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体系具体特征及其与GRIRSGO模板的协调性

如题所述

俄罗斯固体矿产储量和预测资源量分类体系,经俄联邦自然资源与生态部第278号令批准,于2006年12月11日生效。它是受俄联邦法律法规约束的一系列文件和控制体系的组成部分,其主要目标是计算和核算矿产资源。

俄罗斯的分类体系及其在应用方面的方法建议是一个相当完整的体系,描述了与地质勘查活动、资源储量评价及其依据地质勘查程度、经济重要性、商业开发准备程度迸行类别划分有关的所有基本方法原则。俄罗斯不同地质勘查阶段的资源储量分类,列于表4.2中。

俄罗斯分类体系在俄罗斯各州通用,具有统一的储量核算原则,其质量、数量、经济性、采矿、选矿、水文地质、环境及其他开采技术条件由俄罗斯联邦各州专家审查后确认。

按照地质勘查程度,即地质勘查阶段从高到低的顺序,俄罗斯分类体系划分为四个储量类别(A、B、G1、G2)和三个预测资源量类别(P1、P2、P3)。A类和B类储量仅在G1类储量可信度迸一步提高的矿段内得以划分(见图4.2)。

表4.2 俄罗斯各地质勘查阶段固体矿产储量和预测资源量分类体系

注:表格从右向左表示资源储量估算可信度和地质勘查程度逐渐增加;从下至上表示技术经济研究程度逐渐增加。

图4.2 俄联邦固体矿产储量和预测资源量分类体系示意图

根据修正因素的完整性和核算概率(probability),俄罗斯分类体系将修正因素的论证划分为两级(这与GRIRSGO报告标准对修正因素的理解是一致的)。

第一级,较低的详细程度以满足开展临时条件的可行性研究,即对矿产地商业开发技术经济效益开展的初步评价。第二级,较高的详细程度以满足长期条件的可行性研究,即最终的、最全面的评价。这两类可行性研究分别对应“已评价(estimated)”和“已勘探(explored)”矿产地(矿床)。

在俄联邦的分类体系内,根据经济评价结果将储量分为两类:“表内的”(可经济开发的)和“表外的”(开发具有潜在的经济效益)。因此,依据俄联邦SGR专家审查结果,具有两种勘查程度的储量再次划分为表内储量(可经济开发的)和表外储量(边际的或潜在经济的),然后计入国家储量平衡表(俄罗斯国家矿产资源核算体系)。

俄罗斯的分类体系中,矿产的数量和质量,是仅在地质特征基础上或仅考虑了修正因素的情况下评价而来(未按照开采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贫化和损失迸行相应调整),它也用“储量”这个术语来表示。因此,为了将这种“储量”清楚地区分开,避免与不同分类体系(特别是GRIRSGO)中的储量/资源量术语产生误解,建议采用如下名词术语:

A、B、C1和C2类储量:是指仅在地质特征基础上迸行评价的矿产的质量和数量。它们相当于GRIRSGO体系中资源量(mineral resources),因为在资源量的分类要求方面,俄罗斯分类体系和GRIRSGO模板是一致的。

表内储量:是指评价时考虑了可变因素的矿产的数量和质量,但未根据开采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贫化和损失迸行相应调整。

可采储量(对矿石而言)或商业储量(对煤炭而言)(以下统称商业储量),是指表内储量评价中考虑了开发中矿产的损失和贫化(对煤炭矿产用混入一词)。商业储量与GRIRSGO体系中的“储量”相当,因为俄罗斯分类体系与GRIRSGO模板在该类储量的要求方面是一致的。

按照俄联邦分类体系,将矿产地(矿床)的地质构造复杂类型划分为四级:从第一级(简单的地质构造)到第四级(非常复杂的地质构造)。每一级矿产地具有特定的地质构造类型,这对于合理确定勘查网度和储量类别十分必要。在不同矿种矿床的相关方法建议中,已详细说明勘查网度的要求。

矿产地(矿床)地质构造复杂类型划分与相应的储量类别关系见表4.3。

俄罗斯的分类体系中,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的分类和分组是通过地质勘查的可信度以及采矿、技术、经济、社会及其他修正因素的可信度划分的。

根据地质勘查程度,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A类储量:对于第1级(地质构造简单)的矿产地,位于详细勘查的地段49

(优先考虑开发的地段)内;

表4.3 地质构造复杂类型与储量类别的对应关系

·B类储量:位于构造复杂类型为第1级和第2级(地质构造复杂)的矿产地的详细勘查地段;当矿产地构造复杂类型为第1级时,该储量的置信度较A类储量低。

·C1类储量:位于构造复杂类型为第1级、第2级、第3级(地质构造非常复杂)的矿产内;在第4级构造复杂类型(地质构造极其复杂)的矿产地的详细勘查地段。

·C2类储量:位于构造复杂类型为第1级、第2级、第3级和第4级的矿产地内。

在构造复杂类型为第3级的矿产地内,G1类储量也应在详细勘查地段内定义。在此地段,尽管勘查工程网度较密,但是该类储量的状态未发生变化,即获取的信息不足以将其划分为B类储量。

俄罗斯的分类体系提供了储量类别划分是否合理的判别方法,计算参数可信度和精度的定量和概率评价,应作为储量勘查状态的附加特征。在单一的计算矿块内已探明储量与“真实”值之间的最大允许误差,是通过计算矿量与矿业公司年生产量的对比获得,分级如下:<15%(A类储量),<25%(B类储量),<40%(G1类储量),<60%(G2类储量),以确保“地质储量”整体估算的精度,力保已勘探的矿产地15年的开采期限内储量保持<10%的偏差水平;对于已评价的矿产地,保持<15%的偏差水平。

预测资源量P1类别:是针对见矿区、矿产地边部和深部而定义的资源量。P1类资源量考虑了G2类储量边界线的分布范围迸一步扩大的可能性;或者在见

矿区域、已勘探矿产地和正在实施勘查工作的矿产地内,探测新的矿体。

预测资源量P2类别:是针对矿化区、成矿带、矿区而定义的资源量,代表了早期勘查阶段的评价成果。

预测资源量P3类别:是针对评价区域采用中小比例尺填图定义的资源量,代表地质勘查最初始阶段相当粗略的矿产潜力评价成果。

根据对采矿、技术、经济、社会及其他修正因素的研究程度,固体矿产矿床可划分为如下几类:

·己勘探矿床:储量的质量、加工技术性能、开采技术条件和矿产开发条件的研究程度已完全达到了可行性研究的要求,便于矿业企业做出设计建设或重建的决定。已勘探矿床储量评价的基础是长期条件的可行性研究,相当于GRIRSGO模板中的完全的可行性研究。

·己评价矿床:其储量的质量、加工技术性能、开采技术条件和矿产开发条件的研究程度能满足判断是否可开展迸一步勘查工作的需要。已评价矿床的储量估算建立在临时条件的可行性研究基础上。

根据经济价值的不同,固体矿产储量可划分为以下两类:

·“表内储量”(经济的):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经技术经济评价证明其开发是经济合理的。矿产的生产加工设备和技术手段,能够保证地下资源的合理利用,并能达到环保要求。

·“表外储量”(潜在经济的):包括两种情况:①在当下竞争的市场条件下,由于技术和经济水平较低,经过技术经济评价后认为矿产开发不经济,然而,随着矿产品市场价格上涨或开采加工技术水平的提高,可预见到未来有良好销售前景,其开发也可能变得经济合理。②符合表内储量的要求,但是由于处于特殊位置而无法开采利用,如处于水源保护区、人口密集区、建筑设施及农业设施区、野生动物保护区、自然景观区、历史文化名胜区等。

表外储量需要计算和核算的前提条件是:地质资料和技术经济评价证实该类储量保存于地下待今后迸一步开采或联合开采、上市、储备的可能性。

根据储量类别的经济意义(表内的(经济的),表外的(潜在经济的)),俄罗斯资源储量报告体系提供了评价地下矿段(计算矿块)的概率水平(P%)的计算程序。计算矿块的储量被评价为表内储量,也可能在开发过程中变成表外(潜在经济的)储量。

计算矿块储量的表内属性的概率水平时,需要录入的数据包括:矿块内“地质储量”的质量评价误差,矿块内成矿元素的块平均含量(Gbl),以及经条件可行性研究确定的最低商业含量(Gmin)。

概率指数可被GP作为辅助条件(伴以修正因素的评价),用于A、B、G1、G2类储量转化为证实储量和概实储量,也可能作为表内储量重新划分为表外储量的依据(在P值<70%的情况)之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