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财政政策?

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有什么意义?我需要专业的答案。

财政政策的内容包括: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分配政策、预算收支政策、税收政策、财政投资政策、财政补贴政策、国债政策、预算外资金收支政策等。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财政政策是国家制定的指导财政分配活动和处理各种财政分配关系的基本准则。它是客观存在的财政分配关系在国家意志上的反映。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又是国家干预经济,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工具。一切剥削阶级国家的财政政策都是为着维护其超经济的剥削关系。

当其统治者处于上升时期时,往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采取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财政政策。但随着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财政政策会变得越来越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从而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扩展资料:

财政政策需主动适应“逆周期调节”的要求,通过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找准“加力提效”的发力点,做好当前经济工作,更好应对风险挑战。

一是实施增加总需求的财政政策。在扩大最终消费方面,要加大政府专项债券的发行力度,更好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公共服务,并有效解决教育、育幼、养生、医疗、文化、旅游等产业所遇到的发展瓶颈;要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落实好专项附加扣除的各项标准,增强消费者的消费能力。

在引导中间产品的消费、扩大投资等方面,要推进企业所得税改革,创新和试点投资抵税机制,推动机器设备采购等生产性投资;

实施推广“支持制造业企业依法按程序进行厂房加层、厂区改造、内部用地整理及扩建生产、仓储场所,提升集约化用地水平,不再增收地价款”的政策,推动工业企业厂房改造等固定资产投资;

通过政府的相关支持基金,更好与金融机构协作,开展仓单质押业务,支持和促进存货投资,便利企业资金流转。

二是实施提升收益率的财政政策。对生产领域实施全面减税,全面提升企业的经营主动性、效率性。生产领域的全面减税既包括减少生产环节的税收,也包括减少与生产活动相关联的收入性税收。

可考虑将增值税作为直接的生产性税收继续按照“三档税率变两档、多层税负相趋同”的方向进行改革,继续降低税率;

企业所得税改革应坚持“实际受益、市场公平”的原则不断深化减税安排,在总体保持现行税率水平的情况下,以鼓励创新、加大生产性投资和推进高质量发展为重点,大幅度增加税前扣除的内容,并针对中小企业继续探索降低税率水平的条件和范围;

个人所得税改革应在取得现有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向家庭综合征收、按功能属性细分管理收入种类的方向推进。与此同时,需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特别是要着力开展相关政策应用于财政资源配置和政府采购管理的实践。

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的安排,更好融合政府采购市场与普通商品市场;提升政府购买服务的效率和能力,充分借助市场力量、坚持公平竞争,形成政府购买服务融合和参与现行市场体系的态势。

三是实施提升信用水平的财政政策。保持市场融资环境的基本稳定,需要增加信用水平,财政政策就是提升信用水平、开展风险转换的主体力量。

需以国家融资担保基金为载体,通过担保“总对总”、再担保“国对省”和投资“上对下”的业务安排,有效推动基金的商业金融机构股东、地方政府的再担保公司和地方所属的担保机构积极开展业务,

为实体经济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提供担保增信服务,并坚持低担保费用水平的保本微利经营原则;

以风险补偿和降低风险贴水为方向,通过设立政府补贴、开展政府贴息或组建政府风险补偿基金的方法,增强企业的融资能力,适当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和风险贴水水平。

四是实施优化资源配置的财政政策。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做好有效出清“僵尸企业”和低效存量、扩大优质和高效增量的财政政策安排。具体包括:

推动有效出清存量,在“去产能”进入稳定期后,以优化资产配置和转移职工就业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后期工作,可考虑建立“去产能”后期扶持资金;

促进有序扩大优质增量,针对相关市场领域,在坚持竞争的基础上,对其中高效、优质的符合政策导向的主体,实施财政奖补安排(后补助)。

五是实施提升有效供给能力的财政政策。总体包括支持企业创新和完善市场组织两个方向,即:提升科研条件的共享能力,优化国家创新体系的布局和结构,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

加大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市场的组织性、效率性和可识别性,为市场差异化竞争和政府综合性监管提供服务。以此为基础,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在坚持现行机制和做法的同时,立足于社会资本方增量分享和风险自担的原则,建立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新型关系和组织模式。

还要看到,相关财政改革和政策设计还需符合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方向和要求。从可持续的角度看,务必要精准把握财政宏观调控的“度”,借力市场、补位市场,同时做好对公共服务的可持续性保障。

从成体系的角度看,在做好生产性全面减税安排的同时,亦应建立相关有效平衡机制,保障财政安全,既能满足政策目标,又能保障减税的长期性和规范性。从有效率的角度看,要坚持财政改革和宏观调控政策间的统一性、协调性和有序性,避免不必要的政策内耗和效力抵消。

从防风险的角度看,既要推进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较大幅度的扩大专项债券发行,又要规范政府举债机制,强调政府债券是政府举借债务的唯一形式,强调隐性债务全面纳入监控管理,在风险和收益相平衡的基础上扩大政府债券发行,推进债券的质押流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财政政策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积极财政政策如何“加力提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5-11-22
财政政策

一、财政政策的概念

所谓财政政策,通常指政府根据宏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指导财政工作的基本方针、准则和措施。

二、财政政策的构成要素

财政政策一般由三个要素构成:

1.财政政策目标,就是通过财政政策的实施所要达到的目的或产生的效果,它构成财政政策的核心内容,具体如经济增长、价格稳定、充分就业、公平分配等。

2.财政政策主体,就是财政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财政政策主体行为的规范、正确与否,对财政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具有决定性作用,并直接影响财政政策效应的好坏、大小。

3.财政政策工具,就是财政政策主体所选择的用以达到政策目标的手段和方法。财政政策工具主要包括税收、公债、经常支出、资本支出、转移支付、贴息等。

三、财政政策的分类

财政政策主要的分类有两种:

1.自动稳定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财政政策

根据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来划分,财政政策分为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是指某些能够根据经济波动情况自动发生稳定作用的政策,它无须借助外力就可产生调控效果。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是指某些财政政策本身没有自动稳定的作用,需要借助外力才能对经济产生调节作用。一般来说,这种政策是政府根据当时的经济形势。相机采取的财政措施,以消除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是政府利用国家财力有意识干预经济运行的行为。

2.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

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不同功能,财政政策可区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扩张性财政政策主要通过减税、增支进而扩大赤字的方式实现。

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紧缩性财政政策主要通过增税、减支进而压缩赤字或增加盈余的方式实现。

中性财政政策是指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财政的收支活动既不会产生扩张效应,也不会产生紧缩效应,实践中这种情况是很少存在的。

此外,有人将财政政策分为物质性财政政策与符号性财政政策,分配性财政政策、调节性财政政策与再分配性财政政策等。

四、财政政策的功能

财政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主要具有四种功能:

1.导向功能

财政政策的导向功能就是通过调整物质利益进而对个人和企业经济行为的调节来引导国民经济的运行。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配合国民经济总体政策和各部门、各行业政策,提出明确的调节目标。第二,财政政策不仅规定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同时通过利益机制,引导人们的经济行为。

2.协调功能

财政政策的协调功能是指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某些失衡状态的制约和调节能力,它可以协调地区之间、行业之间、部门之间、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

3.控制功能

财政政策的控制功能是指政府通过调节企业和居民的经济行为,实现对宏观经济的有效控制。如对个人所得征收超额累进税,可以防止两极分化。

4.稳定功能

财政政策的稳定功能是指国家通过财政政策调节总支出水平,使货币支出水平恒等于产出水平,实现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其稳定功能主要体现为实施反周期操作。

五、财政政策的基本特征

1.稳定性与变动性相统一

财政政策的内容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2.集经济、法律等手段于一体

管理经济的手段通常分为三种: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财政政策既是一种经济手段,同时又具有法律和行政手段的特性。

3.间接性与直接性相结合

财政政策主要是发挥间接调节作用,但有些政策的实施也具有直接性,如政府投资,从项目选择到资金拨付,都是政策主体直接操作。

六、财政政策目标

1.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是指合乎法律规定条件、有能力工作的人都可以找到有报酬的工作。在经济生活中,一般存在四种失业:(1)季节性失业。它是指某些行业生产中由于季节和气候变化等因素而造成的失业。(2)摩擦性失业。它是指由于劳动力市场的正常活动而造成的失业。(3)结构性失业。在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的现代社会,这种失业日趋增加。(4)周期性失业。它是指由于经济的周期性波动造成的失业。在上述几类失业中,财政政策的主要作用在于熨平经济周期,减少周期性失业。

2.物价稳定

物价稳定一般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一般价格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叫做通货膨胀;反之,一般价格水平不断下降的现象,叫做通货紧缩。通货膨胀表示货币价值或实际购买力的降低,通货紧缩表示货币价值或实际购买力的增加。严重的通货膨胀会引起社会收入和国民财富的再分配,使工薪阶层和债权人深受其害,会使价格上升快的行业趋于扩张,上升慢的行业趋于收缩,扰乱价格体系,扭曲资源配置,使整个分配秩序和经济秩序出现混乱。严重的通货紧缩会使资源无法有效利用,造成大量闲置浪费现象,使再就业人数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进而引发社会和政治问题。

由于财政分配对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防止和消除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实现价格稳定,成为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

3.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就是要求经济发展保持一定的速度,不能停滞或下降。在实现经济增长过程中,财政可以通过引导劳动、资本、技术等各项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起到有力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因此,促进经济增长成为财政政策的基本目标。

4.公平分配

公平分配是指一国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在一定社会道义规范下承认既有差距,又注意均衡协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则,必然产生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形成潜在的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稳定。财政作为参与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的手段,理应把实现收入公平分配作为自己的政策目标。

5.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是指一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以货币计量的全部经济往来,包括进口、出口、资本流进流出等,用国际收支平衡表记录和反映。国际收支出现逆差,会影响本国汇率的稳定,进而威胁到整个经济系统的安全。所以许多国家把国际收支平衡作为追求的目标,并且强调把这一目标建立在经常性项目保持盈余的基础上。

七、我国的财政政策

(一)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

在需求不足导致的经济增长乏力甚至经济萎缩时,市场经济国家一般采用两大调控手段:相对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般来说,在经济的扩张阶段,运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对经济总量的调节作用比较明显,可以直接促进经济的增长;而在经济相对收缩阶段,扩张的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刺激作用则比较微弱。而财政政策由于能直接扩大社会需求,不需要中间传导过程,时滞短,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较为明显。

1998年下半年,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并与货币政策相配合,以刺激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具体措施包括:

一是向国有商业银行增发1000亿元国债,专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反周期调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扩大,不仅有效地刺激了国内需求,也为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是向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发行2700亿元的特别国债,专项用于补充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使其资本金充足率达到了“巴塞尔协议”和国家商业银行法规定的8%的水平,增强了银行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也有利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运作。

三是分批提高纺织原料及制品、纺织机械、煤炭、水泥、钢材、船舶和部分机电、轻工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加大“免、抵、退”税收管理办法的执行力度,对一般贸易出口收汇实行了贴息的办法。这些措施对促进外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增加出口创汇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是对国家鼓励发展的外商投资项目和国内投资项目,实行在规定的范围内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政策,从而有利于吸引外资和改善投资环境。

五是清理涉及企业的政府性基金和收费,分三批取消不合法、不合理基金。收费共计727项,减轻企业负担370多亿元。

(二)长期财政政策的思考

自1998年起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主要是指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及调整税收政策,更直接、更有效地刺激经济增长,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适度扩张的财政政策。它是针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而采取的熨平经济周期的调节措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不能以具体的时间界限来确定,只能是根据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发展形势和国民经济的运行状态来确定。但从长期看,我国仍应坚持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所谓适度从紧的财政

政策,主要是指通过增收节支,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实现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并维持较低通货膨胀水平的政策措施。

1.经济资源的有限性要求积极的财政政策不能作为长期政策。目前,我国储蓄率高于投资率,银行资金存大于贷,在这种情况下,财政用发债方式筹集适量资金,专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可以直接增加社会需求,使闲置资源得到充分运用,促进经济增长。然而社会资源毕竟是有限的,随着经济扩张的进行,资源的瓶颈约束迟早会出现。如果这时的累计赤字和累积的发债规模已经很大,而财政政策受惯性影响收缩不下来,财政从金融市场筹集过量资金,就有可能导致经济过热,引发通货膨胀。

2.经济持续增长的实现最终取决于消费的拉动作用。从需求的角度看,拉动经济增长的因素是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消费与投资都是拉动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因素,但消费需求是经济运行全过程的最终需求,是经济增长的最终动力;投资需求则是一定意义上消费需求的派生,最终要依存于消费需求。没有消费的最终需求,投资需求也将相应萎缩。所以扩大投资可以作为启动经济的手段,但不能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长期措施。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幅员广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这就决定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着眼点和立足点必须放在动员国内资源和需求上,依靠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依靠民间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3.坚持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是实现经济长期“高增长、低通胀”的一个重要前提。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以往比较高的增长速度总是伴随着比较高的物价涨幅;而抑制通货膨胀,控制物价上涨则往往不可避免地造成经济增长速度的急剧下降。1993年以来,我国在深化改革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措施,主要是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到1997年,国民经济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既有效地抑制了通货膨胀,挤压了过热经济的泡沫成分,又保持了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实践证明,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是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石,是一项符合国情、行之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是今后一个时期继续保持经济 “高增长,低通胀”态势的重要前提,必须长期予以坚持。

4.坚持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是实现财政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影响和制约财政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很多,保持适度的债务规模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条件和主要标志。虽然目前我国财政赤字和债务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还比较低,但财政赤字和债务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大小应与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低相适应,只有在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较高的情况下,财政赤字和债务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才能相应高一些。因此,在我国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较低的情况下,不宜过分扩大发债规模。同时,由于我国潜在的财政赤字和债务融资规模已经比较大,社会保障和粮食亏损等欠账较多,在扩大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时更要特别谨慎。

参考资料:http://www.gzfinance.gov.cn/view/jdht/jdht1/jdht_czzs1.jsp

第2个回答  2019-12-06
财政政策是政府利用财政预算案,透过税收以及政府用于消费和投资的公共开支达到某些宏观经济目标的方法。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fskl
pɑlsi)。财政政策,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主要政策之一。财政政策一般定义是: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决策。
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税收对国民收入是一种收缩性力量,因此,增加政府税收,可以抑制总需求从而减少国民收入,反之,则刺激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财政政策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1
财政政策就是国家通过增加政府购买,利用其产生的政府购买乘数效应来增加国民收入(或总产出)的一种宏观调控手段,它是相对于利用利率的手段和控制货币发行量的手段---货币政策而言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两种基本手段,凯恩斯经济理论更倾向于用财政政策来调控宏观经济.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05-11-30
从规律上讲,财政政策一般是通过收支两条线来实施的。对财政政策的分析可以考察财政收入(包括税收收入和各类规费收入等)、财政支出(包括贫困补助、失业救济等转移支付,以及财政在固家资产方面的投入等)这两条路线。 (感受中国股市最具震撼力的攻击型波段……)

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相应地会减少公司与居民钱袋里的钱。
税收收入中增值税的增长应当与工业生产增加值相一致。所得税则与企业效益和居民收入相关。在国家严厉打击走私的时候,海关关税收入会相应增加。证券交易印花税直接与证券市场的交易量紧密相联。

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公共事业,如国防、义务教育、社会医疗体系等。在国家经济比较低迷的时候,政府会增加支出,来刺激投资和消费。比较常见的方法是增加公路、铁路、电网、通讯等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同时增加社会最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给予低收入者的转移支付直接增加这部分人的可支配收入,他们的消费也会相应增加,基本生活用品的生产单位可以间接地从转移支付中得到资金支持。对于公共设施的投资不仅改善社会生活环境,而且动相差行业发展。比如水利建设方面投资的增加就会刺激水利机电设备生产和相关企业工人消费,也会带动水利建设所在地的就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