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愁》和《边界望乡》的艺术特征

分析余光中与洛夫诗歌的艺术特征
主要分析诗,鉴赏诗,此诗还有音乐之美

  边 界 望 乡

  洛 夫

  说着说着

  我们就到了落马洲

  雾正升起,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

  手掌开始生汗

  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

  乱如风中的散发

  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

  一座远山迎面飞来

  把我撞成了

  严重的内伤

  病了病了

  病得象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

  只剩下唯一的一朵

  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

  咯血。而这时

  一只白鹭从水田中惊起

  飞越深圳

  又猛然折了回来

  而这时,鹧鸪以火发音

  那冒烟的啼声

  一句句

  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

  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

  你却竖起外衣的领子,回间问我

  冷,还是

  不冷?

  惊蛰之后是春分

  清明时节该不远了

  我居然也听懂了广东的乡音

  当雨水把莽莽大地

  译成青色的语言

  喏!你说,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

  故国的泥土,伸手可及

  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

  1979年6月
  (选自《因为风的缘故》,台湾九歌出版社1988年版)

  《边界望乡》作者洛夫,原名莫洛夫,1928年生于湖南衡阳。1949年去台湾,后为台湾现代派著名诗人。著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亡》、《集外集》、《无岸之河》、《魔歌》、《时间之伤》、《酿酒的石头》等。洛夫的诗善于从现象中发掘超现实的诗情,多探索生死之谜,意象奇特,表现手法繁复多变,诗意晦涩朦胧,耐人回味。
  可以说,每一个游子的心中都装着一首怀乡的诗篇,月圆之夜,伤感之时,那种去国怀乡的情绪会更加浓重。洛夫在写此诗时去台湾已整整三十年。“昔我往矣”,风华正茂,“今我来思”,两鬓飞霜。诗人站在边界的那一边,也许只需再往前跨进一步,就能抚摸到祖国母亲温热的胸膛,然而,“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却让他望而却步。诗人将此时此刻的复杂情绪化成一行行情真意切的诗句,从心中喷涌而出。“近乡情更怯。”当诗人透过氤氲的轻雾,隐约看到故国山河时,手心便开始生汗;而望远镜把隐藏在心中几十年的乡愁扩大,迎面飞来的远山,更使诗人肝肠雨断。他像一朵凋残的杜鹃花,在边界的那边,吐着最后的血红;像以火发音的鹧鸪,唱着滚烫的歌。“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但连自己也说不清是热是冷。短短几节诗行,把诗人的乡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自古至今产生过难以计数的思乡诗篇,然而,《边界望乡》却不落俗套,出语惊人,给读者提供一种全新的感受。诗人一贯追求的人物合一的生命形式,在这首诗的第三、四、五节里得到具体体现。诗人望着故国的山河,映入眼帘的一朵凋残的杜鹃花变成了一只咯血的杜鹃鸟,而它却正是诗人自己。家乡近在咫只,诗人多少想扑上去亲吻那久别的土地,然而那猛然折回的白鹭提醒了他,使他黯然神伤。于是“鹧鸪以火发音/那冒烟的啼声/一句句/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这正是从诗人内心深处发出的声音:故乡啊,何时才能回到你的怀抱!这种借物达我的奇思妙想令人叫绝!
  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总是有限的,然而语词的组合方式却变化无穷。汉语词语多层组合的功能,给中国的诗人提供了不断重组语言秩序的无限可能性。在这方面,洛夫是现代诗人中比较突出的一个。在《边界望乡》一诗中,诸如看不见的“乡愁”能在诗人的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镜中的远山迎面飞来能把诗人撞成“严重的内伤”、“雨水能把大地“译成青色的语言”等,妙语奇句出人意料。也许正是这种新的语言秩序,使“思乡”这一古老话题新意迭出。

  乡愁
  席慕容
  故乡的歌 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 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乡愁
  故土情结
  ——《乡愁》赏析
  02中本(1)苏克若
  思乡是诗歌永恒的主题,月下思乡更是诗人们的共识。在月色如水的恬静的夜晚,人的心会陶醉,想起家乡的歌,歌声就像月下的笛声那样悠扬,那么缠绵,有如心底升起的丝丝缕缕的思乡之情。恰当的比喻,把无形的思乡之情通过笛声传达出来,一下子就把人带入一个清幽的月色,悠扬的笛声,泛着淡淡的思乡愁。
  离乡后,我是异乡人。故乡的面貌在我的脑海里不过是模糊印象,模糊一如雾里的挥手别离,但想起来却令人惆怅。
  乡愁年年相似,月月相同,它不管今夕是何年,它与日俱增,越来越浓;它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乡愁,从你离开故乡的那一刻起,就永远伴随着你,不舍不弃,永不老去。
  生活就是诗,诗就是生活。诗人用细腻的语言,恰当的比喻,写出了自己的乡愁。《乡愁》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愁,而是作者真实生活的体验。没有乡愁的人断然写不出这样的诗句,没有过乡愁的人也体味不到它的妙处。

  问世间愁为何物,直教人叹息声声,泪眼盈盈。李白的“白法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缘于郁郁不得志,悲叹理想抱负不得施展,愁知音难觅。南唐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的是故国难回,君跌落于民的困窘和愧疚。女诗人李清照的《声声慢》和那“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倾诉的是一种孤寂,愁闷,无处话凄凉。一个“愁”字总是那么沉重。而余光中的《乡愁》诗实在是把怀乡思亲之情展露得淋漓尽致了。

  “小时侯”,“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精约地架构起人生旅程的各个阶段,那“乡愁”似乎在时时处处“纠缠”着诗人牵肠挂肚,百转千回,诗人的一生似乎都在奔波颠沛,如一帆船满怀理想于恋恋不舍中飘出港湾,这一去呀,风风雨雨几十载,虽思念那出发点,却总被那无奈的现实阻隔不得回。“乡愁”起始于离别,归咎于距离,寄托于思念,离别家乡,离别亲人,路途的这头是故乡和亲人的翘首期待,路途的那头是羁旅游子的矛盾和疲倦。如泣如诉的离情别绪弥漫笼罩着一首《乡愁》。诗中的四个形容词“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化用得精妙贴切。“母子别”尚可“求救”于一枚小小的邮票,鸿雁传书,聊以解忧,“新婚别”尚可“依靠”于一张窄窄的船票,短暂相聚,权诉衷肠,可是这后来的“生死别”,“长相思”却是那么的遥遥无期了,一方矮矮的坟墓反衬出的是诗人浓重的悲凉,吹弹出的是一曲幽咽低沉的哀歌。《乡愁》明晰的时空流程层层深入,“现在”那一弯浅浅的海峡乡愁,已把全诗主题升华到了一个新境界,这乡愁已经不仅仅是个人之愁,而且也是国家之愁,民族之愁了,诗人在呼唤着祖国早日统一,海峡两岸亲人早日自由团聚。海峡其实不浅,是诗人在此间包蕴了深厚的无奈之情,乡愁之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0-18
“小时侯”,“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精约地架构起人生旅程的各个阶段,那“乡愁”似乎在时时处处“纠缠”着诗人牵肠挂肚,百转千回,诗人的一生似乎都在奔波颠沛,如一帆船满怀理想于恋恋不舍中飘出港湾,这一去呀,风风雨雨几十载,虽思念那出发点,却总被那无奈的现实阻隔不得回。“乡愁”起始于离别,归咎于距离,寄托于思念,离别家乡,离别亲人,路途的这头是故乡和亲人的翘首期待,路途的那头是羁旅游子的矛盾和疲倦。如泣如诉的离情别绪弥漫笼罩着一首《乡愁》。诗中的四个形容词“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化用得精妙贴切。“母子别”尚可“求救”于一枚小小的邮票,鸿雁传书,聊以解忧,“新婚别”尚可“依靠”于一张窄窄的船票,短暂相聚,权诉衷肠,可是这后来的“生死别”,“长相思”却是那么的遥遥无期了,一方矮矮的坟墓反衬出的是诗人浓重的悲凉,吹弹出的是一曲幽咽低沉的哀歌。《乡愁》明晰的时空流程层层深入,“现在”那一弯浅浅的海峡乡愁,已把全诗主题升华到了一个新境界,这乡愁已经不仅仅是个人之愁,而且也是国家之愁,民族之愁了,诗人在呼唤着祖国早日统一,海峡两岸亲人早日自由团聚。海峡其实不浅,是诗人在此间包蕴了深厚的无奈之情,乡愁之苦
第2个回答  2006-10-18
一道化学题目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