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很棒的一定要进来!!!

象征手法是怎么一回事?怎样就是对偶句?
还有启始句?用典?呼告手法?独白?

高考复习散文阅读答题方法技巧汇总
(一)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
1、修辞手法
(1)、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点明所用修辞手法。
(2)、明确答题方向。答题时,一定要结合语句内容分析每一种修辞手法的具体作用。
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
具体如下:
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性
拟人——使物具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排比——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化论证观点的作用。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淋漓尽致。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感情更强烈,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放大观点感情,强调爱憎是非,美丑更加鲜明。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设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效果。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注意和思考
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表达鲜明,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强化作用。
反复——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如1998年第29题即可答为: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强化了文章的主旨。
借代: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中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附: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一方面可使语言幽默,另一方面能适应某种特殊语境的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以增强文章表现力。
2、表现手法类
解题思路:
(1)、确认所用表现手法。
(2)、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如下文:
象征: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鲜明,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
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对比:使形象鲜明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对比事物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使形象更鲜明,特点更显著,道理更深刻,矛盾更尖锐。和衬托相比,对比没有主次。
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持点,强化思想感情。有主次之分。
渲染: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
类比:以浅寓深,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以小见大:表现人、事。
反语(反讽):有2种作用: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感情和揭露批判。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
遇到其他手法请及时补允。
(3)、明确所用表现手法并结合文句内容作答。
(二)表达方式类——一般针对段落或篇章中具体的表达方式命题
解题思路:
1、确认语段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
2、明确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同
3、确认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知识储备:运用描写手法总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肖像描写以形传神 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特点
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的性格特点 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见,具体生动 插叙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
倒叙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 叙后议论画龙点晴,点明题旨
比喻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
间接抒情寓情于景,物事含蓄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 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
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侧面(又叫间接)。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议论文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作用:具体实在,读者易于接受,增强说明力)、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注意表达的语言: 记叙性语段 的表达方式往往是:描写了何对象的什么缺点或者何对象怎么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议论性语段 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论证了什么观点或通过批驳,确立了什么观点。 说明性语段 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说明(介绍)了什么对象的什么特征(特点)。
(三)行文段落类——针对文章中句段的作用命题
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句段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句段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具体赏析从三个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结构上的作用如:A、开头段: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
B、中间段: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
C、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
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
(四)形象物象分析型
1、人物形象的分析:首先,可以从作者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入手,了解人物的语言、外貌、行动、心理等。每一神态、动作或语言的描写要与所表现出的优秀的品质一一对应,不能张冠李戴。其次,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描写中揭示的内涵,即个性特征及形象的意义。再次,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者所揭示的作品主题和情感倾向中去分析人物。
2、物象的分析:宜从文章结构形式到内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
(1)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考角度:结构: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
(2)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思考角度:A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B对内容的充实作用;C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D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人称表达类——可以针对某一人称的运用命题,也可以针对行文中人称的变化命题;或者针对称谓的变化命题。
解题思路:
1、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
2、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
如: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真实可信;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可使作者的态度更鲜明,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显得客观冷静,便于叙事和议论。
3、结合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六)其他:
1、词语理解型:
(1)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寻找它的本体;
(2)理解词语的象征义,就要寻找词语的象征对象;理解词语的反语义、就要将褒贬互换;
(3)理解词语的双关义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
(4)理解代词的词义就要在上句或下句寻找释义。当然,理解词语的含义,还必须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对应的阐释。即“六比较”:比较范围的大小、比较词义的轻重、比较搭配习惯、比较构成成分、比较词性功能、比较感情色彩与语体色彩。
2、句子理解型:一是将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形象化的语句转化为概括性的直白的语言,二是将抽象含蓄的概念或句子转化为具体化的阐释。
3、筛选整合型:常见的命题形式是:
(1)文中刻画的人、事、物或景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2)文章分几个方面、几个阶段来写的,其变化过程是怎样的,要求概括说明。
答题方略:筛选整合是一个化繁为简的过程。回答此类问题,要关注重要句子,如:主旨句、中心句、关键句、过渡句、感叹句、议论句等,尤其要关注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和段中的过渡句,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的关键所在。整合的题型一般不宜机械地摘录原文的句子。而应该紧扣题干要求,将提取的关键语句、中心词进行改造、组合、变换,使之成为全面、凝炼、流畅、符合要求的答案。另外,要总揽全局,总体把握,防止因答案要点不全而丢分。
4、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1)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描写出了……
(2)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3)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5、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6、题目的作用:及好在哪里,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紧扣文章内容,简洁新颖。
7、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虚实结合:关于散文的线索,明线和暗线。06高考黑龙江等地题:16除了以“沙漠——绵绵土——沙漠”为思路安排的文章结构,本文还另有一个隐喻性的表达结构,请写出体现这一线索的三个关键词语:母体——绵绵土——故乡)
8、环境景物描写的作用: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可结合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景中藏情〉此为散文中的描写,而在小说中的描写主要有衬托人物的心情,交代故事发生背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最后的景物描写一般都有象征意义,比如课文《药》之结尾。注意结合具体的题目。此外有渲染(烘托)气氛、衬托情感或主旨、表现人物品质、预示人物命运、揭示社会本质,揭示人物心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补充: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举例或列举:具体实在,易于被读者接受,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白描:文字简练,不加学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
3、过渡和照应
过渡和照应是在文章中体现事物发展的连贯性的一种结构手段。如果问过渡或照应的作用,可回答:使文章结构严密,气势贯通,前后呼应,条理分明,增强表达效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4-16
象征也可以理解成:什么是什么的代表
升旗象征着(代表着)中国民族站起来了~

对偶句就是两句的结构差不多,就像《陋室铭》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就是对偶句,“苔痕”和“草色”
“上”和“入”
“阶绿”和“帘青”
第2个回答  2010-04-16
象征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换言之,象征就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作用: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

这种手法,来源于《诗经》中的“比”、“兴”。《楚辞.橘颂》就是通篇运用比兴手法的古代名作。此后在诗歌、散文中成为常见的手法之一。它一般用来赞颂美好的事物,体现作者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但有时也可用来讽刺丑恶的事物,抨击不合理的现象,它既可以通篇运用,作者并不点明,而由读者自己去体会象征的含义,也可以只用于某些章节片段,由作者直接点明象征的含义。

严格的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语词性相同,平仄相对。一般字数和意思相对也算是。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1254871.htm?fr=ala0_1_1

第3个回答  2010-04-16
象征手法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对偶句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比如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浇愁愁更愁
第4个回答  2010-04-16
和平鸽象征着和平,就这样啦

(自己猜的)
对偶句就是上下联 没有横批 和对联差不多
第5个回答  2010-04-16
象征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象征的应用:如:奥运五环的颜色就带有象征意义——顾拜旦阐述了这面会旗的象征意义:“蓝、黄、黑、绿、红五环代表以奥林匹克精神参赛的五大洲。此外,这6种颜色(包括白的底色)毫无例外地包含了世界各国的国旗颜色。黄色和蓝色代表瑞典,蓝色和白色代表希腊、法国,英国、美国、德国、比利时、意大利、匈牙利的三色尽在其中;黄色和红色代表西班牙,巴西、澳大利亚、日本、中国的颜色也包括在其中。它显然是一种国际性的标志。”
还有许多花也带有象征意义——
还有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尼克第一次见到盖茨比是在6月里的一个夜晚,盖茨比站在草坪上,“凝视着银光闪烁的星空”④并“朝那黑黝黝的海面伸出双臂”,而大海对面“暮色苍茫中唯见一点绿色的灯光在遥远的码头那边闪烁着”,这灯光不是别的,正是他心中的“绝代佳人”黛西家码头的灯光,是他的希望和他的“带有神秘色彩的梦”。因为,对盖茨比而言,“过去他和黛西相隔那么遥远,相比之下,那盏绿灯就显得离她格外近,就像月亮旁边的一颗小星星紧贴在黛西的身旁”,他把自己无限的深情和思念都寄托在了这盏绿色的灯光上,甚至“怀着创作的激情进入遐想,还不断地加以点缀和渲染,用每一根飘来的羽毛来装饰自己的美梦。”然而,当黛西回到他身边时,他发现“黛西并不像他幻想的那么美”,于是,那绿色的灯光也“渐渐失去了往日那种令人神往的魅力”。可以说,这绿光是因黛西的美丽而美丽,因黛西的黯淡而黯淡,它就是黛西的化身。这绿色灯光又与小说结尾“新世界的一片清新碧绿的地方”相呼应,象征着盖茨比个人奋斗的理想、希望、目标、方向,所以“盖茨比信仰那盏绿灯”。
象征手法的古源:这种手法,来源于《诗经》中的“比”、“兴”。《楚辞.橘颂》就是通篇运用比兴手法的古代名作。此后在诗歌、散文中成为常见的手法之一。它一般用来赞颂美好的事物,体现作者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但有时也可用来讽刺丑恶的事物,抨击不合理的现象,它既可以通篇运用,作者并不点明,而由读者自己去体会象征的含义,也可以只用于某些章节片段,由作者直接点明象征的含义。
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不以把不便于明说的意思含蓄地表示出来,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
对偶句就是把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或词组对称地排列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方式。
运用对偶时,一要注意内容形式的统一,切忌片面追求形式上的整齐对称而任意拼凑。二要注意前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避免头重脚轻,互相包容或概念重复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