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原来叫纸鸢出现在古代什么时候为什么要改名叫风筝?

如题所述

起风的时节,就会看见天空中有五彩斑斓的绚丽颜色随风起舞,现代人们习惯称其为“风筝”,其实如果它们只是在天空寂静无声的飞翔,而没有发出任何声音,更正确的叫法应该是“纸鸢”——风筝的前身。

据古书记载:“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故而不能发出声音的叫“纸鸢”,能发出声音的叫“风筝”。

这样看来我们日常放飞的风筝大多都是“只见其型,未闻其声”,不得不归因于现代人的动手能力远不及古人,追寻风筝的起源,可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770-221BC)时期,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人以鸟为形,以木为料,制成可在空中飞行的“木鸢”。据《韩非子·外储说左》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一日而败。”另据《鸿书》记载:鲁班也曾制作过木鸢,曰:“公输班制木鸢以窥宋城。”在中国古代,木鸢一直是战争时通讯和侦探的重要工具,并能带上火药用作战争进攻的武器。

“纸鸢”于唐代(618-907)转化为娱乐活动,儿童放纸鸢开始在民间流行,唐代诗人唐采在《纸鸢赋》中记载:“代有游童,乐事末工。饰素纸以成鸟,像飞鸢之戾空;翻兮将度振沙之鹭,杳兮空光渐陆之鸿,抑之则有限,纵之则无穷,动息乎丝纶之际,行藏乎掌挥之中。。。”

从五代(907-960)开始,在纸鸢上加哨子,其鸣如筝,故称“风筝”。现在我们说的风筝其实是统称,把那些没有哨子的纸鸢,都叫作风筝了。

风筝在古代除了有通信和娱乐的功用外,还是祈福、吉祥的文化符号,把喜庆的颜色、图案、形状放向天空,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宋代寇准作诗《纸鸢》云:“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

可见,风筝是集工艺、娱乐和文化于一体的休闲项目,是不是非常想体验一下呢,那就快来参加“初行家庭游定制”机构在2018.11.11组织的“武汉最美乡村小朱湾创意亲子传统纸鸢手工活动”吧,从风筝的制作到放飞,既能培养动手能力,也增进家庭成员间合作互动氛围,享受在天空下奔跑,在和风中嬉戏的乐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3-17
从目前的历史记载和发现的古代风筝看,其结构、形状、扎绘技术等,一个突出的标志就是以鸟的形状多。因而得出结论:最初的风筝问世,是受飞鸟的启发,模仿飞鸟而制造并以飞鸟命名的。人们崇尚飞鸟、热爱飞鸟、模拟飞鸟而制作风筝,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风筝因此而生,是天经地义的道理。风筝起源于中国,这是目前世界风筝界一致公认的结论。中国最早的风筝是有古代的科学家墨翟制造的。据中国的史料《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载:墨翟居鲁山(今山东青州一带)“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是说墨子研究了三年,终于用木头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
中国是风筝的故乡,早在2000多年前,风筝在中国就已出现。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我国的能工巧匠鲁班(公输般)因看到鹞鹰在天空盘旋飞翔受到启迪,曾“削竹为鹞,成而飞之,三日不下”。
汉代发明造纸术后,风筝改用纸糊制,称作“纸鸢”。到五代时,李邺加以改进,在纸鸢头上装上竹笛,微风吹动,嗡嗡作响,有如筝声,周而得名“风筝”。
唐代著名诗人高骈在《风筝》一诗中描述说,“夜静弦声响碧空,官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宋代,放风筝已成为城乡居民普遍的娱乐活动,不仅市井小儿、布衣平民喜爱,甚至帝王将相、王公贵胄也乐此不疲。及至明、清两代,放风筝则达到了鼎盛时期,明代著名才子徐渭常以风筝作为绘画:写诗的题材,留下37首咏风筝的题画诗,形象地反映了明代民间放风筝的盛况。
第2个回答  2021-03-29
从目前的历史记载和发现的古代风筝看,其结构、形状、扎绘技术等,一个突出的标志就是以鸟的形状多。因而得出结论:最初的风筝问世,是受飞鸟的启发,模仿飞鸟而制造并以飞鸟命名的。人们崇尚飞鸟、热爱飞鸟、模拟飞鸟而制作风筝,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风筝因此而生,是天经地义的道理。风筝起源于中国,这是目前世界风筝界一致公认的结论。中国最早的风筝是有古代的科学家墨翟制造的。据中国的史料《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载:墨翟居鲁山(今山东青州一带)“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是说墨子研究了三年,终于用木头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
中国是风筝的故乡,早在2000多年前,风筝在中国就已出现。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我国的能工巧匠鲁班(公输般)因看到鹞鹰在天空盘旋飞翔受到启迪,曾“削竹为鹞,成而飞之,三日不下”。
汉代发明造纸术后,风筝改用纸糊制,称作“纸鸢”。到五代时,李邺加以改进,在纸鸢头上装上竹笛,微风吹动,嗡嗡作响,有如筝声,周而得名“风筝”。
唐代著名诗人高骈在《风筝》一诗中描述说,“夜静弦声响碧空,官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宋代,放风筝已成为城乡居民普遍的娱乐活动,不仅市井小儿、布衣平民喜爱,甚至帝王将相、王公贵胄也乐此不疲。及至明、清两代,放风筝则达到了鼎盛时期,明代著名才子徐渭常以风筝作为绘画:写诗的题材,留下37首咏风筝的题画诗,形象地反映了明代民间放风筝的盛况。
第3个回答  2020-03-17
古代把风筝曾叫做“纸鹞”或“纸鸢”,是因为风筝最早的造型是用绢或纸做成鹰,放飞时真的像一雄鹰在空中翱翔呢!香港现仍有“纸鸢”叫法,显然是来自古语。古时候,风筝的形状各异,但多半为燕子型。
风筝又称纸鸢,也有人称鹞子,古书上有“鲁班削竹为鹊,成而飞云”和“ 公输般变木鸢,以窥宋城”的记载,说明风筝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经过上千年的演变和发展,无论是工艺造型,还是艺术特色,都充分表现了人们的艺术情趣和美好向往,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乡土生活气息。
第4个回答  2020-03-17
风筝原来叫纸鸢出现在古代的宋朝,后来因为他发出古筝一样的声音才改名为风筝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