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名声的好处

我们是英语辩论小比赛,也不是太正规的那种
是正方辩题【追求名声的好处】
寻找一些论据,比较简单的那种,好翻译的,当然直接有英文就更好了
我需要的是追求名声的好处,我是正方啊

无数人热衷于名声的角逐,是因为名声有两种效用。所谓效用,就是名声能给人带来的好处。我们可以按名人在世和死后两种情形划分名声的两种主要效用。名声的在世效用使名人广为世人知晓,受到相当多人的崇拜,享受荣誉和各种礼仪,甚至得到丰富的物质享受。
名声具有引人注目的短期效应,那就是,在世时名人倍受公众关注。在世时名声好的名人最能充分享受名声的荣耀性,受人关注性、高贵性以及各种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好处。而在世时声名狼藉的人只能享受受人关注的待遇,很难享用名声的荣耀性、高贵性和其他好处。死去的名声佳的人或死后才获美名的人则无法从感官与情感上享受名声这种短期效益。
活着时声誉卓著的人物,不仅一举一动,一笑一怒会引起千百万人的关注,而且,各种荣誉如雪片般纷纷飞来:光荣称号,奖章,奖状,证书,荣誉职位,新闻、电视和出版界的大幅报道抒写,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各种事物:如山河湖泊、商品、发明发现、街市馆校,出席各种隆重高贵的场合并与其它名人名流列席一起,如开幕式。颁奖仪式、电视演说、电视采访、闭幕式、重要大会等。他们还可以尽情享受各种物质便利与好处:高额奖金、高报酬的征稿、演说、立传、接受采访、讲学讲课、甚至做广告。另外还有丰厚的奖品,下榻处的宽阔舒适、衣着的高贵、各种馈赠、举手开口之劳的敛财机会。有名往往自然有利,这是十分自然而又普遍的联系,名声的这种现世效益,其魅力与压力之大,足以使许许多多名人辍业分心,改营售名应酬事业。有“原子弹”之父美誉的奥本海默,在成大名后,为名誉的现世效用所陶醉。他的秘书每天花上几小时搜集报刊上关于他的报道和照片。他收集了好几个橱柜的奖状和贺电,完全为荣誉所醉倒,他不久便停止科学研究,未有更大的建树。
名声的后世效用是留名史书。能留名史书,确实是一种更加珍贵的荣誉。古往今来,能有多少人能历经数百年仍为人们所知晓呢?法国全国人口研究所的研究表明,人类自出现以来,有800亿人出生。而本书上部分所得到的名人约有2000人。他们都是能经历数百年而名声不逝的人物。若考虑到本书没有着重谈到的其他国家与地区的人物,这个数目不止是2000人,而应是2700人。但这也仅有800亿人的庞大数字的二千九百三十万分之一。也就是说,平均而言二千九百三十万个人之中(相当于阿根廷全国的人口)才能出一位名垂数百年的人物。未必所有在世就成名的人就能名传后世。贡献不够大、作为不够大的人和一些受职业限制的名人,如流行歌星、通俗小说作家、歌唱家、戏剧演员、一般行业(如各工业行业、农业行业、服务业、政府中下级官员),律师。法官、警察、士兵、下级军官、一般的中小学教师、电视节目主持人。电影配音演员、报刊编辑、一般罪犯等等,活着时可获得隆盛的名声,但死后名声如盛开的鲜花,不久便凋谢了。
与经济学中的商品价值概念相似,名声也是“物以稀为贵。”身后留名这种殊荣实属稀罕,因而价值也就异常高昂。但是身后留名这种机会与商品本质不同,那就是,身后留名这种机会不能由一个人转让、转售给其他人。只有够资格的极少数人才拥有并垄断这种机会。
名声的后世效用有神奇之处。许多有过巨大作为的人物、特别是伟大的自然科学家和思想家,如牛顿、法拉第、达尔文、哥白尼、马克思卢梭、亚里斯多德、孔子、西塞罗,他们有的死去上百年,有的数百年,有的则二千多年了,但是,人们还是那么推崇他们的贡献与思想,对他们奉为神明或超人,对他们的言行顶礼膜拜,热衷于引用他们的话句与理论,兴致勃勃地谈论他们的嗜好、身世、轶事,就像他们仍然活着一样。死去的名人对活人仍有着很大的影响,为活人所崇拜。可惜他们无法亲身体验这一切荣耀的。在世时名人则不同。他们可以尽情地沐浴在人们对自己的关注。热爱甚至敬畏的海洋里。他们可以大声演说,大力挥手,领尽人们对自己的欢呼与喝彩。此外,他们还可以享受各种优厚和特殊的待遇:出门前人们夹道欢迎,崇拜者的狂热拥抱、热吻、钦佩的目光、欢呼、喝彩、鲜花、礼物;住讲究的房间,吃高级的饭菜,游览名胜,出席全国最庄重的仪式,与名流交往。若非凡人物领略不到名声现世效用的丰韵、得不到人们对他的贡献的报酬,那实在令人痛惜。
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非凡人物如享受不到现世效用,他们便可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可以节省时间,集中精力,保持谦虚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在事业方面不断做出贡献。
相反,许多一举成名的人物,往往其成名后的成就比不上原来。美国学者H·乍克曼做了一个调查。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41名科学家(美国人),在获奖后五年间发表论文减少三分之一,而未获奖的科学工作者几乎没有减少。获奖者在获奖后六~十年间,发表论文数又减少三分之一,而未获奖的科学工作者只减少十八分之一(《诺贝尔奖获奖奥秘》中文版,第253、261页)。获奖者中,获奖前默默无闻者生产减少幅度比获奖前已出名者大的多(前书第256~257页)。
由此看来,荣誉与名气就像金钱具有巨大诱惑力的价值财富一样,会对人产生一种消极的冲击力。逐渐收到这种财富的人,如一步步名气提高的人,慢慢积聚财富的人,比一下子得到这种财富的人,还懂得如何对付这股冲击力,如何处置这种财富,如何恢复原来的生活方式,以便获取更多的财富。暴发者比慢慢发财者更显得手足无措,受的社会压力更大,更易破产。这种特殊效应值得引起人们的关注。
其他领域成名的人,也受这种暴发户的效应的作用。
成名后工作能力下降,是其他职业的人,如作家、诗人、艺术家、社会科学家、思想家也逃避不了的命运。在这方面,似乎只有政治家例外。政治家需要名声,以便获得更高的权力,以便推行自己的政策。政治家在崇拜者、记者、公众和鲜花欢呼者面前,练就了一套适应方法。他们职业的一大内容就是巧妙的接受喝彩。
正因为现世名声易招来麻烦,妨碍非凡人物的正常的工作与生活、损害他们的事业,所以有好些非凡人物宁可舍弃名声的现世效用,甘心一生默默无闻,以便获取更大的成就,在死后求得更大的名声、取得更大的名声后世效用。美国著名女诗人狄金森年青时便诗才横溢,她曾投诗稿给有关刊物,但被退回,她大为不满。后来,她认识到,自己的诗歌是否有水平,不在于它们是否能发表出来,于是,她断绝了投稿成名的念头。她默默无闻地辛勤写作,一生中写出了无数优秀的诗作。她的诗集在她死后才问世,但却一下子受到文学评论界与诗界的好评,她一下子成了美国文学史上最有名的诗人之一。
一些名人并没有完全隐名埋姓地默默工作,而是不时地享用著名声的现世效用。他们却在主动地抵制和弱化现世效用,来取得后世效用。许多名人鄙视各种荣誉,吹捧和频繁的社会活动,专心追求事业上的进步。居里夫人把英国皇家学会颁发的奖章送给小女儿玩。当别人问起她为何如此随便地对待这样贵重的奖章时,她答道:“想让孩子们知道,荣誉只能玩玩而已,不要死守,不可为之迷醉”。
一些聪明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荣获桂冠后,为了保持旺盛的工作能力,采取了防止外界骚扰的有效方法。他们对一般的、非自己特别感兴趣的、非深交朋友的邀请,一开头便坚决拒绝。这样,邀请者只好撤回邀请。后面的人见此情况,也不敢随便发出邀请。这样,他们就成功地保持了自己正常的工作速度与时间(见《诺贝尔获奖者奥秘》第254-258页)。
但是,完全排斥名声现世效用,不在公开场合露面,不参加任何社交和社会活动,也未必对名人有利。名人的名声,主要有名人的成就和影响,其次取决于名人的形象与通俗性。完全排斥社交活动和社会活动,将不利于名人树立在普通公众中的高大形象,会减少名人在公众的知名度,到头来会削弱名人的名气。科学家与学者等从事较高深研究活动的人,更应该有选择地参加社会活动,以提高知名度。
总之,现世效用与后世效用的关系相当微妙,相当复杂。现世效用大者,后世效用未必大。名声光有现世效用,没有后世效用,必定短命,肯定不可能流传后世。成就巨大的人,若完全排斥现世效用,后世效用也将削弱。因此,要求得个人的不朽,必须既放眼未来,着眼于名声的后世效用,不为现世效用所迷惑,又要不放松现在的工作,适当发挥现世效用,让她更好地促进后世效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3-09
英文啊……

英文我真的不行,不过,我想我能够帮你提供些合适你的小建议:

首先,作为辩论,一定要把握【名声】这个词,要把它定义为【好名声】,所谓的【追求名声】,就是在【追求获得大众的认可】。否则,对方提出诸如“芙蓉姐姐”这类臭名昭著的,就不好反驳了……

然后,之所以会有很多人追求【流芳百世】,那是因为他们心中的道德准则——只有为国为民,造福人类的,才会流芳百世,没几个人愿意追求【遗臭万年】的,在座各位,有谁愿意大胆地宣布:我生来就是追求坏名声来的?!

更关键是,有了名声的【指导作用】,让大家很容易明白:做什么事是正确的,是会得到大家的认可的,然后,“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做什么事情都不刻意,但都自然而然留下好名声

=======

总体来说,您这方是很吃亏的,不论是“名声”的好坏,还是“刻意”追求名声,对方都可以找到很多案例

不过,相信这次比赛的目的,更多的是想让你们锻炼英文水平,而不是注重辩论胜负吧

虽然不能帮您用英文写出来,但是,我还是在表达意思准确的前提下,尽量选择相对容易翻译的词汇了,

希望这些能对你有所帮助,跟希望我的努力得到您的认同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