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体诗的作法

如题所述

(一)古体诗的韵
古体诗既可以押平声韵,又可以押仄声韵。在仄声韵当中,还要区别上声韵、去声韵、入声韵;一般地说,不同声调是不可以押韵的。 古体诗用韵,比律诗稍宽;一韵独用固然可以,两个以上的韵通用也行。但是,所谓通用也不是随便乱来的;必须是邻韵才能通用。
依一般情况看来,平上去三声各可分为十五类,如下表:
第一类:平声东冬;上声董肿;去声送宋。
第二类:平声江阳;上声讲养;去声绛漾。
第三类:平声支微齐,上声纸尾荠,去声寘未霁。
第四类:平声鱼虞,上声语麌;去声御遇。
第五类:平声佳灰,上声蟹贿,去声泰卦队。
第六类:平声真文及元半,上声轸吻及阮半,去声震问及愿半。
第七类:平声寒删先及元半,上声旱潸铣及阮半,去声翰谏霰及愿半。
第八类:平声萧肴豪,上声筱巧皓,去声啸效号。
第九类:平声歌,上声哿,去声个。
第十类:平声麻,上声马,去声禡。
第十一类:平声庚青,上声梗迥,去声敬径。
第十二类:平声蒸。
第十三类:平声尤,上声有,去声宥。
第十四类:平声侵,上声寝,去声沁。
第十五类:平声覃盐咸,上声咸俭豏,去声勘艳陷。
入声可分为八类:
第一类:屋沃。
第二类:觉药。
第三类:质物及月半。
第四类:曷黠屑及月半。
第五类:陌锡。
第六类:职。
第七类:缉。
第八类:合叶洽。
注意:在归并为若干大类以后,仍旧有七个韵是独用的。这七个韵是: 歌 麻 蒸 尤 侵 职 缉
试举一些例子为证:
古风五十九首(录二)
李白
其十四
胡关饶风沙,萧索竟终古。木落秋草黄,登高望戎虏。荒城空大漠,边邑无遗堵。白骨横千霜,嵯峨蔽榛莽。借问谁凌虐?天骄毒威武。赫怒我圣皇,劳师事鼙鼓。阳和变杀气,发卒骚中土。三十六万人,哀哀泪如雨。且悲就行役,安得营农圃?不见征戍儿,岂知关山苦?李牧今不在,边人饲豺虎。(全篇麌韵独用)
其十九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清、行、卿、兵、缨,庚韵;星、冥,青韵。)
伤宅白居易
谁家起甲第,朱门大道边?丰屋中栉比,高墙外回环。累累六七堂,栋宇相连延。一堂费百万,郁郁起青烟。洞房温且清,寒暑不能干。高堂虚且迥,坐卧见南山。绕廊紫藤架,夹砌红药栏。攀枝摘樱桃,带花移牡丹。主人此中坐,十载为大官。厨有腐败肉,库有朽贯钱。谁能将我语,问尔骨肉间:岂无穷贱者?忍不救饥寒?如何奉一身,直欲保千年?不见马家宅,今作奉诚园? (边、延、烟、钱、年,先韵;园元韵;干、栏、丹、官、寒,寒韵;环、山、间,删韵。)
醉歌陆游
读书三万卷,仕宦皆束阁;学剑四十年,虏血未染锷。不得为长虹,万丈扫寥廓;又不为疾风,六月送飞雹。战马死槽枥,公卿守和约。穷边指淮淝,异域视京雒。于乎此何心?有酒吾忍酌?平生为衣食,敛版靴两脚。心虽了是非,口不给唯诺。如今老且病,鬓秃牙齿落。仰天少吐气,饿死实差乐!壮心埋不朽,千载犹可作!(雹,觉韵;其余的韵脚都是药韵。)
从上面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古体诗虽然可以通韵,但是诗人们不一定每次都用通韵。例如李白古风第十四首就以麌韵独用,不杂语韵字。特别注意的是:上声和去声有时可以通韵,但是平仄不能通韵,入声字更不能与其它各声通韵。试看陆游《醉歌》除了一个雹字,一律都用药韵字。就拿雹字来说,它也是入声,并且是觉韵字。觉药是邻韵,本来可以跟药韵相通的。 古体诗的用韵,是因时代而不同的。实际语音起了变化,押韵也就不那么严格。中晚唐用韵已经稍宽,到了宋代以后,古风的用韵就更宽了。
(二)柏梁体
有一种七言古诗是每句押韵的,称为柏梁体。据说汉武帝建筑柏梁台,与羣臣联句赋诗,句句用韵,所以这种诗称为柏梁体。
其实鲍照以前的七言诗(如曹丕的《燕歌行》)都是句句用韵的,古代并且另有一种隔句用韵的七言诗。等到南北朝以后,七言诗变为隔句用韵了,句句用韵的七言诗才变了特殊的诗体。
下面的柏梁体的二个例子:
1、饮中八仙歌
诗/杜甫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辨惊四筵。
2、如是吟
诗/贵谷子
恰国之龙腾,是方长,美哉!壮哉!余好乐而学,惟思,惟将,是笔之。或喻,或挞,或策之,是吟也。
中华大地氤氲醒,霹雳造化盛苍生。
极美山水斯如画,境寰巧拙不言工。
空谷响映长涧肃,茂丛啾啾听鸟鸣。
雾涌峰岭云堆壑,慕驰向往神无踪。
悬水长瀑流千渡,江湖潜伏白龙飞。
南腔北调东西语,流云儒学全球通。
悠悠荣华清秀隽,郁郁年轮愈灵葱。
湖光山色千年有,瓦黛楼榭承古风。
千桥飞虹通万里,朝想花荷暮晚闻。
华夏崛起明珠璨,盈盈欢庆怡景还。
岁月如今续不老,青春驻颜尔辈心。
年华春露习当时,为国峥嵘岂推迟?
异邦求知索耕耘,赫赫载名优在勤。
番径流火学翰林,少年富斗故乡省。
胸锦高亢人徜徉,菊香书重数文章。
清徐风荷雅趣乐,夏时听雨蛙鸣琴。
自古栋梁皆学士,求是原来叩纸香。
骁骦腾空千万远,英雄握鞘定无边。
隐者乐山峻秀翠,无为有为须向堑。
流溪清浊季节换,江河欢颜雨晴天。
凫飞鱼乐庆盛世,耀跃沓风飒飒骐。
恩泽众生话贤人,悠暇他日赞昆仑。
率滨鼓浪奋击水,壸奥如琢踏歌馨。
闲来云游潭前影,夜月平水与君临。
洋洋潇滋春浅暖,飘飘柳絮人先知。
志向深远立竑邃,漾波导引欲静平。
靡靡之音合和谐,天籁唱徉爽泉澄。
堤蔓多彩郁茵隐,岸芷汀兰众花沁。
峭看雾浪霓裳舞,恰是五彩醉风光。
一半幻想一半功,朝朝智慧挂冲锋。
妙手摩崖看史记,丹墨青韵吹笛欣。
满尘励苦隐樵读,清雅思溯好文章。
儒熏传道千百路,涤荡读写问书乡。
风流人物谁与共,今朝蓬勃少年尚。
拿云看山观野枫,氤烟远近闲轻松。
嵬栏峋砌遥遐景,斗篁喧喧听七贤。
文客点骚集绿墨,相聚庐中画中逢。
琴棋书画代代有,雅士流风更赋狂。
丝绸古道演驿站,长亭深深咏调前。
东西贯通驰向往,阡陌求索展宏图。
天朝壮志三十载,年少革新满江红。
独胜一杯功与过,笑谈拾夕惹春波。
乐醉诗词邀明月,舞徜持云想婵娟。
朦胧满色道外墙,绵绕绿水柳上坊。
东边篱笆西边松,村野絮芽如催浓。
燕鹊浅闻呢喃笑,苇堤嫰香沙雁飞。
闲湖浩渺浪涟涟,沮洳萦水蒹葭肥。
叹古咏怀说今事,文葩笔美拙朴园。
拂问竹秀滋勤勉,径翠茏道碧影恬。
长虹挂幕惊缥缈,裹巾折扇榭寓习。
抚寐清荫栖残醒,寂寞风度独怀麟。
灯煌贵华初隐约,流星烁闪蓦野阡。
夜观舟火唱摇撸,篓背影濛沙洲浅。
萤蟊清鸣绕簟冷,隅水蛙声渠宿星。
歌头一瞥唐诗写,惊鸿乐章有宋词。
畈畴田肥稷糙米,巷院处处杵面馄。
水木年华仁辉德,盈盈虚空座有时。
村野常非垄陌路,峰头崭后有人家。
润泽苍翠有知问,春熙琅琅山绿纯。
相映慧智风清扬,志雅意趣任高长。
涵澈逐水不知远,翩翩怡然一扁舟。
临步汪波旋平望,顺流夹岸桃源行。
近处喧闹引犬吠,风箫攒出江心洲。
一片开旷云水间,问渔打撸夜回唤。
侧耳听君酒一曲,倾目远望空对月。
自古人生多秋事,如梭苦乐恭自谦。
桑田乘风渡沧海,慷志纵横潇人间。
不复空镜沽美酒,跪拜笑消白发愁。
光辉一轮千古月,笑归丰沛躬祖祠。
隐然回想溯空见,石落璞玉流光潜。
酹月酌酒点未已,轧轧车行锄长堤。
步转南北如若邻,蒲苇蔽翠拂梢伸。
洲圩岸堤喧逗处,园圃露含妙花期。
相风听潮浪浊水,畅壶矜吟论欢愁。
暇日放歌高声赋,隐草溪石独饮醉。
凋钓红鲤眺花坞,倚游澜景一水居。
逐波心音望拢堰,舷舟长直下江南。
庭兰梳雅逢喻乐,青庐答答吹句曲。
风声水跃踏沐浪,合奏涛涌当歌唱。
些许山水断残秀,常居人家流柳平。
西尽红霞云萧萧,虚舟帆影落涛涛。
老聃无为者也道,孔丘之乎化逸儒。
虔诚施布泛传统,学说圣贤锤千炼。
侍笔题笺寄言文,勤酬南山寻隐圣。
儿孙绕膝好天利,稚子育教曼芳敏。
云卷云舒远近淡,山水相间借疏凝。
龙吟巅顶腾日出,故地漾影照荣归。
峦石青云居高处,鸿鹄鸣志在谓天。
明月映照潦湖边,文辞渡景依旧前。
才德辅就访高远,逐决施事话仁贤。
欲行不尽游子乐,劝斟留别与客尝。
青云行志览风骨,井蛙焉能向长天。
金戈铁马壮高凌,演义诉说指三秦。
弯弓摘星射满月,嫦娥拾缀广寒宫。
命运举杯击流斛,沙海捷飞烽尘烟。
见得几时桃花雨,凋落何曾闻滋味。
寄叹英雄识兄弟,携岁同年笑死生。
滴断淫淫阑珊处,窗外横柳有绿衣。
蜿步移嵬隐云中,依傍化识惹春风。
试登凌顶托惊天,云梯滚浪挂流潜。
无为山下无为湖,寂寥清韵借家途。
朦意倚美她在月,思象觅恍看桂树。
访雁载燕湖中居,着墨与君作梦浮。
惟弄不言真切切,幻醒天上空瑶帘。
满腹际会听风雨,耿赴红心作栋升。
箫吹杳杳唱谣曲,鹭鸶夜捕下河撵。
见荷赏野偶夫子,夫子早起看清霜。
霁云虹雾算年景,年景蹉叹复光芒。
功名老去书生有,题韪不才苏词广。
格律不拘句式讲,清逸难足欲弥彰。
人生冷暖倚祸福,诸子平生世故相。
空净山清临风曲,竹瘦桂媚傲枝霜。
融融良辰似醉日,缀缀腊梅恰君郎。
今朝几杯讴歌韵,老村草堂乐人心。
日渊挂幕西辞远,仙湖寺下惜钟声。
心神凝静释儒道,虔诚佛澈悟喻明。
相谐娉婷泽夜思,浣花淡生芙蓉池。
渌塘摇曳芙蕖叶,七窍玲珑满芳庭。
柳溪丹壑水流浣,漫漫平波一面湖。
淡藻茵繁说趣事,众心归一好光荫。
醒身怡乐精气神,健爽鼓呐拨经纶。
他日劳计想诸葛,安邦社稷辈中人。
风流一代传送广,百姓称颂领路人。
一马平川青煦娑,十步百步蔚轻扬。
千山百脉泽泉在,释然隙望迈空玄。
长风使节孤瑟寄,转换南北日归斜。
鸿渐寻宙射北斗,沐皎抒画太空图。
未知求秘种造化,探径物生著有度。
野座观宇离不远,随笔桂月看游物。
学科自然读昼夜,昼夜知晓有神仙。
慧通虑谋情致腑,身心渊悠养明静。
奇思妙想经常有,畅盈齐古无绝唱。
气壮山河谱美诗,达胜韶华好酒问。
人尤篇名成风景,隅山角地蕴灵秀。
凤凰丹羽凝彩润,半落文华不负人。
浮曙载笔挥毫墨,遒长催听度妙述。
莫见一作酬虚子,真意闻心穿蹉跎。
佩星争言疏涧溪,彻词满志正踌躇。
潦边细戏采泽菽,挥就墨毫点炊烟。
驰娉江海心抱月,悟世养性触天齐。
嫣婉摘露肃朝槿,清斋菩虔百盛春。
蕙歧蓊杂随摇曳,淡恬悟静解朝衣。
藤蔓纤攀映阶碧,篆章金石找青田。
矫翔九皋崔鸣野,竹篁檀清忽瑟琴。
鱼潜泽恩隐在渊,网罗幽辞招居贤。
拂度悟彻读古刹,篱庐梵心点吉门。
栖山雀乐满卷开,锦迎才栋为尔来。
释然不见菩提树,有志报国效真言。
贤人愚者作审慎,人生感悟在境界。
根慧无心依有心,海阔凌云终回首。
黑发不勤白发催,亘古天道酬雁飞。
爹娘期期人空瘦,无语光阴长嗟蹉。
浪滚砾尽沙金拢,劲草疾徐吹长风。
青春几度易变老,喜怒哀乐凭读莘。
踯躅徘徊一溜烟,驰马逐狮惟向前。
旧远糗事无遐顾,天真泽兰晨曦嵌。
大志乾坤挪天地,跪报父母泽成恩。
好男必走长城道,年少傲矫冲云霄。
风春霁澄化新物,愉留喜庆嗤凋零。
不堪旧日成往事,噩梦已醒行志铭。
故居老屋泽魁益,抚念闲遣依其秋。
阙韵盘昔悠悠起,汲取拂尘泉泛清。
李白归来一壶酒,借月醉吟诗书香。
远望平湖曦红暇,彤影领略蕴天光。
普陀山上悟禅念,琴棋书斋皆凤凰。
丹葩结秀衍曜日,溪谷红霞满天炫。
方圆水濛三亿尺,烟直氤氲潋湖光。
浩瀚苍茫录史记,史记长河洗文章。
驾山隐云寒士子,垂荫破晓点江山。
人间潮流澎湃汹,荣辱不羁窥旷达。
富贵如云揪荣华,痴儒拂道赢天下。
翰墨留隽缀思文,静时书痕有语画。
蘸藏墨扉镌绝景,气韵神闲话纵横。
理文痴谓题相送,苍狗唤星诗意浓。
饱读富斗无穷力,闯探学科战太阳。
大士高远系苍生,巾儒横戈繁望宸。
国富朝春漫歌阙,恰如创客满天显。
不拘改革三十载,祖国抖擞多精彩。
藤萝蔓牵绕高楼,闲夜未眠笑成就。
逐杯举酒庆岁月,徜徉恢宏喝金秋。
秋畈微凉蛐蝥叫,满院丰盈人喧闹。
颜容易老欲带劲,抱负清新宛亮明。
青春厚积取求索,岁月当歌不恐迟。
韶华终有虚空时,流光空负无心人。
不着浮尘随意风,耕耘载魁映山红。
披坚耜犁破万卷,听垄儒冠在眼前。
修书造语北阁藏,可莘梧桐晨朝阳。
凤鸣谣溪长流水,高低远近送还回。
余阙绕音怀古调,直望九天落清韵。
舍弃世俗操修行,不惊波澜度质能。
擎天赞云过谷峡,吹尽浮生浪淘沙。
劲草必有疾风骤,雾霾过后是铿锵。
茏芥葳蕤绿野小,无闻默默献枯荣。
谋士惟余天下我,状元冠军流岚池。
不胜绝顶逢高日,南山脚下煮茶茗。
成败不论自古有,英雄转瞬也玲珑。
年岁未改山不老,伏枥志在作成功。
少年成琢长柢固,俊朗繁鬓才多情。
咏松遒劲凌峭顶,士第锄禾恤布衣。
学勤起唤夜示读,别有清风书点卷。
才趣拾壶逸而雅,流觞逐赋泛塘池。
匹夫为贤见危解,好男报国惟德尚。
问学先生君行志,修身淡泊宁致远。
自强不息有所悟,誓把专心当决心。
学勤无穷发奋时,昏晓读书在檐边。
诗词淡雅任尔吟,辛氏名作复眼帘。
琴瑟敲打窗外雨,典故经学唐宋风。
朝代更替燎烽火,荼殇传承焚坑书。
诸子百家花齐放,汉武弄权独尊儒。
儒家论学有守旧,后生贯道要创新。
尊用三皇十六字,治国持重亢激昂。
深邃领略看潮流,依存风骚扬千秋。
士子学途无歧路,励志正道弃沧桑。
前程似锦醍醐顶,谢祖谢圣谢先生。
咏古唐诗三百首,山河开颜乐黄昏。
宵夜冬日数花点,瑞年瀌瀌遂人愿。
春来田埂人前忙,挥汗劳作湿花黄。
布谷催种啼耕种,桃李沃土浇绚芳。
锄禾躬犁星带月,簌簌牵牛露沾衣。
过后陵丘泓湖水,峦烟陋居扎茅檐。
牧笛吠音传叠嶂,粟米竹园郁郁香。
牛羊点头看童子,原朴未泯笑模样。
烟煴灼肥满村野,拽耙锹地种垅粮。
家田庥隆拾楹荫,春夏秋冬都随从。
乡野我家住草堂,守拙暖墟依画上。
举魁五经行万里,草堂仍然是我家。
篇章句腴今已遒,四方才俊盛誉名。
好韵徽音至大雅,不言钟鼎修德行。
成材习苦细雕琢,积厚践铸必大器。
青柏遇寒愈轻松,橙石磨砺出秀嵘。
大巧若拙取自信,行笃博学审慎思。
祥天慈日跪恩识,始成厚学满乾坤。
不鸣还要勤苦学,飞时冲天更惊人。
风流本是看奉献,光阴为师增文贤。
万卷书章求规矩,明志识辨得方圆。
千年万载天朝日,扶摇登高九重天。
一带一路向世界,天下大同在我心。
浩浩东方与日杲,祖国多娇逾傲霄。
横贯四海穿荣慕,天马赤兔过银河。
今人有幸庆盛世,中西文化合璧和。
青史照见风流句,人间锦绣万代传!
也有一些七言古诗,基本上是柏梁体,但是稍有变通。例如:丽人行杜甫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眞,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微盍{外加勹}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紫驼之峯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厌饫久未下,銮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沓实要津。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杨花雪路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六)杂言诗
我们讲过,古体诗有杂言的一体。杂言,也就是长短句,从三言到十一言,可以随意变化。不过,篇中多数句子还是七言,所以杂言算是七言古诗。 杂言诗由于句子的长短不受拘束,首先就给人一种奔放排奡的感觉。最擅长杂言诗的诗人是李白,他在诗中兼用散文的语法,更加令人感觉到,这是跟一般五七言古诗完全不同的一种诗体。
蜀道难 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chán]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雕朱颜。连峯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相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崄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七)入律的古风
讲到这里,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分别非常明显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古体诗都和近体诗迥然不同的。上文说过,律诗产生以后,诗人们即使写古体诗,也不可能完全不受律诗的影响。有些诗人在写古体诗是还注意粘对(只管第二字,不管第四字),另有一些诗人,不但不避律句,而且还喜欢用律句。这种情况,在七言古风中更为突出。
我们试看初唐王勃所写的著名的《滕王阁》诗:
滕王阁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銮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这首诗平仄合律,粘对基本上合律,简直是两首律诗连在一起,不过其中一首是仄韵绝句罢了。注意:这种仄韵与平韵的交替,四句一换韵,到后来成为入律古风的典型。高适、王维等人的七言古风,基本上是依照这个格式的。
试举高适的一个例子:
燕歌行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凌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鬬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风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这一首古风有很多的律诗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篇中各句基本上都是律句,或准律句(即仄仄平平仄平仄)。
(2)基本上依照粘对的规则,特别是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完全是对立的。
(3)基本上四句一换韵,每段都像一首平韵绝句或仄韵绝句;其中有一韵是八句的,像仄韵律诗。
(4)仄声韵与平声韵完全是交替的。
(5)韵部完全依照韵书,不用通韵。
(6)大量地运用对仗,而且多数是工对。
就古风入律不入律这一点看,高适、王维的一派(入律),后来白居易、陆游等人是属于这一派的;李白、杜甫是另一派(不入律),后来韩愈、苏轼是属于这另一派的。白居易、元稹等人所提倡的元和体,实际上是把入律的古风加以灵活的运用罢了。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看见,在古体诗的名义下,有各种不同的体裁,其中有些体裁相互显示着很大的差别。杂言古体诗与入律的古风可以说是两个极端。五言古诗与七言古诗也不相同:五古不入律的较多,七古入律的较多。当然也有例外,像柏梁体就不可能是入律的古风。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看各种古风,才不至于怀疑它们的格律是不可捉摸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