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里边“入则孝”中的“冬则温,夏则凊”中的“凊”字怎么读?

如题所述

《弟子规》里边“入则孝”中的“冬则温,夏则凊”中的“凊”字读作qìng。

整句话是“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意思是冬天天气寒冷,在父母睡觉之前,应该提前为父母温暖被窝,夏天天气酷热,应该提前帮父母把床铺扇凉;早晨起床后,应该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请安问好;到了晚上,应该伺候父母就寝后,再入睡。

《弟子规》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

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全文共360句、1080个字。《弟子规》文笔自然流畅,朴实无华,影响深远,在清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康熙年间,统治阶层出于长久统治的目的,主动追求对传统思想文化的认同。包括崇文尊孔,提倡修读四书五经,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大修孔庙,春秋祭孔、宣谕以孔子儒教为立国之本。

1670年,根据儒学核心制定和颁发“圣谕”十六条,作为人们的思想准则和行为规范:敦孝悌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

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戒匿匪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生命。另外,康熙十二年的荐举山林隐逸、十六年开设明史馆、十七年的荐举博学鸿词,网罗名士,弘扬儒学。

这些举措都促进了儒家的发展。《弟子规》正是在这种文学氛围下,写作而成的。其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一个秀才。

他以《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当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贾存仁将其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

二、赏析

《弟子规》全书以《论语》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章为总纲,分为五部分,各选择《论语》、《孟子》、《礼记》、《孝经》和朱熹语录编辑而成。全文总计360句,1080字,内容涉及生活起居、衣服纽冠、行为仪止、道德品性、处世之道等,详于道德教育。

《弟子规》是一部蒙学经典,所谓“弟子”,不是一般的意义,而是指要做圣贤弟子,而“规”则是“夫”、“见”二字的合体,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识。“弟子规”便是说,要学习圣贤经典,做圣贤弟子,成为大丈夫。

《弟子规》就是其入门读本。此书原名《训蒙文》,采用《论语·学而篇》:“弟子人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把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贾存仁加以改编,改名《弟子规》。此书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远邪小、走正道,养成忠厚家风的必备读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弟子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02

qing 读第四声 凊:清凉、寒冷

弟子规《入则孝》内容以及翻译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茍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茍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解读: 

孝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悌是家庭和睦幸福的基础,是宗亲得以延续的纽带,以此为中心才会具有凝聚力,孝字老少相连,老在上少在下,次序严禁,悌字心中存着弟兄,有了孝悌之心,才会以家庭为中心形成一个和谐的社会圈子。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