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红的生平和主要著作

是像巴金一样的肖红,不要弄错了
肖红原名:张遒莹

一、生平

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27年(民国十六年),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现为哈尔滨市萧红中学)就读。萧红喜欢文学和绘画,在校刊上发表过署名悄吟的抒情诗。

1932年,结识萧军。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11月,萧红、萧军从欧罗巴旅馆搬出,安家于道里商市街25号(现道里区红霞街25号)。

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1月22日上午10点,萧红病逝,享年31岁。

二、著作

1、《生死场》

《生死场》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中篇小说。在《生死场》故事中,作者描述了一些女人在男权世界里卑微而无助的生活和死亡。

从文本的实际构成来看,事件的发生与演进则大半是在家庭的“平台”上——全书共分17章节,去掉极短的过渡性的两节,15章节中有11章节描写的是家庭中的故事。

该作品的总体结构看似散漫,实则别有匠心在。贯穿全书的是三个家庭的变迁。开篇与收尾写二里半与麻面婆的家庭,“套”在结构第二层的是王婆与赵三的家庭,“套”在里面一层的,则是金枝家庭的故事。

全篇首尾呼应,一层套着一层,在三个家庭的空间里演进着生与死的故事 。“生死场” 的“场”,既可以说就是那块灾难深重的黑土地,又是那块土地上一个个痛苦的家庭。

2、《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作品于1940年9月1日见载于香港《星岛日报》,1940年12月12日,萧红于香港完成《呼兰河传》书稿创作,12月27日全稿连载完。

该作品以萧红自己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孤独的童话故事串起来,形象地反映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从而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在社会形成的毒瘤,以及这毒瘤溃烂漫浸所造成的瘟疫般的灾难。

3、《小城三月》

《小城三月》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中篇小说,该作品写于1941年7月,发表于同年8月《时代文学》第1卷第2期。 

《小城三月》讲述了一个美丽善良的姑娘对自由、幸福的向往与追求,以及最终被传统的宗法制度所吞噬、香消玉殒的故事。

这是一篇在思想和艺术上都纯熟的作品,承袭了作者一贯的散文化笔调,以独具特色的叙事方式,将一个极其普通的爱情故事渲染得凄凉哀婉,穿过几十年的时光,带给人们强烈的震撼与反思。

4、《马伯乐》

《马伯乐》是中国现代女作家萧红后期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该作品的足本于1981年整理出版。

《马伯乐》描写了抗战初期国统区的混乱和狼狈,刻画了马伯乐等在国难当头的时刻惊慌失措纷纷逃跑的投降主义者的嘴脸。

在当时给世人一个警醒,也给历史留下了一幅难得的战乱世俗图。该作品揭露了中国抗战现实中“一方面庄严,另一方面却荒淫无耻”的状况。

5、《旷野的呼喊》

《旷野的呼喊》是萧红创作的短篇小说,作品以其敏锐纤细的艺术感受力,朴实细腻的笔调,写出当时东北乡村小镇的闭塞与荒凉,塑造的人物鲜活可爱,风格明丽凄婉,弥漫着忧郁和感伤气息,为诗化小说的精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萧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6-02
一、生平
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27年(民国十六年),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现为哈尔滨市萧红中学)就读。萧红喜欢文学和绘画,在校刊上发表过署名悄吟的抒情诗。
1932年,结识萧军。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11月,萧红、萧军从欧罗巴旅馆搬出,安家于道里商市街25号(现道里区红霞街25号)。
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1月22日上午10点,萧红病逝,享年31岁。
二、著作
1、《生死场》
《生死场》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中篇小说。在《生死场》故事中,作者描述了一些女人在男权世界里卑微而无助的生活和死亡。
从文本的实际构成来看,事件的发生与演进则大半是在家庭的“平台”上——全书共分17章节,去掉极短的过渡性的两节,15章节中有11章节描写的是家庭中的故事。
该作品的总体结构看似散漫,实则别有匠心在。贯穿全书的是三个家庭的变迁。开篇与收尾写二里半与麻面婆的家庭,“套”在结构第二层的是王婆与赵三的家庭,“套”在里面一层的,则是金枝家庭的故事。
全篇首尾呼应,一层套着一层,在三个家庭的空间里演进着生与死的故事 。“生死场” 的“场”,既可以说就是那块灾难深重的黑土地,又是那块土地上一个个痛苦的家庭。
2、《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作品于1940年9月1日见载于香港《星岛日报》,1940年12月12日,萧红于香港完成《呼兰河传》书稿创作,12月27日全稿连载完。
该作品以萧红自己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孤独的童话故事串起来,形象地反映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从而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在社会形成的毒瘤,以及这毒瘤溃烂漫浸所造成的瘟疫般的灾难。
3、《小城三月》
《小城三月》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中篇小说,该作品写于1941年7月,发表于同年8月《时代文学》第1卷第2期。
《小城三月》讲述了一个美丽善良的姑娘对自由、幸福的向往与追求,以及最终被传统的宗法制度所吞噬、香消玉殒的故事。
这是一篇在思想和艺术上都纯熟的作品,承袭了作者一贯的散文化笔调,以独具特色的叙事方式,将一个极其普通的爱情故事渲染得凄凉哀婉,穿过几十年的时光,带给人们强烈的震撼与反思。
4、《马伯乐》
《马伯乐》是中国现代女作家萧红后期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该作品的足本于1981年整理出版。
《马伯乐》描写了抗战初期国统区的混乱和狼狈,刻画了马伯乐等在国难当头的时刻惊慌失措纷纷逃跑的投降主义者的嘴脸。
在当时给世人一个警醒,也给历史留下了一幅难得的战乱世俗图。该作品揭露了中国抗战现实中“一方面庄严,另一方面却荒淫无耻”的状况。
5、《旷野的呼喊》
《旷野的呼喊》是萧红创作的短篇小说,作品以其敏锐纤细的艺术感受力,朴实细腻的笔调,写出当时东北乡村小镇的闭塞与荒凉,塑造的人物鲜活可爱,风格明丽凄婉,弥漫着忧郁和感伤气息,为诗化小说的精品。
第2个回答  2010-04-14
肖红目录[隐藏]

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的设计者
陕西省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
武汉市第三医院副院长

[编辑本段]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的设计者
肖红:男,满族,工艺美术专家,1960年9月生于古都开封。198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艺术系工艺美术专业,同年留校任教;曾任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副院长,1993年破格晋升为教授、系主任。2000年9月至今在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任教,现任艺术教育中心主任。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河南省青年联合会常委员、河南省政协委员、开封市政协常委、河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公安部特邀监督员。中国高教学会美育研究会理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入选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
学术成果
出版专著《中国历代壁画艺术》、《花卉装饰图案》等6部,发表论文《从工艺美术到21世纪的艺术设计》等20余篇。
获奖情况
1990年,获香港特别行政区区徽设计优秀金牌奖(最高奖)。1993年获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设计区旗设计一等奖(唯一的一等奖)、区徽设计获二等奖(一等奖空缺)
主讲的卫视教学片《美术之路·标志设计》,获全国优秀教育节目“教学类”三等奖。为澳门回归设计的《’99澳门回归祖国纪念卡》获国际尤里卡设计奖,并被澳门特区特首办指定为澳门回归庆典赠送中外国家级贵宾的礼品。创意设计并全程督造了由十几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发起铸造的象征中华民族喜迎21世纪的“中华世纪钟”,它将永久悬挂于北京“中华世纪坛”。
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获河南省人民政府 “实用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1993年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被授予“人民教师”奖章。1994年获全国首届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等师范院校优秀教师二等奖。1994年被推荐为“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参选人,获“河南省十大杰出青年”称号。1995年获河南省政府颁发的“文艺学术成果特殊贡献奖”。1996年获“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 “河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编辑本段]陕西省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

理学学士,副研究员,陕西省动物学会会员。
简历:生于1966年6月。1987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动物学专业。理学学士,副研究员。主持陕西省科技厅、陕西省科学院、国家林业局和陕西林业厅的各种研究课题20余项,发表研究论文约30余篇,完成各种规划设计报告10多项,主编和参编书籍6部。现主要从事鸟类物种多样性及遗鸥生态学研究。
研究方向:鸟类生态学
获奖及荣誉:
“红碱淖遗鸥种群动态监测与湿地保护技术研究”获2008年度陕西省科技进步贰等奖。[1]
[编辑本段]武汉市第三医院副院长

全国政协委员,市农工副主委,市三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作为2006武汉两会第一提案人,先后向市政协大会提交提案9件,其中《关于健全和完善武汉市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议》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制的建议》受到市政协高度重视,并分别形成十届二次、三次会议的建议案之一;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的提案《关于在武汉建立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暨武汉中国药谷的建议》,对我市的生物制药产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反映的社情民意《对聋儿学生教育的一点建议》已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纳,现在聋儿学生考试中的听力测试已被取消。同时,就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多次接受包括《人民日报》、《中国医药报》、《健康报》、东方卫视等在内的多家新闻媒体采访。此外,还连续两届被武汉市政府聘请为行风评议员,两年来,积极履行民主监督职能,参加行风评议活动近30次,涉及被评单位20个,其工作作风和工作能力得到了广泛好评。[2]
湖北省烧伤外科经过学会多种委员;武汉市烧伤外科移植成立学会副教授主任委员;武汉医学严格会常务理事;武汉市部委医师协会常务理事;武汉市女医师诊治协会副会长。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3
萧红的代表作有:小说《呼兰河传》、《马伯乐》、《生死场》、《小城三月》,她的散文也很出色。
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现哈尔滨市呼兰区)人,原名张乃莹,“萧红”是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另有悄吟笔名。幼年丧母,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由于对封建家庭和包办婚姻不满,1930年离家出走,几经颠沛。1932年与萧军同居,两人结识不少进步文人,参加过宣传反满抗日活动。 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萤声文坛。 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l940年与端木效蕻良同抵香港,不久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2年,历尽坎坷之后在香港病故,时年31岁。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她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的经历,却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她是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详细的可以参考百度百科,就是这里:http://baike.baidu.com/view/9091.htm?fr=ala0_1_1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