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岳镇的地理环境

如题所述

熊岳镇位于营口大市南部,东邻盖州市陈屯镇,南与仙人岛新区九垄地街道隔熊岳河相望,西临渤海辽东湾,北与鲅鱼圈区红旗满族镇、红海街道接壤。全镇东高西低,东部多山,南部多丘陵,属于长白山脉千山余脉,一部沿海一带为平原,熊岳河、沙河蜿蜒境内,大体构成“六山一水三分田”的地理环境。东部山区平均海拔80多米,西部平原平均海拔15米,按海拔高度分为三类,山区、丘陵区和平原区。境内属千山针叶阔叶林区,按土壤区划分:东部山地棕色森林土地带,中西部淤土及中黄土地带。低山地区属东部山地棕色森林土地带,辽东半岛千山山地棕色森林土地区。山地以山地棕色森林土为主,山间耕地多为山地砂石土与淤泥,土地疏松,排水良好。
“熊岳”——这个极具个性的名字,是“熊”与“岳”的合成词,它本源于望儿山。
熊,哺乳动物,体大而善直立;岳,指高大的山。因位于城东的望儿山与馒首山中间有一山,旧称熊丘山,俗称叭狗山。此山西南坡有一尊巨石,高约三丈,犹如一只蹲着的石熊,鬼斧神工,栩栩如生,此山因石熊得名熊丘山。乡绅提议:以熊丘定城名。丘的本意泛指小山。本地人又称土坟为丘,因忌讳丘字,将丘字添了个山字,也就成了岳。熊岳城名就由此而来。熊岳:像熊一样的山。望儿山形同直立的熊,壮健而突兀,故始称为“熊山”。
唐显庆三年,薛仁贵伐高丽温沙门战于“熊山”,即指此山。旋又擒善射者于“石城”。即指此山。旋又擒善射者于“石城”,即指熊岳城。该城初为高以石所垒,周二十余里,故名“石城”。元代改称熊岳也称熊岳城。 汉代时在今熊岳温泉建平郭城(土城),为平郭县治所;
辽代时,城址移至今熊岳城,属卢州辖县,始建土城。辽建土城后,卢州官员,乡绅名士登北门楼拟议新城名。后属渤海国,为靺鞨所建(公元698——926年),当时渤海国称石城为“杉卢郡”。该国后为契丹所灭,建立“辽”,方置杉卢郡尉“卢州”,这就是文人墨客常以卢州书之于诗文的缘由;
金代拼入盖州;
元、明朝延续;
清朝
顺治元年 设防守尉(武职三品)统兵千名镇守;
雍正五年 设副都统,管理熊岳、金州、复州、旅顺、岫岩等处满州兵,俨然成了“军分区”,并设置八旗:正黄、厢黄、正红、厢红、正蓝、厢蓝、正白、厢白,众星捧月般围拱于熊岳周围。后又设“巴尔虎”旗,属蒙古兵;
康熙十三年 移通判于岫岩,凡田亩讼狱悉归盖平;
1945年隶属于盖平县管辖
1946年1月,成为熊岳区,隶属于中共辽东省辽南行政公署盖平县管辖
1946年4月,隶属于安东省辽南行政公署盖平县管辖
1946年5月,成立万福县,熊岳区划归万福县管辖
1946年8月,隶属于安东省辽南行政公署第五专区万福县管辖
1948年11月,万福县撤销,熊岳重新划归盖平县管辖;
建国后
1958年10月,成立盖平县人民公社,熊岳为其下设的生产大队;
1959年3月,成立熊岳人民公社;
1983年,分设熊岳人民公社(后改熊岳满族乡)与熊岳镇;
1985年7月,熊岳镇与熊岳满族乡合并,为副县级建制,隶属盖县管辖;
1996年,面积48.2平方千米,人口9.8万,辖光华、胜利、东关、北关、站前、前进、长征、幸福、铁东、团结、和平、硅石矿12个行政村和望儿山、温泉、火山、大铁、西杨屯、于园子、郭屯、镶黄旗、李屯、西关、丽华、金星、胜利、黎明、唐屯、莫屯16个居委会,隶属于盖州市。
2004年1月将原盖州市熊岳镇划入营口市鲅鱼圈区行政管辖;
2005年5月10日,《鲅鱼圈区人民政府关于同意熊岳镇社区合并的批复》(鲅政[2005]4号):将光华社区、胜利社区合并,合并后社区冠名为光华社区;将北关社区、东关社区、长征社区合并,合并后社区冠名为北关社区;将幸福社区、和平社区、铁东社区合并,合并后社区冠名为幸福社区;将站前社区、团结社区、前进社区合并,合并后社区冠名为站前社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