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什么?

如题所述

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能促使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生己有的知识,诱发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从不敢问到勇于问,并通过引导,教给方法,让学生做到既勇于更善于质疑问难,提高学习的效率。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基础,是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所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学贵有疑”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疑问,就能主动地向求知领域做新的探索。《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语文教育要重视培养质疑问难的能力,有几个原因:

1.让学生质疑问难,有利于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阅读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读书为主。”授课前先让学生读书预习,提出疑难困惑。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需要来组织教学,教学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就能相对减少,针对性和实效性就会增强。这样,问题由学生提出,在老师的调控下进行教学,就可以使教学动机和学习动机得以统一,确保学生在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使“教”真正有效地为“学”服务。

2.让学生质疑问难,可发展学生思维,增强学习的兴趣

思维的发展从问题开始,每发现一个小问题,就会勾住学生的好奇心,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要我学就会变为我要学。问题越多,好奇心就越强,兴趣就越浓,注意力就越集中,思维就越活跃。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就会进入一个个角色之中,探讨自己提出的问题。

3.让学生质疑问难,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要求和激励学生质疑,可促使学生在读书中,脑子动起来,思维活起来。要发现问题,就必须一边读一边想,一边领会一边揣摩。否则读了之后,脑中只有一片空白,发现不了问题。只有做到了边读边思,读后才有收获。此外,学生质疑问难,还可以培养学生咬文嚼字,悉心揣摩,比较推敲的良好读书习惯。

“无疑者须教之有疑”。质疑问难能力需要培养和训练,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

鼓励质疑,增强创造信心
首先要让学生敢于提问,要破除学生怕提问,怕师生嘲笑的心理疑虑,让学生大胆地提问,毫无顾忌地问。凡是提问,不管好与坏,不管对与错,都要给予肯定和表扬。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在质疑问难时,他们往往不能提在点子上,关键处,教师应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同时,也教给学生质疑问难思路,培养质疑问难的能力。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思考问题时,采用边思考,边圈划的方法,把自己在学习课文中发现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然后大胆提出问题,接着教师再对学生的提问进行筛选,选择出最有价值的问题,最后让学生自己探究问题的答案,以形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精心指导学生善于质疑
要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不仅要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还要引导学生明白,一篇课文或一段,一句话,要质疑什么。从小学语文看来,一般质疑的都是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等。同时,要指导学生把握时机,积极质疑探究。

1.在预习中质疑

教学课文之前,安排时间让学生预习,预习中除要求学生完成一般的作业外,还应提倡学生“不提问题不读书,”“读书必发问”,让学生将初步自读课文过程中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

2.在课题上质疑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提出问题,捕捉文章的中心,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提高阅读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如教学《鸟的天堂》这一课,出示课题后,学生会问:天堂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鸟的天堂”?又如教学《世纪宝鼎》,出课题后,学生也会问:什么是鼎?它用来干什么的?

3.在阅读理解中质疑

教师在阅读中要指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词语、句子或段落质疑,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如教《凡卡》一文中,学生读了凡卡写的信封“乡下,爷爷收”,“康司坦丁。玛卡里奇”后问:信封这样写,爷爷能收到信来接他回乡下吗?这样的问题,都是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平时的经验产生的疑问,对理解课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在培养质疑能力的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总结,找出方法。

1.学推敲

课文都是范文,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是独具匠心的。为了加深对某些问题的理解,教师有时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上提出设想,推敲比较。如教《草船借箭》时,学生对“借”字提出了几点质疑:(1)既然是借,就应该和人商量,可是诸葛亮事先并没有告知曹操。(2)既然有借,就应该有还。可是诸葛亮只取不还,用“借”字是否恰当。(3)把借字改为取字或骗字,不是更正确吗?这些质疑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后来,老师从作者“赞扬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的感情立场及写作目的等方面,引导学生作进一步的议论、推敲,学生对用“借”字之妙就有了深刻的理解了。

2.辨异同

在课文中,有时前后多次出现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但表达的意思各有差别,对此,教师可引导学生质疑、分析、领会其含义的异同。如在阅读《鸟的天堂》时,学生就对课文中出现的“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句话提出质疑:前面的鸟的天堂为什么要加上引号,而后面的又不用加?前后两个鸟的天堂是不是同指一个意思?如果不是,那各指什么?能不能这样说“真是鸟的天堂啊!”。又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文中的“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这句话中的两个“幸福”,应该怎样理解?这一质疑,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是有较大启发和帮助的。

3.找因果

阅读课文时,如果对一些事物的结果溯源追因,或对一些事物的现状推断结果,也能从中发现“疑点”。如有的学生在学完《凡卡》之后,提出质疑:课文结尾为什么要用上省略号?它省略了什么内容呢?是不是凡卡睡醒后发生的什么事情呢?这些疑问,都有助于对课文的深刻的理解。

4.挑瑕疵

针对课文教材中一些“看似矛盾”的内容,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如,有的学生读完《金色的鱼钩》时,提出质疑:1.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为什么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2.为什么在“鱼钩”前面加上“金色”一词?3.课文是怎样把老班长和鱼钩联系在一起?又如在学习《一夜的工作》这一课中,有学生提出了两个问题:问题一,”这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学生说”用词不当,其实作者一到总理跟前,总理就让他去值班室里睡觉,明明是睡觉怎么能说看见呢?”问题二,作者已到总理身边,为什么不先批阅,却要放在最后,让人等到公鸡叫明,他批阅过的材料也没有当晚就送发出去,总理的方法是不是太不符合常里了?学生从事物的表面现象发现他的本质和核心问题,虽然初读课文,因对课文不甚了解,一时还不能解答这些问题,但已设下悬念,引起阅读兴趣。

5.准异议

阅读教学应提倡标新立异,允许学生见仁见智地解读作品,对作品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如在《三克镭》这篇课文的“总结全文”这个环节中,我问学生喜欢居里夫人吗?他们纷纷畅谈喜欢的原因和理由;突然有位男生说他不喜欢,因为他觉得“居里夫人很傻,为什么不申请专利以致要继续研究时找不到镭,结果花费许多时间去募捐,影响科学实验的进程……”一石激起千层浪,我巧妙地抓住这一课堂亮点,组织学生展开激烈的争论。这无疑是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发表自己见解的一剂良药。

总之,质疑问难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我们要高度重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3-05
我认为一种核心的目的就是培养一种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有很多微妙的东西,在你接受到其他的思想之前,你很难发现自己已经被潜移默化了。
我把它比喻成最残忍的屠杀。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