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松江区高中什么时候分文理

上海松江区高中什么时候分文理

我是一中毕业的 我们是一上高二就分文理了 但是不分班 就是到这个课你选什么的就分开来上 其他课都是原来一样的 到高三每个学校都会重新分班的 文理分班 因为数学学的不一样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4-21
高中文理分科
引发社会各界热议

2月6日,教育部公布了“20个教育重大关键问题”清单,继续公开向社会征求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其中,“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等焦点话题,更是引起强烈反响。
其实,“取消文理分科”并不是一个新话题。不少专家一直在大声疾呼:由于文理分科,中学在向大学输送基础扎实知识全面的高素质人才方面,大打折扣。一些教育界专家在肯定“取消文理分科”的同时也表示:文理分科已经实施多年,如果要对之进行改革,必须配套进行相应的评价体系和升学制度改革。
文理分科副作用:学生知识结构缺陷严重
“为什么我国培养出来的真正能堪称‘大家’的人才寥寥无几?这与我们目前中学文理分科以及高考模式的不合理不无关系。文学和语言是一切学术研究的重要工具和载体,试看我国老一辈科学家苏步青、钱伟长等无不具有一流的文才……”上海大学国际交流学院院长翁新楚如是表示。
作为上海市政协委员,翁新楚在不久前闭幕的上海“两会”上,递交了题为《关于加强素质教育取消中学文理分科教学的建议》的提案。翁新楚表示,由于基础教育受高考指挥棒的约束,大多数中学生学习科目的范围、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主要还是根据高考的科目而定。现在,高二下学期文理分科,而大多数学生和家长往往一上高中,心里就有了分科定位,学习的时间和精力开始有较大的倾斜,人为地造成了学生知识面狭窄。
无独有偶,上海市人大代表、松江区教师进修学院钱秋萍也在上海“两会”上提出一份书面意见,指出选科从高一起就开始渗入学习之中,学生普遍出现偏科现象,知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
家长和学生担忧:文理都学,负担会增加
相对于教育界专家的欣然,学生家长直面“取消文理分科”的话题,更多是—种现实的担心:需要考试的课程增加了,学生负担会不会增加?
早在2002年,江苏就积极推进取消文理分科的改革试点,当年江苏高考实行“3+大综合”,初衷就是为了打破文理分科的弊端,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其“大综合”是把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等6门课出在一张卷子上,这套改革方案,仅仅实施了一年,就因为学生要同时抓9门课,负担太重。
上海市人大代表、大同中学化学特级教师杨捷认为,“取消文理分科这一构想非常合理”,但是如果在操作上没有相应的举措跟进,势必加重学生负担。
改革必须配套:高考指挥棒该如何挥舞
取消文理分科,有必要性,但是有没有可行性呢?专家认为:必须为“取消文理分科”的改革配套相应的评价体系和升学制度改革。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沈渭滨多年来一直在呼吁取消文理分科,他说:“文理分科是高考指挥棒下的产物,好像很多人都认为到了大学学了文科就不学理科了,学了理科就不学文科了。”
翁新楚在其提案中,对取消文理分科之后的高考设计进行了具体建议:充分发挥高考的指挥捧和调控作用,改革考试科目结构和考试模式。例如,实行语数外三门单考,各占100分,政史地三门课程作一个考卷共占150分,理化生作为—个考卷共占150分,并且都作为必考课,所占内容比例基本相等。这样选拔出来的学生知识面广,综合素质高,发展后劲大,可塑性强,并且个人专长也有所体现。
“高校要认识到,过窄的专业口径招生和专业人才培养,不但使人才的知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也不利于这些人才未来的就业,文理结合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趋势,—些传统的文科专业向理科高考生开放,以及一些传统的只招理科生的专业也向文科生开放,在培养过程中,开展通识教育,就体现了这种趋势。”熊丙奇说。

主持人:
近年来,中学文理分科现象屡遭炮轰。全国人大代表、著名教育专家朱永新一直呼吁要尽快取消文理分科,2005年他还专门写了政协提案。他说,长期进行的高中与高考文理分科办法,在现实生活中已经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严重制约着中国教育的发展。著名教育家、机械工程专家杨叔子院士曾提出,学理科的要读一读《论语》《老子》,增加“文人气”,让思维发散;学人文的也要学一点理科知识,防止“不着边际”。“文理兼修,并不会有冲突。”他说:“现在每个学校都实行文理分科,其实这对培养学生的素质并不好,应该主张文理兼修。”“高中阶段,应取消文理分科,让学生能全面掌握需要的知识。”今年1月17日,四川省政协委员冯家辉等提交提案,建议全面改革当前高中课程和高考科目,取消文理分科。
对此,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近日称,“中国可能到了要好好解决中学分科的问题了”。然而,就在专家们叫好的同时,不少学生和家长却“喊累”,提出了强烈的反对,部分高中校长也表示为难。到底要不要取消文理分科?一时间争论纷起,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于是,才有了教育部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听取民意。

取消高中“文理分科”
势在必行
□孙瑞灼

由国家外国专家局等主办的“国际人才高峰论坛”2008年11月29日在深圳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论坛上作了“人才培育与教育创新”的演讲,炮轰我国现行教育中的三大“病症”,其中之一便是高中文理分科。朱永新指出,文理分科降低了民族的整体素质,是导致人才培养水平下降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导致了我国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分离。为此,建议教育部立即组织专家进行取消高中与高考文理分科的论证。
对朱永新委员的观点,笔者深表赞同,在现阶段,取消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势在必行!
中学是培养一个人的基本知识素养的重要阶段,其目的不在专业技能的提高,而在于综合素质的培养。而文理分科所导致的最直接结果是,学生产生严重的偏科现象,在基本知识素养上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学文科的理科素养欠缺甚至数学不及格,学理科的人文知识匮乏论文毫无文采。大量的事实也证明,文理分科教学所培养出来的大部分学生,在知识上,实际上是在靠一条腿走路。靠一条腿走路的人能走多远,其结果可想而知。对此,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指出:“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我虽然不赞同当下中国要培养出多少大师,但人为地搞文理分科,对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可以说有百害无一利!”重庆麒麟国际象棋学校董事长杨盛瑜对文理分科感触良深,他说:“作为20年前的文科生,在工作中我虽然不乏形象思维,但深感数理逻辑的欠缺,这影响了我对大局的把握!”
其实,我国高中“文理分科”的出现有特定的历史原因。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后,为了加快专业人才的培养,“多出人才、快出人才”,而采取了“文理分科”举措。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种举措可以理解。可30年过去了,我国的教育已发展到今天,大学生的数量和规模得以空前发展,“文理分科”已经失去了现实基础。更为严重的是,当前“文理分科”已异化为应试教育的产物,惟一目的是为了应付高考。
事实上,高中文理分科之弊端早已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注意。2003年11月,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在上海参加第九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年会”时曾表示,文理不分科是今后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他认为,在高中阶段过早对学生划分文理科,并不利于他们的真正发展,因为现在的教育年限正在延长,学生的发展需要也更加丰富。为此,教育部门计划采取相关措施,从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淡化文理分科现象。然而,5年时间过去了,教育部门仍然没有采取措施。显然,取消高中文理分科的关键在于,对当前的高考制度进行改革。西南师范大学博导易连云认为:“学校分文理是为高考做准备。目前的考试方式不合理,仅仅取消中学教学文理分科,而高考不变,丝毫不起作用。高考一旦改变,自然有了风向标。”可喜的是,目前我国部分地方已就取消文理分科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有消息报道,山东省教育厅在去年8月5日发布文件,要求从2008年秋季开学起,高中文理分科时间不得早于二年级末,并且逐步废止高中文理分科。
(作者单位:福建省总工会)

靠什么培养人们的
“人文情怀”?
□王淦生

大师到底是大师,看问题的功力、穿透力就是要比我等凡夫俗子高上不止一两个段位。
前些时候,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著名教育专家朱永新 先生在由国家外国专家局等单位主办的“国际人才高峰论坛”上作了题为“人才培育与教育创新”的长篇演讲,猛烈抨击了我国现行教育中的三大“顽症”,首当其冲者便是在高中阶段施行了数十年大家都已习以为常甚至看成是天经地义的文理科分科教学这一传统教学模式。
朱先生的观点是:文理分科降低了民族的整体素质,导致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分离,使得科技工作者人文情怀缺失,甚至这也是我国诺贝尔奖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朱先生在演讲中指出:“我们呼唤了诺贝尔奖多年,为什么总是呼唤不到?这涉及到高中文理分科,文理分科实际上是导致人才培养水平下降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他说:“文理分科降低了我们民族的整体素质。因为过早文理分科后,学习理科的学生就不再学历史、学地理、学政治,不再和伟大的思想家对话,那么科学家的人文情怀就会出现问题,对中国问题、人类问题、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环境污染等等社会问题就会很少去关注。”
很佩服朱先生的快人快语,其演讲堪称单刀直入直言不讳。在反对高中阶段文理分科教学这方面,我坚定地站在 朱先生一边,因为既为“基础教育”,高中阶段规定开设的每一门课程每所学校都应当无条件地开好,每个学生都应当无选择地学好,在学科上“挑肥拣瘦”甚至“严重偏食”,只能导致知识上的营养不良,进而影响到一个人未来的发展。但朱先生将“民族整体素质的下降”、“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分离”甚至“诺贝尔奖的缺失”等方面的责任都简单地归结到文理分科上,我觉得就未免有些主观武断了,似乎也夸大了中学文科教学的功用。我们的科学家“对人类问题、民族文化、环境污染等方面很少关注”,难道仅仅是由于高中阶段缺乏“历史、政治、地理的学习”,缺少“与思想家的对话”所致?
细读朱先生的演讲稿,你会觉得与其说朱先生是极力主张“取消中学阶段文理分科”,还不如说是在尽力推崇“强化中学阶段的文科教学”。因为他的那段演讲从头到尾都是在强调中学阶段淡化文科学习的灾难性后果,至于文科学生(未来的文史哲政法工作者)因不学物理、化学、生物而缺乏“科学精神”(甚至必要的科学常识)的弊端和后果却是只字未提。朱先生乃文学博士,偏爱文科这可以理解,但他在言谈中不经意流露出的重文轻理的气息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他的这则演讲的信度和力度,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小小的遗憾。
更为重要的是,科技工作者(甚至包括每一个人)的“人文情怀”难道真的是靠高中阶段的那几本历史、政治、地理教科书就可以培养起来的吗?作为一个长年置身教育界、对教育现状颇有研究的专家,竟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觉得未免失之天真。我们还是对我们现行的数理化与政史地教材作一番比较吧,凭心而论,你觉得是前者还是后者更能给孩子们真正的知识?甚至更能开启和培养孩子的心智?前两天我读到一篇短文,是一位中年作家写给自己孩子的,这位作家文中写道:“我三十多年前高中所学的数理化公式定理现在的中学生仍在学习、使用,可我读过的历史、政治其内容早已面目全非,学文学理,还用选择吗?”君不见我们的文科教材(尤其是政治、历史)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甚至前后内容和观点都相悖。如果说凭几本文科教科书就可以教出“人文情怀”来,那么人民大学师生间的“肢体冲突”、政法大学学生的“拔刀相见”也就不会轻易地发生了。
究竟如何去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这是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倘若不改革当前的教育体制乃至教育内容,不改善我们的校园乃至社会氛围,光凭读几本教科书,又谈何容易?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实验学校高中部)

取消文理分科
还需从长计议
□陈 莉

近一年来,关于高中要否取消文理分科的事,成为社会上争议的热点。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对这种事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但如果非要让我说到底是取消文理分科好还是保留文理分科好,这就像“五一黄金周”存废之争一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还真不好给轻易下结论。但我觉得,至少在目前,取消高中文理分科,还有些操之过急,需要三思而慎行。
从让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不分科,文理兼修,培养“全才”,无疑更好。但问题是,三年高中学期是不会改变的,不分科,则意味着学生课业要增加,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数量多了,质量势必要下降。培养的结果,可能是方方面面都懂点,但方方面面都只知皮毛,不知血肉,是个“懂行的门外汉”。
但分科,确实如有些人担心的那样,会培养出偏才。极端地说,在理科上是博士水平,没准文科上可能是“文盲”。但仔细想想,世界上所有的人才都是“专才”而不是“通才”。放眼高校,哪一个学校现在不分院系,不分专业?两相权衡,分科是大势所趋,是时代潮流;而不分科,是理想,却不现实。
元旦期间,北大、清华等高校都举办了自主招生考试。为了挑选出适合自己学校特点、“不同寻常”的学生,各高校的题出得都很另类,考生普遍反映偏、怪、难。有人觉得,这都是高中文理分科惹的祸。而我觉得,这恰恰说明,我们的高中文理分科不是不该分,而是分得还不彻底、不专业、不合理、不到位。
因此,合宜之策,不是盲目取消文理分科,而是应该让学科分得更科学合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不管分给孩子啥样的课,一定要让他们学之有用,而且能学精学深,学成专才、人才,而不是机械呆板,死背书目。一做变通,便立马不适应,便觉得匪夷所思,感慨试题太偏太难太无厘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要想出人头地,不需门门精,只需精一门——这才是塑造人才的真谛!
(作者单位:首都绿化办子校)

主持人:
文理分科是中国教育承袭原苏联教育模式的产物。如果说,人才尤其是理工科人才的匮乏曾经构造了文理二元的历史必然性,那么时至今日,这种“历史必然性”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功利必然性”:高考指挥棒、升学率的巨大压力,使文理分科的教育格局有始无终、尾大不掉。
诚如朱永新所言,文理分科导致了中国教育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分离。文理各执一端,虽谓“术业有专攻”,却常常是文理学科画地为牢、孤芳自赏。就像一幢大厦一样,知识体系也由诸多支点构成,它们各自独立却又暗通款曲,相互分担压力,刺激彼此的想象力,人为地将重心置于一点,或许带来投机式的胜利,却最终可能招致知识体系内在生机的干涸。
文理分科贯穿高中教育阶段,莘莘学子们尚且懵懂,就被体制之手牵制了学业趣味和前途命运。文科还是理科,成为鱼和熊掌的关系,选择即意味着失去,继而铺陈开来的是“华山一条路”,人生或蹉跎或荣耀,结局早已注定。
同样,把文理分科视为培养人才的不二模式同样值得可疑。就现实观之,文理分科很大程度上似乎正成为教育功利的画皮。学校无非是希望通过把文科和理科剥离开来,然后又通过知识的倾倒、几乎是蹂躏式的千锤百炼,使学生成为一架囫囵吞枣的知识接收装置,最终达到为升学率的小数点添砖加瓦的目的。
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然喊得惊天动地,但应试教育的底色深入骨髓、积重难返。被功利所“劫持”的中国教育,几乎本能地倾向于“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凡是对提高升学率有帮助的,无所不用其极。这也就是为什么文理分科虽屡遭诟病,却依然岿然不动的原因。
在文理分科的教育背景下,那些百炼成钢的“人才”,面临着知识体系上的千疮百孔,只要一跳出自身的专业领域,他们往往就变得左支右绌甚至一无所知。
中国能否再出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兼备的大师级人物,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知道,一种撕裂教育完整性的教育体制,只能使我们的盼望渐行渐远。如此而言,文理分科是抖落一身历史尘埃的时候了。
第2个回答  2010-04-22
一般都是在高二结束的时候分文理科,现在有些学校会在高二第一学期末就分科。要看学校而定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