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如题所述

(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各种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发展规律的科学。

地球表面高低起伏、千姿百态,是自然环境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基本载体。地貌的形态、规模和成因多种多样,差异很大。为便于研究,我们按不同形态、不同规模、不同成因,将地貌划分为若干级序,构成了有序的地貌分类系统。地球表面陆地和洋盆是最大一级地貌单元。在陆地上,世界屋脊的喜马拉雅山脉,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为8844.43m;最低点为死海海面,海拔-400m,起伏较大;有高大的山地,也有低矮的丘陵;有辽阔的高原,也有低洼的盆地;有千沟万壑的黄土地貌,也有一望无垠、沃野千里的大平原;有秀丽的喀斯特山水,也有沙浪滚滚的戈壁沙漠……。在这些形态万种的地貌景观中,还可以分出较小规模的地貌。如平原和山地,山地又可划分为山岭和山谷,山岭还可进一步划分出山顶、山坡和山麓等等。在海洋中,已知的最深处是位于太平洋西部的马里亚纳海沟(深达11033m),基于目前人类对海洋的认识:海洋底部的地形起伏比陆地要大得多。

各种不同尺度、不同形态的地貌,其成因和演变是不同的。有的地貌形成与内动力地质作用(如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紧密相关,造成地球表面大的地貌格局;有的则以外动力地质作用(如流水、风力、冰川活动等)为主,是外动力地质作用精雕细刻的结果。但一般来说,地貌形态并不是由单一地质营力所形成,而是多种地质作用综合作用的产物。如构造下沉区,首先是地壳下沉作用,地面下沉导致了堆积作用,堆积作用就可能同时发生河流堆积、洪流堆积、斜坡面流堆积、湖泊堆积等。内动力地质作用与外动力地质作用在地貌形成过程中是一对矛盾,前者的主要趋势是增大地面起伏,而后者则是通过“削高填低”,减小地面起伏。地貌就是在内、外地质作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矛盾斗争中发生和发展的。

本课程通过对影响地貌发育的因素、地貌形成地质作用、物质组成、成因类型等方面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和认识各种地貌类型、形态特征、时空分布和形成规律。

(二)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第四纪是距我们最近的一个地质时代,而且其时间尺度比其他地质时代要短得多,仅有短暂的2~3个地质年代。如果我们将地球的年龄比作一天来计算,那么第四纪只相当于一天当中的30~40s。虽然第四纪的时间很短,但却发生了两个重大事件:气候变化显著,多次出现冰川大规模活动和消长;生物界发生突变性演化,为现代生物界奠定了基础,同时诞生了万物之灵的人类。因此,曾有人将第四纪又称为“灵生纪”。

由于第四纪特殊的新构造运动和环境变化,使第四纪的沉积类型与以往各地质时代有明显不同。主要表现在:陆相松散堆积物分布广泛,与现代地形关系密切,往往成为现代中、小型地貌的组成物质;各种地质营力异常活跃,堆积物成因类型十分复杂多样,特征鲜明;火山、地震活动频繁,留下了很多与火山活动相关的堆积物。

综上所述,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第四纪堆(沉)积物。目的是通过对第四纪堆积物的观察研究,认识第四纪堆积物的岩性特征、成因类型、时代划分,揭示第四纪气候、生物、地层、新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的规律性。

(三)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的联系

地貌是研究地表形态的,而大部分地貌又是第四纪形成的,由第四纪沉积物组成的。我们常常通过地貌形态和分布特征来直接或间接推断第四纪沉积物的形成作用和成因类型;也常常通过第四纪沉积物的研究,来认识地貌物质组成,判断地貌的时代和成因。

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都以地表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貌和第四纪堆积物)及其演变历史为研究对象,都是研究地表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常从不同角度研究同一问题,研究结果互相补充,关系十分密切。比如,对河流阶地的研究,我们常从地貌学的角度对其形态、分布以及与其他地貌的关系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我们还应该从第四纪地质学的角度对其物质组成特征、结构构造、地层及其相互关系、时代、形成作用以及形成过程进行研究,以达到对河流阶地地貌形成、发展和演化历史进行综合而全面认识的目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