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的区别

如题所述

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的区别如下:

1、定义不同

殖民主义是强国用各种侵略手段使落后国家变为它们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属国的侵略政策。

后殖民主义话语主要是关于文化差异的理论研究。

2、强调的重心不同

殖民主义强调殖民地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所有方面都受到帝国主义宗主国的控制。

后殖民主义着重强调文化问题,西方大国依旧存在殖民倾向,以类似殖民的方式推行文化霸权,严重影响了已经独立的前殖民地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化格局。

3、出现的背景不同

殖民主义: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时期,殖民主义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帝国主义时期,资本输出成为剥削这些国家、民族和地区的主要形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奉行殖民主义政策的国家转而采用间接的、比较隐蔽的、更具有欺骗性的形式,来维护和谋求殖民利益。

后殖民主义理论背景:文学研究在当代的重要转向,即向文化研究的转向。基于欧洲殖民主义的历史事实以及这一现象所造成的种种后果。

扩展资料

后殖民主义的特质:

1.、后殖民主义话语是关于文化差异的理论研究。这里的差异是指原宗主国与殖民地和第三世界之间不同于殖民主义的复杂关系。

2.、后殖民主义特别倚重福柯关于“话语”和“权力”关系的学说。按照这样一种学说,世界上的任何“知识”,归根结底都是一种“话语/权力”的较量。

3.、后殖民主义否认一切主导叙述(Master-narratives),认为一切主导叙事都是欧洲中心主义的,因此批判欧洲中心主义是后殖民主义的基本任务。与此相关联,对以“现代性”为基础的发展观念的质疑和批判是其重要特点之一。

4.、后殖民主义对全部的“基础的”历史写作予以否定,认为一种基础的视角总是通过一种“同一性”而压制了“异质性”。这样,后殖民主义拒绝了资本主义这一“基础的范畴”,也否定了作为一个范畴的“第三世界”以及当代资本主义的世界结构。

5、后殖民主义把批评的注意力由“民族起源”(national origin)转向“主体位置”(subject position)。它的着眼角度在于主体形成过程中“自我”与“他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扭结的错综复杂的关系,这样,对它来说,混杂性的重要程度远高于差异性。

6、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把现代性、民族国家、知识生产和欧美的文化霸权都同时纳入自己的批评视野,从而开拓了文化研究的新阶段。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殖民主义

百度百科-后殖民主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30

1、定义不同

殖民主义是强国用各种侵略手段使落后国家变为它们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属国的侵略政策。

后殖民主义话语主要是关于文化差异的理论研究。

2、强调的重心不同

殖民主义强调殖民地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所有方面都受到帝国主义宗主国的控制。

后殖民主义着重强调文化问题,西方大国依旧存在殖民倾向,以类似殖民的方式推行文化霸权,严重影响了已经独立的前殖民地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化格局。

3、出现的背景不同

殖民主义: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时期,殖民主义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帝国主义时期,资本输出成为剥削这些国家、民族和地区的主要形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奉行殖民主义政策的国家转而采用间接的、比较隐蔽的、更具有欺骗性的形式,来维护和谋求殖民利益。

后殖民主义理论背景:文学研究在当代的重要转向,即向文化研究的转向。基于欧洲殖民主义的历史事实以及这一现象所造成的种种后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后殖民主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殖民主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2-16
  “后殖民主义”是指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之后的冷战和后冷战时期对“落后”民族和国家进行文化围剿和文化渗透的一种侵略政策,因而在理论上常常表现为一种文化殖民主义、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依照后殖民主义的观点,只有西方先进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才是世界文化的中心和楷模,而非西方的“落后”民族的文化则常被贬称为边缘文化、愚昧文化。正是在这个所谓“落后”文化被不断沦为他者化的时代,西方文化霸权逐渐代替了西方以往对第三世界经济和政治的直接控制,因而,与西方文化霸权的对抗就成了“后殖民时期长期政治冲突”的主要内容。 (注: Edward Said, "Third WorldIntellectuals and Mctropolitan Culture," Raritan 23.3 (1990), p.31.)严格地说,后殖民主义是个含混的概念,通常有两个指向,首先是指一种理论思潮,其次才是一种有别于殖民地宗主国正统文文学的写作。
  后殖民主义作为一种理论思潮其实就是指萨伊德、斯匹瓦克和巴巴这样一些西方理论家对殖民地写作/话语的研究。其理论根源主要是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的一些批评概念;所谓后殖民地文学也就是欧洲殖民地诸国的文学,用以区别其与“主流文学”的不同。后殖民地文学内蕴复杂,不同的国家有着自己固有的传统和对殖民主义的认可和接受程度,这就决定了研究视角和批评策略的多样性。从研究方法来看,该流派具有解构主义、女性主义、精神分析、马克思主义、文化唯物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等方法特征,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存在打破学术界限的倾向。其代表人物主要包括那些目前在英美的主要大学任教的第三世界的后裔。这些学者同时扮演着双重角色,一方面以第三世界批评家自居,不断向主流文化发起攻击,从而为自己寻得一席之地;另一方面,他们又沾沾自喜,俨然以第一世界学术圈的成功者的面目活跃在学术舞台上。无论萨伊德、斯匹瓦克还是巴巴都是如此,都经历了从一开始默默无闻到在学界崭露头角这样一个艰苦创业的过程。
  后殖民批评话语的出现,可以说是西方理论界首次把非西方的文化事实作为理论研究的主题并形成热点,使历史未曾受到质疑的西方中心理论在跨文化语境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这一理论所操持的是西方最时髦的思想武器,其中包括福柯、德里达的后结构主义或解构主义等。因此,西方学术界不可能像以往对待第三世界文化的态度那样对其熟视无睹。
  在不休的争论中,后殖民主义理论异军突起,在理论界独树一帜,成为当今文学批评中的一支生力军。在这一理论思潮的影响下,文学研究的兴趣也明显发生了偏移。许多经典作家的作品也被得以重新解释。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崛起与发展是在一种庞杂繁复的精神氛围中进行的。当今世界是一个越来越多元化或多极化的世界。当代世界文化已经不可能再是西方中心主义的话语。处于后冷战时代的今天,民族文化的差异整合性将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探视不同文化的属性问题、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是后殖民主义理论家具有的一种共同倾向。他们在重视区域文化、地方性文化的同时,还保持了对欧洲中心主义和父权中心主义的批判。从此意义上讲,后殖民主义确乎可以对当代复杂的文化现象作出某种文化阐释,也可以透过现代杂色纷陈的文化帷幔进一步窥视多元文化的质地。追答

我国学术界的传统观点认为,新殖民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强国对非西方国家实施的一种侵略政策和手段。在民族解放运动的打击下,赤裸裸的暴力和强权已经被国际社会所唾弃,西方发达国家被迫改变了直接的殖民统治的旧方式,而采取更隐蔽的、间接的殖民侵略手段。它们充分利用其经济优势,对非西方国:家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侵略(必要时也使用军事手段),把已取得政治独立的国家置于它们的控制之下,以使这些国家继续充当其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最大限度地榨取财富。国家政权和跨国公司是新殖民主义侵略渗透的两大支柱。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6-04-16
殖民主义(colonialism),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军事、政治和经济手段,占领、奴役和剥削弱小国家、民族和落后地区,将其变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侵略政策。殖民主义国家对非洲内地的殖民始于19世纪晚期法国在塞内加尔开创的逐步推进方式,即以种植花生或油棕榈的农场为前进基地,利用药物治疗热带疾病,利用当地土著组成雇佣军队,沿主要河流向腹地推进,这种方式远比英国的沿海渗透方式有效,因此为其他殖民国家所效仿。他认为,二战后,旧殖民体系受到沉重打击而无法维持,社会主义阵营日益壮大,为了使殖民主义适应西方失去政治霸权的新局面,西方列强采取种种手段(包括控制国际市场和操纵商品价格;高利率;“经济援助”;“无形贸易”;文化渗透等)加强对欠发达地区的控制。
后殖民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强国对非西方国家实施的一种侵略政策和手段。在民族解放运动的打击下,赤裸裸的暴力和强权已经被国际社会所唾弃,西方发达国家被迫改变了直接的殖民统治的旧方式,而采取更隐蔽的、间接的殖民侵略手段。它们充分利用其经济优势,对非西方国:家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侵略 (必要时也使用军事手段),把已取得政治独立的国家置于它们的控制之下,以使这些国家继续充当其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最大限度地榨取财富。国家政权和跨国公司是新殖民主义侵略渗透的两大支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