,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内部不断产生的否定因素所致。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资产阶级从它产生的时候起就有自己的对立物同它缠在一起:资本家没有雇佣工人就不能生存”。(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1、405、721、724页。)他依据唯物主义历史观,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指出:生产资料和生产实质上已经变成社会化的了,但是,它们仍然服从于私人占有这样一种形式。“赋予新的生产方式以资本主义性质的这一矛盾,已经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1、405、721、724页。)资本主义的这种基本矛盾和阶级矛盾,以及由其所制约的其他社会矛盾,推动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变化,并使其最终走向灭亡。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社会冲突及其发展过程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首先是在那个直接吃到它的苦头的阶级即工人阶级的头脑中观念的反映。所以,资本主义创造出辉煌的成就,同时也创造出自己的掘墓人。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思潮,从英国人莫尔于1516年发表《乌托邦》算起,迄今快500年了。继之有意大利人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德国人托玛斯·闵采尔关于“千载太平天国”的幻想,英国“掘地派”领袖温斯坦莱的《自由法》等。这一阶段的空想家们关于理想社会的描绘,还流于单纯的幻想,还只是“共产主义思想的微光”(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第405页。)。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还处于萌芽阶段。到18世纪,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在形式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从理论上论证社会主义理想的著作。我们可以从让·梅里叶的《遗书》,马布利的论战著作,巴贝夫的论文和演说中,看到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突破《乌托邦》以来的文学形式,开始从理论上探讨和论证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等重大社会主义原则。共产主义的思想微光终于点燃起“直接共产主义的理论”(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1、405、721、724页。)的火炬。最后,在19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发展到最高阶段,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他们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前辈们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精神和对未来理想社会探索的成果,使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成为更为完整的思想体系。
  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而产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当时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已经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痼疾,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非人性,针对这种制度的弊端,他们对未来社会主义基本特征(如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生产)和消灭社会压迫,实现人与人的平等等,都已经作了天才的猜测和文学式的描述,并搞了一些实际的试验。空想社会主义是历史上进步的思想体系,但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它有两个致命的弱点:一是它不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而是以历史唯心主义为其理论依据的,因此,它不可能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本质,不可能科学地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所以它只能流于空想的、粗糙的关于未来社会的猜测。二是与上述相联系,空想社会主义者脱离现实斗争,脱离工人运动,不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所以,不可能找到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尽管有这样的历史局限性,但不会抹杀空想社会主义存在的巨大历史意义。其意义就在于:空想社会主义预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孕育着一种否定的因素,这种制度在其发展途程中必然为另一种更高的社会形态所代替。不仅如此,它还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思想材料。正如恩格斯所说,科学社会主义是在空想社会主义已取得的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而不能解决的任务由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天才的创始人成功地解决了。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超越空想社会主义并进而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是有前提的,首先,时代条件的变化。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取得政治统治,资本主义生产力有了更高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也更加成熟,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暴露得更加清楚,更加简单化。这就为揭露资本主义生产秘密,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提供了客观可能性。其次,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进入现代机器大工业时代,无产阶级特别是产业工人队伍不断壮大,资产阶级在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同时,也为自己准备了掘墓人。当资本主义固有矛盾激化和经济危机频频发生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必然日益尖锐化,并迅速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19世纪30、40年代在法国、英国和德国相继发生的三次大的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统治的历史新纪元已经开始了。刚刚兴起的工人运动向何处去?用什么样的理论和策略武装无产阶级战士,使无产阶级解放事业能够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这是时代提出的严峻的历史课题。关心早期无产阶级命运的已有理论、特别是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已无法回答这个历史课题。时代和社会实践呼唤革命理论,呼唤着时代巨人的产生,于是,马克思、恩格斯及其思想学说便应远而生了。再次,人类精神的发展也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材料。除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以外,德国古典哲学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也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要思想来源。恩格斯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以前人提供的思想文化成果为前提的。他说:“如果不是先有德国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那么德国科学社会主义,即过去从来没有过的唯一科学的社会主义,就决不可能创立。”(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1、405、721、724页。)在谈到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影响时,恩格斯说:“他们天才地预见了我们现在已经科学地证明了其正确性的无数真理。”(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635、636页。)这里,当然包括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不过是给它们以更为科学的说明罢了。由此可见,没有前人的理论贡献,就不会有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这是客观条件。除此之外,还有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的主观因素。这首先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天才和勤奋,是他们伟大的理论创造。其次,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立场和世界观的转变,即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他们始终不渝地为工人阶级和广大受苦群众的利益奔走呼号,为他们的利益和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635、636页。)没有这种高尚品格和鞠躬尽瘁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科学社会主义也是不可能创造出来的。
  从上述可见,社会主义的出现决不是偶然的,它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空想社会主义的出现和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只是这一历史必然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在观念形态上的表现。
  二、当代资本主义的调整和改变是有限度的,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挽救不了资本主义的衰败
  当代资本主义,特别是在二战以后,随着科技革命和全球化浪潮的发展,它本身发生了很大变化,并且对生产关系、分配方式和管理方法作了很大的调整,一定程度地缓和了社会矛盾,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这种调整和改变是有限度的,它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挽救不了资本主义的衰败。
  解决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面临的两大主题。近代以来,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凸现出来,同人与社会的关系一样引起人们的焦虑和关注。对于这两大问题,各种社会学说都在寻找答案,探索解决的途径。资本主义及其御用学者也在试图回答这些问题,但是他们不仅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而且使之越来越来恶化。
1.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资本主义制度只能作某些改良和某种程度的调整,而不可能予以根本的解抉。因为,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其基本特征的资本主义,它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资本,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就是资本家发财致富的本钱,剥削雇佣劳动的手段。资本家的富有和贪婪,是建立在广大工人阶级贫困的基础之上的。这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许多著作中,描写了这种悲惨的情景。在这种制度下,根本谈不上人们的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只能产生两极分化和贫富对立。如前所说,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到20世纪,特别是二战以后,许多资本主义的有志之士也看到资本主义这种弊端和造成的社会问题及其严重后果,于是借鉴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生产与分配方式,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分配形式作了某些调整,劳动群众的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一定程度地缓和了阶级矛盾,使社会经济取得了稳步发展。有的西方学者认为,资本主义又迎来它的“黄金时期”。对于资本主义福利政策应从两个方面看,既要看到上面述说的这些积极作用,又要看到它的局限性和消极作用。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它试图在不触动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条件下,在分配上作一些文章,也就是实行所谓的“第二次分配”以缩小贫富差距。但是,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不仅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两极分化,而且由于用于社会福利的资金过大,而影响了扩大再生产,使福利政策也难以为继。
  两极分化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必然结果和表现,从资本主义产生起就存在,并且越演越烈。就以美国这个当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例,“贫富分化”和财富分配不公,不仅得不到控制,而且在不断加剧。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提供的数据,美国居民户收入基尼系数从1980年的0.403上升至1999年0.457,升幅为13.4%。同期,收入最低的20%的人在总收入中所占比例,从4.3%下降至3.6%,而收入最高的20%的人所占比例,从43.7%上升到了49.4%。在这二十年中,不平等程度明显扩大。再如,据美国国内税收署的统计,1992年,总资产在60万美元以上的富人大约有370万,在总人口中约占2%,而他们的净财富总值却达到5万亿美元,在美国个人财富总额中所占比例约28%。到1995年,这类富人的人数增至410万,净财富总值达到5.7万亿美元。另据《富布斯》杂志的调查,1995年,最富的1%居民户拥有全国近40%的财富,而80%的居民户只拥有16%。可见,美国的财富在迅速向富人手里集中。在这二十年间,收入差距也在迅速扩大。比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与工人的工资差距,从1980年的42∶1上升到1998年的419∶1,这还不包括股票期权的价值。同时,还应看到,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美国收入不平等的增长还不是最快的。数据显示,1980年到1995年间,英国的不平等程度年均增长2%;瑞典、丹麦、荷兰和澳大利亚年均增长1%;美国、瑞士、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年均增长0.5%到1%。(注:王荣军:《现今美国贫富分化状况及原因分析》,《美国研究》,2001年第4期。)从这些材料可以清楚地看出,资本主义制度不仅解决不了社会贫富不均,而且在资本的作用下,社会两极分化会不断加剧。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在于资本的性质所致。
2.穷国与富国之间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比如,在1993年,世界国内生产总值为230000亿美元,其中发达工业国家为180000亿美元,第三世界国家仅为50000亿美元,而第三世界国家的人口却占世界总人口的80%。实际差距是十分惊人的。再从世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看,1998年,美国为29605美元,日、德、法、意、英等国都在20000美元以上,而许多发展中国家只有1000多美元,其中缅甸是1199美元,尼泊尔是1157美元。(注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0年人类发展报告>》。)非洲有些国家更低。世界最穷国家与最富国家的差距,1950年为35∶1,1973年为44∶1,1992年成为72∶1。不到半个世纪增长一倍多,而且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发达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差距的扩大,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但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是最主要原因。
3.资本主义的过度消费带来全球性问题,造成极大的生态灾难。人类社会伴随着空前强大的科学技术力量的发展而进入新的时代,但它同时经受着社会和经济的、政治和民族的、文化和道德的矛盾。世界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疯狂的消费竞争和毫无节制的消耗自然资源使其接近枯竭的基础上。人类生存环境被破坏,资源危机的增长和争夺原料与能源产地的残酷斗争日趋激烈。这种情况已经引起世界人民的强烈不满和高度关注,波及全球的“绿色运动”、“红绿色运动”和“生态社会主义”,就是对资本主义破坏生态,疯狂掠夺自然资源的有力抗争。1995年1月22日,俄共三大通过的《俄罗斯联邦共产党纲领》,突出地反映了当前出现的这种生态危机,并以此论证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首先,新党纲对当今资本主义的社会本质作了揭示,认为“如今占据大半个地球的资本主义是这样一种社会,那里的物质和精神生产从属于最大限度地搜刮利润、积累资本、追求无限膨胀的市场法则。一切都已变为商品。一切事物的唯一准则是挣钱。这就决定了资本主义特殊的、浪费的性质。它把生产看作是对人的全面剥削和对自然资源的全面掠夺,而不考虑社会的耗费,不考虑对下一代人生活与环境的有害后果”。其次,指出了资本主义的生产与消费造成的三个严重后果:第一,新党纲认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消费社会”。为了满足资本增殖对于市场的需要,铺天盖地的广告刺激人们的占有欲和享受欲,迷惑他们的健全理智,强迫他们进行消费。商品为更新而更新,人们为消费而消费,消费远远超出了人们的合理需要。人不仅是机器的附庸,而且成了信用卡的附庸;不仅生产活动异化了,人的消费活动也异化了,人进一步沦为资本自我增殖的工具。人的这种变态大大深化了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第二,资本主义的剥削本性并没有改变,资本和劳动、剥削和被剥削的矛盾越出了发达国家的国界,扩展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生活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近十亿居民成为特殊的“金十亿”,他们的超级消费建立在地球上大多数居民的经常性消费不足和相对、绝对贫困的基础之上。虽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依然存在的阶级矛盾因此得到缓和,但就全球而言,这一矛盾更为广泛、更为深刻,这些国家和其他国家的关系具有了阶级剥削的性质。第三,这种过度消费,推动了工业生产毫无节制的发展,其结果是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发展问题、资源问题等全球性问题。基于上述的分析,新党纲指出,正是这样的严重后果,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灭亡。“资产阶级式的社会生活已濒临其可能的极限。连最狂热的拥护者也承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仅已到了其内部的临界线,而且到了其自然的临界线”。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充其量只占全球人口五分之一的工业发达国家,消费着世界原料、能源及其它资源的大约五分之四。因此,如果全世界都按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金十亿”的生活方式去生活,那么地球将不堪重负,人类将无法生存。作为俄共依据的一个佐证是,1998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一份报告显示:占世界人口百分之二十(约十亿)的发达国家的居民,消费着世界百分之八十六的产品。并指出,1998年在发达国家生活的一个儿童所消耗的产品和排出的废物,相当于第三世界国家五十个儿童所消耗的产品和排出的废物。可见,这种在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上的极其不平等现象是普遍公认的,是一个客观的存在。俄共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人类必须抛弃资本主义的价值追求和社会制度,必须对社会生活加以全面的有计划的自觉控制,把人自身的完善和发展放在首位,而这也就是社会主义的实现,是向共产主义的前进。
  可以看出,这是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的经典性论证的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对这一科学原理的进一步丰富。除俄共以外,近年来有些西方左翼学者,也作过类似论证的尝试。这清楚地说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的原理,不仅没有过时,反而结合新的实际获得了新的时代内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