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城镇的历史沿革

如题所述

罗城位于四川西南的犍为县内,距乐山60千米。由于地形的原因,该镇从远处看象一只放置在山顶的船,因而被人们称为“山顶一只船”。古镇主街凉厅街俗称“船形街”,据说是中国惟一一条船形街道。街为南北走向,两端较窄,中间宽,街中戏楼高耸,如风帆,而街尾的灵官庙又如船舱。街两侧是老木门、黑屋顶的民居,临街一面的屋檐特别宽大,形成了叫“凉厅子”的罕见长廊,全是穿斗木结构,仿佛船篷。在这更具规模的凉厅下,麻将和牌的世界也更具规模。“船形街”的两侧是木结构的长排旧瓦屋,临街一面的屋檐异常宽大,形成了叫做“凉厅子”的罕见长廊,其支撑点是一百多根立在六边体长条石柱上的旧圆木。几百年来,罗城人在这不怕雨淋日晒的“凉厅子”下喝酒、吃肉、饮茶、听小曲、掏耳朵、抽叶子烟、卖狗皮膏药,享尽了人间红尘的清福。“凉厅子”下原来有一些如今已消失得无影无踪的老字号店铺,如三元号、丰泰店、亨又亨、四能堂、长清源等,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服装店、小食店、百货店、日杂店、五金店、理发店、葬品店、旅馆、茶馆、武馆、鞋庄、影楼、歌厅、诊所,其中茶馆的数量最多,大概有十几家。
据了解,犍为县罗城古镇始建于明末崇祯年间(公元1628年),成形于清代。它建筑在一个椭圆形的山丘顶上,主街为船形结构,东西长,南北短,长209米、宽9.5米。其形状既像一条船,又像一把织布的梭子,因而又有“云中一把梭”之别称。从高处俯视,更像是一只搁置在山顶上的大船,街面是船底,两边的房屋建筑是船舷,中部的戏楼是船舱,东端的灵官庙好似大船的尾篷,西端的天灯石柱恰似大船的篙竿,灵官庙右侧长22米的过街楼(可惜现已不复存在)犹如船舵。如果置身远处一望,你会看见这只气势宏伟、奇异独特的大木船正劈波斩浪,扬帆启航,所以,更多的人把它称之为:“山顶一只船”。
据说,明末崇祯年间,有异人张秀才来到此处,一日在茶馆里喝茶,看到茶客们一个个唉声叹气,临行时还把茶杯里的水喝得一干二净,便向邻座的一位老人打听缘由。老人叹息一声说道:“这镇上缺水呀!”张秀才沉默良久,念出四句口诀:“罗城旱码头,客商难久留。若要不缺水,罗城修成舟”。众人齐声赞叹,一致推举张秀才作造船的领头人。张秀才带领数百名能工巧匠,大兴土木,撤旧屋建新房,不到三年时间,大“船”便修成了。四方八面毗邻人士,闻听这山顶上修了一只大船,纷纷远道而来看稀奇,一时间,人来人往,罗城镇更热闹兴旺了。导游绘声绘色的讲解,把我们引入了明代川南小镇的浓郁风情之中。
听着传闻,不知不觉中就迈步上“船”了。踏进那“船头”四处张望,“船舷”两边是由青瓦板壁、砖木结构房屋排列而成的,“船舱”内的繁荣景象使我们大开眼界,没有机动车噪声的喧嚣,构成“船舷”的两边屋檐下,茶房、酒肆、摊位、商店星罗棋布,吃茶饮酒、购物交易的,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不一会儿,便来到了位于插立“桅杆”的“船舱”中间,这里是一座古雅别致的戏台,保存较完好。“峨嵋电影制片厂”和“四川电视台”还把这里作为拍摄影视文艺作品的选景场地,先后有《海灯传奇》、《米》、《强盗的女儿》、《四川茶馆》等电影、电视剧组来此拍摄。观瞻这房屋组成的山项旱舟,激荡着万千思绪,饱受了干旱之苦,缺水之灾的古人们,祈求老天降水,润泽万物,五谷丰登,按照有水就有船,水涨船高的理念,设计建造山项之舟盼水来。姑且不论此举科学与否,然而先辈们那种神奇的幻想,大胆的创意,统一协作的精神,古雅的建筑艺术,确实令人赞叹不已。
难能可贵的是,构成“船舷”两边的房舍各自门前的过道足有一间房屋宽敞,确保了上街赶场的过往行人烈日不遭太阳晒,暴雨不把鞋浸湿,体现了先辈们良好的公德意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