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卖国走近真实的李鸿章

标题:爱国卖国走近真实的李鸿章 1有选题理由 2有目的意义 其他的无所谓 但是必须有这两个

  教学案例:爱国?卖国?走近真实的李鸿章
  ——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案例
  一、引言

  “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这一理念实现的重点在于教师。教师如何突破旧的教学模式的束缚,贯彻新课程标准理念精神,是新一轮教改的重点。随着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提高学生能力的问题也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重视。在历史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习惯,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历史教师所面临的新的挑战。

  二、背景

  “研究性学习”是这几年教学改革中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对话教学”模式是我们学校为了适应新一轮教学改革专门进行研究尝试的一种教学模式。我作为教师中的一员,为了能让自己适应新时代教育教学的需要,也进行了一些尝试。

  三、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电视节目里放的清宫戏很多。里面的历史人物各不相同,特别是有些历史人物与书本上所描述的截然不同。每当上课讲到书上某个历史人物时,学生都会把电视剧中的历史人物及其所演绎的情节当成是历史事件来举例说明,还郑重其事的告诉你,应该是这样的。有时真让人哭笑不得。对李鸿章的评价问题一直是高一历史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我就以此为突破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四、问题的解决

  (一)课前安排

  为方便分配,我就以座位为依据,分成4组。

  第1组,查找有关李鸿章的资料。通过书本、图书馆、阅览室、网络等途径查找。找到以后把这些资料交给第2、3组的同学,并把相关资料做成多媒体课件。

  第2组,整理资料,从正面评价李鸿章。

  第3组,整理资料,从反面评价李鸿章。

  第4组,在2、3两组评价李鸿章的基础上,论证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二)课堂安排

  第一步,由第1组的同学介绍李鸿章的生平(多媒体演示);

  第二步,由第2、3两组的同学轮流发言,从正反两方面来评价李鸿章;

  第三步,由第4组的同学归纳概括应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三)教学过程

  (第一步)

  组1:下面由我为大家展示我们组收集到的关于李鸿章的资料。

  (多媒体展示)

  (幻灯片1)

  李鸿章生平:

  李鸿章,1823年——1901年,清末大臣、洋务派和淮军首领。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年间的进士。起初在乡办团练抵抗太平军,屡次失败。后投靠曾国藩,1861年编练淮军,调上海,攻太平军,升任江苏巡抚、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提倡“自强”、“求富”,开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设立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等。建立北洋舰队。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幻灯片2)

  以下是我们从历史书上找到的资料:

  “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比较重要的有……,李鸿章成立的江南制造总局,……”

  (幻灯片3)

  书P37 “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兴办一批近代民用工业……规模较大的有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在天津设立的开平煤矿……”

  书P38“洋务派在80年代中期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北洋海军实力最为雄厚。李鸿章得意地说‘北洋海军声势已壮……入可以驻守辽渤,出可以援应他处,辅以各炮台陆军驻守,良足拱卫京畿’。”

  (幻灯片4)

  书P44(中法战争)“李鸿章奉行‘未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事’的投降政策,使福建水师处于被动挨打境地,仓猝应战,伤亡惨重。”

  书P45 “中国人民在黑旗军两次抗法大获全胜的鼓舞下,坚决要求抗击法国侵略者。但是,把持清政府实权的李鸿章却声称‘中国各省海防,兵单饷匮,水师又未练成,未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事。’并声称黑旗军只是偶尔得胜,但‘一时战胜,未必历久不败;一处战胜,未必各口皆守’。”

  书P46 “1885年夏,李鸿章和法国公使巴德诺在天津签订《中法新约》。”

  书P48 “中日战争爆发后,李鸿章极力奉行避战求和的政策,采取消极抵抗的战略方针。”

  (幻灯片5)

  书P49(黄海战役)“李鸿章为了保存实力,命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卫港内,不许巡海迎敌。日本取得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

  书P50 “1895年初,日军进犯海军基地威海卫。……李鸿章下令不准出战,‘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1895年4月,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和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

  “清政府派李鸿章到日本马关,与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举行谈判。日本诱逼李鸿章签字,李鸿章请求放宽期限,说‘台湾已是贵国口中之物,何必着急。’”

  (第二步)

  组:我们在听了两组同学的发言后,认为双方的发言都有一定的道理。我们查阅了一些资料,我们认为在评价李鸿章或任何一个历史人物时要注意这么几点:

  第一,把握历史的原则。任何历史人物都是“过去”的人,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不可能超越他所处的时代。我们不能以现在的眼光要求他。李鸿章是他那个时代的一个关键人物,是一个伴随着近代洋务运动潮流而产生的标志性人物。他在晚清社会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活动了整整四十年,其时间之长、涉及的领域之广、所作的事情之多是任何同时代的政治家所无法比拟的。

  第二,把握大节原则。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看待历史人物,应看他们的大节,看他对历史的贡献。李鸿章为中国近代化所奠定基础的所有事业,令他身后的国人一直在受益。

  第三,把握阶级原则。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历史人物总是处于特定的阶级关系中,总是一定阶级的代表,为本阶级服务。李鸿章是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表,是封建统治的维护者。镇压农民起义是出于统治的需要,签订不平等条约也是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他不可能跳出地主阶级的范畴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我们摘录了几条对李鸿章的评价,供同学们参考:

  日本人对李鸿章的评价是:知西来大势,识外国之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美国人对李鸿章的评价是:以文人来说,他是卓越的;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作了有价值的贡献;以从政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是: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也;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也。“敬李之才”、“惜李之识”、“悲李之遇”。

  在中国,评价一个人是一件很容易同时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五、教学效果的自评

  这节课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学习的气氛很好,学习的效果也很好。课前收集资料培养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保证课堂讨论的质量;正反组的同学集体辩论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对历史人物应如何评价的讨论使课堂得到理性的升华。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历史人物的解读,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主体性在本节课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这是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可能达到的。

  六、反思与讨论

  1、本节课大部分同学都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高涨。但由于分工的局限,第1组和第4组同学的参与机会较少。另外,由于学生的程度、兴趣不尽相同,有个别同学上课的积极性不高。

  2、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更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素质提高的基本点就是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师如果不跳出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不主动进行教学改革,那么学生的素质提高就是一句空话。

  3、这节课效果非常好,但是上这么一节课,不仅老师要花大量的时间,学生也要花大量时间。老师花时间进行教学设计、备课是应该的。但学生由于受时间、条件等的限制,是不可能做到每节课都能准备这么充分。而且花大量时间在搜集资料上,会导致基础知识相对薄弱而影响了考试成绩。成绩是当今教育体制下衡量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指标。提高学生素质是时代的要求,希望广大同仁在出成绩的同时能坚持新课标、新理念,从而实现国家新一轮教改的目标。

  4、提高学生素质是一个长期作用的过程,教师不能指望上一两节课就能实现新课标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急于求成,要做到细水长流。

  5、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因此在教学中也要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特别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3-15
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
建国后对李鸿章的评价大有偏颇,往往把李鸿章脸谱化为卖国贼,这个观点和历史是不符合的。
李鸿章在国际上享有盛誉。1896年李鸿章访美时一位美国记者这样描述:他面庞慈祥,双眼明亮,闪烁睿智,包含幽默。他从不向人提要求,但总能获得满足。他很轻松地与人交谈,不会使人紧张……对妇女礼貌,喜爱儿童。
李鸿章拜谒格兰特将军陵时,更折服了美国人,他们是这样描述的:……他站直了身体,用极其悲伤的声音低吟道:“别了。”他的思绪回到了17年前与格兰特将军会面时的场面,当时他们相谈融洽,因为他与将军一样都曾经为了拯救祖国而久历沙场。——李鸿章在美国所受到的接待的规格、礼遇和受欢迎的程度,是后来访过美的中国领导人如邓小平等人无一能望其项背的。而李鸿章对美国人的友善和所搏得的美国人的好感,终于在后来八国联军事件的谈判中得到了回报。
但李鸿章也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为在美华人移民争取权利的机会,在访美结束后,他有意避开了美国西部,而选择了加拿大作为他回国的路线,引起了美国记者的注意,就此事对他采访。李鸿章借机请求美国媒体帮助中国移民:“我期望美国的新闻界能助中国移民一臂之力。你们因你们的民主和自由而自豪,但你们的排华法案对华人来说是自由的吗?……我相信美国报界能助华人移民一臂之力,以取消排华法案。”
李鸿章为了废除强加在中国人头上的鸦片贸易还做了许多努力,为此在1894年8月27日会见了世界禁烟联盟执行秘书英国人约瑟弗. G.亚历山大————后鸦片贸易为英国国会议案所禁止。
李鸿章也得到同时代优秀人物的认可,比如(在义和团之乱时)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出面与诸大臣商议对策。北京不保,万一太后与皇帝在战乱中罹难,中央政权面临崩溃,国家将陷入彻底无序的混乱。为免出现这种情况,群臣合议,到时就共同推举李鸿章出任中国“总统”以主持大局。中国差点驱逐满清,提前共和。
李鸿章重视西方科学,派出中国第一批留学生赴美学习现代科技知识。这批留学生曾经考入耶鲁等名校,詹天佑就是这批留学生的代表。此外,中国的电报业也是由这批学生开拓的。李鸿章积极学习新鲜事物,一次问一个留洋生什么是“抛物线”,小伙子解释了半天,李仍一头雾水。小伙子急了:“撒尿就是抛物线!”李恍然大悟。
即使是在生前大部分时间极力否定“帝国主义”曾经在中国存在的美国哈佛汉学家费正清老先生在晚年也总算是良心发现,说了些公道话:“列强未能‘分裂中国’的部分原因是由于中国善于巧妙地利用一个国家来牵制另一个国家 。”而且这个避免八国联军肢解中国的人物就是李鸿章。
李鸿章应该对甲午战争的失败负责,但是甲午战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其个人。因为工业化的日本和农业化的中国作战,胜负在战争前已经决定了。李鸿章是晚清最杰出的外交家,他的后半生致力于中国的外交事业,在当时那种国际大环境下他已经尽到一个外交家的全部努力了。
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因此,国人在对他咒骂痛斥之时,确实“不可不深自反也”,确实不可“放弃国民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