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为何国家照样运转?

如题所述

万历皇帝是明神宗朱翊钧,是明朝中期后期的一个皇帝,在位期间也比较符合明朝皇帝的特征,都比较有特色,不睦正业。但是万历皇帝在明朝上的地位举足轻重,是在位最长的一位皇帝,而且决定了明朝的兴衰。自万历后明朝走向衰落。

在万历皇帝刚刚登机的前10来年,也有凌云壮志,想做出一番事业。但是因为万历皇帝小时候生活的环境,所以万历很烦别人说个不停,也没有强硬的手段,只能在那耍赖。而明朝自朱元璋一来,就有“文臣死谏、武将死战”的规定,而且一直到明朝灭亡,皇帝、大臣都遵守的很好,甚至以死谏受到惩罚为荣,这可就让皇帝无奈了,谁谁都来死谏,真实每天烦的要死。而且朱元璋还订立了一个规定,就是不杀言官。最后受苦的就是皇帝被,皇帝受制于大臣、大臣也受制于皇帝的披红。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万历皇帝很怕内阁首辅张居正,凡事都听从张居正的。万历其实也很烦张居正这个人,但是没办法,从小就怕这个人。但也因为张居正的政策非常得当,明朝运转的有条不紊,开创了“万历中兴”。

但是也正因为张居正的强势,让本来就不能自由的万历,更加受制于人。其实万历就像是个青春期的孩子,因为外界的管制,而对一切都比较反叛,最后就成了万历几十年不上朝的起因。

后来张居正死后,终于没有人可以制约万历,其他以前制约万历的人也没有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再也没有向张居正这样有能力的内阁首付,明朝陷入了空前的状况,皇帝不上朝,全国官员缺失严重,但是运转还算可以,在三次出征都全胜而归,也是奇迹。

其实还有一个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争国本的问题,万历在立太子的问题上一直和大臣意见不同,但是大臣总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进谏。万历答应了有反悔,如此反复,最后万历也妥协了。最后造成万历根本不想见大臣,一见大臣就是没完没了。所以万历干脆几十年都不上朝。

我们可以看出,万历不上朝有几个因素,小时候的性格、被管的太过了叛逆(俗话说“过犹不及”)、张居正的强势、文臣的进谏,咄咄逼人、争国本。最后导致万历几十年不上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20

话阐明代是最初一个由汉人树立起来的王朝,朱元璋从最底层开端打山河,到最初成为一代传奇天子。可是他的子孙们仿佛都是个奇葩。他的孙子朱允炆居然莫名其妙地被他的叔叔朱棣夺取了皇位,而他本人也在大火中丧生,之后的几代天子仿佛也都不复杂,。就复杂地举一个例子:明代的万历天子,置信只需略微晓得一点明史的人都晓得万历天子,他的名声完整不亚于他的祖宗朱元璋。

明代万历天子是明代在位时光最长的一名天子,他一共在位48年。他在位的前十年,实在所作所为仍是挺不错的。他动手了一系列的变革办法。能够说是一个狠勤劳的天子,他在施政的前半期仍是获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三大征,稳固了明代在东亚的统治位置,虽然说花了许多钱,可是稳固了明代的位置。除去在军事方面获得的成绩,在外交方面,也是不错。政治廉洁,群众的生存失掉了加强,群众也过上了饥寒交迫的生存。

但在前期,他却创下了一个记载,那就是三十年不上朝,整整三十年,朝中的大臣连他们天子的面都没有见着。你说他厉不凶猛,重要在这三十年中,明代的经济是增加,中国并没有呈现甚么大的骚动,这就奇异了,要说天子延续几十年不上朝,中国该当就乱了,但并没有。这阐明,他前期的政治办法是准确的,为明代打下了一个很好的根底,明代大致的目标是没有错的,官员也能够从本身做起,为明代的切身利益思索。

但不知我们思索过这么的一个麻烦没有,假如这三十年万历上朝的话,你说会怎样?明代是否是会呈现另一派的昌盛现象。最起码在他的管理下,明代至多会获得较大的提高。假如他上朝的话,那末朝中的大臣就不会偷懒,就会勤劳任务。那末上面做好了,上面自然而然地就会做好了。那末全部明代的国力将失掉很大的提高。他假如在军事方面在用点劲,抓明军的军事锻炼,大搞兵器的研讨,那末明军的战斗力将会处于一个新的台阶,不仅在东亚处于抢先,乃至于在全球也会获得较大的影响。就可能重现他祖宗朱元璋时的盛况。

在现如今的社会中,在任务中,我们一定要勤劳任务。不要偷懒,你偷的懒会在往后反还给你。在单元中,只管承当更多的义务,而且把每件义务都做的最好,不能说比他人好,但一定要投入本人最大的勤劳。天天也不要早退早退甚么的,定时下班,定时任务。不论他人怎样,我们一定要做到本人是最棒的。这么,我置信你一定会获得更大的成绩,比他人更伟大的一番奇迹。因为你谨小慎微地渡过你的每一天,认真的完成你的义务,而不是偷奸耍滑地,不负责任地看待你和任务。

看累了吧,发个笑话,让你开心放松一下

这是要断香火啊

那是二十多年前,凌晨一点左右,随着一声声的啼哭,我出生了,得知是男婴之后,全家人喜极而泣,满月酒更是大摆宴席,因为我比六个姐姐多了那么一厘米!全家人视我为宝,童年,少年,在全家人的呵护下长大,无磕无碰,几乎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感觉生活特别美好!!可是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我脱了裤子,依然是那么一厘米!!我该怎样面对一家老小。。。。三代单传,到我这。。。。哎。。。。

第2个回答  2020-09-20

万历十五年开始,原本勤政的皇帝开始不上朝并持续几十年这个事确为历史一大谜团,明神宗的不作为对二十多年后的明朝灭亡是否负有重大责任历来也是颇有争议。

每个朝代都有每个朝代的游戏规则,明朝犹是特例。顾诚先生在对明朝社会研究中即表示不可从一始终,明朝社会的前期和后期有着巨大的政治差异,社会形态亦是迥然。洪武大帝开国后屠戮文臣,废除宰相,皇权集身的模式是一种类似后来满清的皇帝独干的格局。洪武可谓劳动模范,为他自己量身打造的朝廷运行模式还能维持着皇权全面压制文官,这种情况从成祖开始发生变化。成祖起成立内阁,作为弥补相权缺失的方法,但也成立东厂,让宦官进入核心权力层用以互相制衡。此时宦权、文官权力皆出自皇权,皇帝同时有功勋后代的力量作为拱卫,皇帝是此时的核心权力者,可以说一不二。

宣宗死的早,英宗年幼上台,随后而来的土木堡事变,直接导致了拱卫皇权的功勋势力的大流血,皇帝北狩,于谦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赢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立代宗,而后迎回英宗,而后代宗死,英宗重新上台,等等。这中间的一系列变化看似最后以英宗继续得以终续一朝而结束,但其中皇权明显的弱化了下去,功勋势力不再,原本被完全掌控的文官团体甚至尝到了自立新君的滋味,加在其身上的枷锁终于开始动摇。

文官的权力达到一个高峰是在弘治朝。作为一个替父亲擦屁股的皇帝,弘治在位十八年的主要功绩便是垂拱而治,说白了便是各按本分做事。皇帝与其说是立志在勤政爱民,不如说是被文官团体构建的那个运行机制驾着在勤政爱民。史料记载弘治唯一得以早朝请假成功的一次是皇宫失火,弘治没休息好,在他的再三恳求下方得以罢朝一日,文官此时的权力已经可见一斑。

正德不甘心于被文官如此牵着走,各种荒诞不经,试图打破沉闷的政治环境,最后英年早逝,死因是落水受寒,真是诡异。一个可以两次率军作战的皇帝竟然死在水冷上,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让皇帝身边的近卫背上密谋弑君的黑锅,史料记载也真是够有趣的。

终于,文官团体又立了一位皇帝上台,可惜这次的皇帝还真不是个吃素的,年纪轻轻便在大礼议的争执上对文官团体赢得了胜利。嘉靖虽然是有名的神棍皇帝,同时也是一个深知权术制衡的皇帝,嘉靖在位的后二十五年虽然不上朝,但尚能运用权谋之术掌控已然成熟的文官团队。即便如此,在最后的岁月里,嘉靖依旧感到了自己对权力控制的力不从心:徐阶,高拱,张居正等纷至沓来,至其死后的隆庆一朝,隆庆完全成了弘治第二,由于他本人能力不够,权力重心一再向着文官们的方向移去,这种现象在年幼的万历皇帝上台,张居正担任首辅时终于走向了巅峰。

那么到底万历皇帝为什么不上朝呢?原因许多人猜测了又猜测,众多的原因其实就是万历的怠政,其实就是一种超乎常理、缺乏恒心的懒惰行为的极致表现罢了。

当然,万历不上朝并不代表他不管事了。内阁在遇到无法依规矩行事的事情时,还是要去奏请得到皇帝的旨意。

第3个回答  2020-09-20

万历十五年开始,原本勤政的皇帝开始不上朝并持续几十年这个事确为历史一大谜团,明神宗的不作为对二十多年后的明朝灭亡是否负有重大责任历来也是颇有争议,窃以为,这件事还要从明朝立国的政治格局走向开始去进行分析。

每个朝代都有每个朝代的游戏规则,明朝犹是特例。顾诚先生在对明朝社会研究中即表示不可从一始终,明朝社会的前期和后期有着巨大的政治差异,社会形态亦是迥然。洪武大帝开国后屠戮文臣,废除宰相,皇权集身的模式是一种类似后来满清的皇帝独干的格局。洪武可谓劳动模范,为他自己量身打造的朝廷运行模式还能维持着皇权全面压制文官,这种情况从成祖开始发生变化。成祖起成立内阁,作为弥补相权缺失的方法,但也成立东厂,让宦官进入核心权力层用以互相制衡。此时宦权、文官权力皆出自皇权,皇帝同时有功勋后代的力量作为拱卫,皇帝是此时的核心权力者,可以说一不二。这种情况在仁宣得到继承和巩固,而后,事情起了变化......

宣宗死的早,英宗年幼上台,随后而来的土木堡事变,直接导致了拱卫皇权的功勋势力的大流血,皇帝北狩,于谦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赢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立代宗,而后迎回英宗,而后代宗死,英宗重新上台,等等。这中间的一系列变化看似最后以英宗继续得以终续一朝而结束,但其中皇权明显的弱化了下去,功勋势力不再,原本被完全掌控的文官团体甚至尝到了自立新君的滋味,加在其身上的枷锁终于开始动摇。

文官的权力达到一个高峰是在弘治朝。作为一个替父亲擦屁股的皇帝,弘治在位十八年的主要功绩便是垂拱而治,说白了便是各按本分做事。皇帝与其说是立志在勤政爱民,不如说是被文官团体构建的那个运行机制驾着在勤政爱民。史料记载弘治唯一得以早朝请假成功的一次是皇宫失火,弘治没休息好,在他的再三恳求下方得以罢朝一日,文官此时的权力已经可见一斑。

正德不甘心于被文官如此牵着走,各种荒诞不经,试图打破沉闷的政治环境,最后英年早逝,死因是落水受寒,真是诡异。一个可以两次率军作战的皇帝竟然死在水冷上,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让皇帝身边的近卫背上密谋弑君的黑锅,史料记载也真是够有趣的。

终于,文官团体又立了一位皇帝上台,可惜这次的皇帝还真不是个吃素的,年纪轻轻便在大礼议的争执上对文官团体赢得了胜利。嘉靖虽然是有名的神棍皇帝,同时也是一个深知权术制衡的皇帝,嘉靖在位的后二十五年虽然不上朝,但尚能运用权谋之术掌控已然成熟的文官团队。即便如此,在最后的岁月里,嘉靖依旧感到了自己对权力控制的力不从心:徐阶,高拱,张居正等纷至沓来,至其死后的隆庆一朝,隆庆完全成了弘治第二,由于他本人能力不够,权力重心一再向着文官们的方向移去,这种现象在年幼的万历皇帝上台,张居正担任首辅时终于走向了巅峰。

好的,简短的回顾了一下万历之前的历史,你们发现了什么?

明朝从土木堡之后起中央便一直在发生着皇权与文官权力之间的争夺,并且随着文官团队的越发成熟,皇帝越来越无法与这个日益强大的团体抗衡。

本以为从张居正的改革团队那儿收回了权力,以为终于能够主政的万历突然发现,原来自己被愚弄了,自己不过是被当成了文官党争的工具,自己虽然贵为天子,竟然连选择自己心爱的皇子做储君的权力都没有。万历皇帝没有正德那种勇气去硬碰硬的顶撞整个强大的文官团体,他选择了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方法去对付,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与他自己的性格有关,但当时的主流,已经将历史的走向大致定下,万历的个人选择无关大明朝最后的结局。

当然,万历不上朝并不代表他不管事了。内阁在遇到无法依规矩行事的事情时,还是要去奏请得到皇帝的旨意。朝鲜被日本亡国的时候,满朝的大臣均表示无需干涉,但万历皇帝还是看到了出兵的重要性,最后明朝出兵朝鲜可谓是万历的个人意志作出的决定。

同样,万历皇帝派遣大量太监前往各地征派矿税、盐税、关税等,疯狂为国库敛财,同时抠门的发放三大征所需的军饷,不同于后世对万历三大征导致明朝元气大伤的看法,万历直到死时,亦给后面人留下了相当可观的钱财。万历年间,明朝进入著名的“小冰河期”,农业逐渐荒芜,文官们党同伐异,明朝可谓是漏洞百出,疲态尽显。万历凭借张居正改革留下的财富,搭上自己被文官写入史册的“与民争利”遗臭万年的骂名,尚且能够延续国祚,没让江山毁在自己的手里,这本身也是需要一点手腕的。

第4个回答  2018-01-30

明隆庆六年(1572年)5月25日,沉迷丹药的明王朝第12位帝王穆宗朱载??突然中风,第二天驾崩。6月初10日朱载??的太子朱翊钧继位登基称帝,他年方10岁,定年号万历。朱翊钧是为明神宗万历皇帝。万历帝朱翊钧是明代21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史载,他贪财好色,懒散拖沓,浑浑噩噩,无谋无勇,是个典型的尸位素餐、昏聩庸碌的帝王。他混吃等死般地驱使权力的巨辇跌跌撞撞的徒劳奔走了48年。这位懒得出奇、好色的要命、又性喜聚敛的万历帝,使早已风雨飘摇的大明江山,彻底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万历是历代帝王中比较著名的荒唐帝王。即便在昏君辈出的明代,他也算得上奇葩一朵。万历上位之初,国家财政早已入不敷出,已显露出崩溃的迹象,无论朝野都忧心如焚。面对财政危机,当朝首辅张居正进行了“一条鞭法”改革,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开来。“一条鞭法”改革主要内容是:清量土地,扩大征税范围,使税负相对平均,逼迫豪强地主不敢隐瞒土地,严惩偷税漏税;统一赋税、征役,限制多如牛毛的苛捐杂税,民众只需按规定缴纳一种税即可;计亩征银,官收官解,使征收办法更完备、更正规。根据土地多寡征税,税源有了保证,且相对公平,逐渐夯实了了大明财政的稳定。

年少的朱翊钧对师保(师傅)张居正很是尊重,甚至有些畏惧,因此,上位头几年的他表现还算中规中矩,然而这种情况在万历十年(1582年)发生了变化。这年6月,权臣张居正去世。至此,之前一直战战兢兢的朱翊钧才算正式开始行使皇帝的权力,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帝王。

万历将擅作威福的宦官头子冯宝驱逐出宫,并抄了他的家,得金银100余万两,珠玉无数,初次尝到了查抄的甜头。接着,他开始报复性地清算曾经严厉管教自己的师保张居正。因张居正为官一贯清廉,府里实在搜不出啥黄白之物,钦差感到难以交代,便把他的儿子、礼部侍郎张敬修抓起来拷问,逼他交出藏匿起来的财物。后来,张敬修被逼自缢身亡,其弟张懋修几次自杀未死,其惨状震惊朝野。经两年清算报复后,昏庸的朱翊钧终于彻底拂去了张居正、冯宝政治威势给他心理上投下的巨大压迫感与阴影,终于掌控了至高无上的朝政大权。

没有了掣肘,万历帝洋洋自得地亲政了。没多久,面对内外交困、纷繁复杂的朝政,不耐烦巨的他开始倦怠,其天性中自带的慵懒异常、骄奢淫逸的本性开始渐渐流露。接替张居正担任首辅的申时行对万历的影响最大,他教会了万历如何偷懒,如何及时行乐。申时行是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的状元,其人才学虽高,品行却很低下,是个媚上欺下的主。万历亲政之初,言官经常抗劝他奢侈铺张的行径,弄得他头很痛。善于揣摩上意的申时行趁机教他“留中”之法,意思是将言官的奏疏扣下,不出示外廷,上奏之人以为皇帝尚在斟酌、考虑中,自然不会马上抗议喧闹,如此岂不两全其美?万历一试,果然没出乱子,耳根还得以清净,于是就将“留中”之策视为法宝,之后,他要处理的奏章果然少了很多,掩耳盗铃的他终于可以纵情于酒色中了。

史载,万历20岁亲政时,后宫早已拥佳丽三千,他日夜纵酒淫乐,动辄酩酊大醉,醉后必定发雷霆之怒,一旦大怒就会发酒疯,就要胡乱杖责宫女、太监,经常有人被打死。他还学会了新舶来的洋玩意——抽大烟,养猫饲犬、提笼架鸟、骑马射猎更是他的心头最爱。

万历之惰,亘古罕见。《明史》载,他自万历十八年(1590)起,便不再临朝,大臣的奏章,他的谕旨、批示,都靠内监上传下达。甚至连祭祀大典等重要仪式他也懒得亲自参加,而让宗藩或首辅代替。直到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发生了震惊朝野的“梃击案”,他才勉强召见了一次群臣问策,满朝文武时隔20余年才幸运地得以重瞻天颜,很多人甚至从没见过他。而从那以后他至死再也没上过朝。

说万历不理政事,仅仅是因为生性懒惰或耽于酒色,似乎不很确切。他还很贪婪好货,横征暴敛(强征矿税的恶行最为人所诟病),并肆意挥霍,奢侈靡费。万历的荒唐事,三言两语是说不完的,他把大明江山当作一片无需耕耘的田地,把臣民看成一群无思无虑、不用管理的牛羊,引得在辽东窥视他江山社稷的后金枭雄努尔哈赤瞠目结舌并惊讶感叹不已,当然了,他佩服的是万历皇帝视国之大事如儿戏的“底气”与“本领”。

万历有两子,一为嫡出,名曰常洛;一为庶出,曰常洵。他喜欢庶出的二子朱常洵,经常想废长立幼。后来,因为立储一事,朝臣们逐渐分成几派,与万历争执不下,并在十余年的建储之争中将矛盾逐步公开化、尖锐化。再后来,本已激烈的明末党争因“国本之争”而渐次升级,形成了东林党和阉党、浙党、楚党、齐党等集团的分野。

随着党争不受控制且愈演愈烈,加上万历赌气不上朝,明廷上下一片乌烟瘴气,国势一日不如一日。

万历三十年(也有29年一说)不上朝,但大明国家机器照常运转,似乎并未彻底崩溃,这是为何?

细究其原因,不外乎是:万历执政中期后,他虽然长期不上朝,不打理朝政,但并没有宦祸(魏忠贤尚未把持朝政)之乱,也没有外戚干政,更没有严嵩这样的大奸臣祸乱朝纲,朝内党争虽烈,但后来也逐渐有所控制与收敛,并未引发大乱;东林党人虽然喜欢讽喻朝政、也沉溺于党争与内讧中乐此不疲,但顾宪成、高攀龙、钱一本、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熊廷弼等党人还算能臣,尚能够恪尽职守、把控局势;万历虽然深居后宫,但对于日军攻打朝鲜、女真入侵和“梃击案”等几起突发大事都有所反应,他以一些行动作出表示,自己虽然忽略一般朝政,但还是关心国家大事的,并透过一定的方式(比如利用阉党和东林党之争)来控制权力。因此他执政中晚期,虽然长期不上朝,且内忧外患此起彼伏,但至少表面上还能大体维持。

但是,这一切都是表面现象。明王朝在这位30年不上朝的荒唐帝王的掌舵下已经衰朽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万历死后仅7年(天启7年公元1627年),陕北饥民暴动,揭开了轰轰烈烈的明末农民大起义之序幕。有人说:明亡于崇祯,但根在万历。个人认为,这句评语可谓一针见血。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