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的资料(简介)

谢谢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男,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巴金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

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扩展资料:

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成都。

1920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读书期间,在“五四’新潮思想影响下,加入进步青年组织“均社”。

1923年,离成都去上海、南京求学。

1925年,8月,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准备报考北京大学,因病于上海休养。9月,参加发起无政府主义组织上海民众社并出版《民众》半月刊。本时期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一些著作。

1927年1月,赴法国巴黎求学。在法期间,一方面大量阅读西方哲学和文学作品;另一方面,时时关心着中国,开始写作《灭亡》。

1928年12月,回上海。从事文学编辑与创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巴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18

巴金的一生是专注的一生,如果非要说比较随意的一件事,那就是起笔名。

笔名是怎么来的?

他当初正在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就把“金”字记了下来,而这时他得到他朋友自杀的消息,那位朋友姓巴,于是“巴金”就此诞生了。这算是他人生里唯一“随便”的一件事情了。

巴金一生只做了两件事:一是写作与翻译,二是爱他的妻子萧珊。

从1927年写作始,至2005年终,巴金创作的大大小小作品共计179部(其中不包含他翻译的作品)也许他不是写作最多的作家,但他却是最用心的作家。

他在他的作品《灵魂的呼号》里字字泣血的表达过,他把他的全部精力都贡献在写作上,甚至慷慨的用日后的生命来换他想要写的那些字。

书本虽然吞噬了他的血和肉,但也为他所有的情感找到了生命意义所在的出口。文字既成全了这一代文学巨匠,同样也成全了他的爱情与婚姻。

巴金对文学事业的专一与对感情和婚姻的专一度是一样的,因为他一生都只钟情于一人,那就是比他小十三岁的妻子萧珊。


2.


1936年,巴金写下了一部震惊文坛的作品《家》,文里大笔讨伐控诉了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和罪恶,讴歌年轻一代的觉醒与反抗,让看过作品的青年们热血沸腾,他收到了大量读者的来信。

萧珊就是这些青年里的其中一个。

她崇尚自由,向往新生活,却又一时半会逃不出古板的家庭,她无处可逃,也无能为力。

巴金的文字就像一盏指路的明灯,照亮着她的前行的路。让她觉得生命除了无条件的顺从外,还可以勇敢的反抗。

欣喜、激动、忐忑多种复杂的心情,交集在这个19岁姑娘的身上,她握住笔,洋洋洒洒的给巴金去了信,还附上了自己精挑细选的一张照片。


(萧珊寄给巴金的照片,照片背面为“给我敬爱的李先生留个纪念”)

这是萧珊给巴金的第N次信件,在此前,她已经无数次的向巴金诉说过她的烦恼,只是这一次,她要有所“行动”了。

另一边的巴金毫无波澜的拆着读者们的信件,看到萧珊的信件时,他浅浅的笑了,这显然是一封“精心”安排过的信件,不仅内附照片,还有相当不一样的文字内容:

“笔谈如此和谐,为什么不能面谈呢?希望李先生能答应我的请求。”

巴金会拒绝吗?于情于理都不能拒绝。一则他们通信时日已久,交流也不仅仅只在几句话之下,二则她还是个小他十几岁的小丫头,还能吃了他不成?

于是他答应了。

1936年8月中旬的某一天,上海南京东路719号的新雅粤菜馆,见证了他们的初次会面。

他们的开场白颇有趣味。

萧珊:哎呀,李先生,您早来啦!

巴金:唉,你也早啊!

萧珊:李先生,你比我猜想的年轻多了!

巴金:你比我猜想的还要像个娃娃咧!


本来以为这只不过是一场简单的会面,却为两人的交往埋下“伏笔”,情窦之花也由此诞生。有一面之缘为发展基础,尔后来来往往的信件交叠,使之他们的感情有了一个不一样的定位,他们彼此相爱了。

3.在文字里,巴金可以痛快的表达情感,但在生活中,巴金似乎要比活泼的萧珊要稍弱一点。

1937年初夏,巴金邀请萧珊还有另外几位好友,一起去苏州青阳划船。萧珊对划船一窍不通,巴金也是刚学会怎么握划船的桨。即便如此,他们还是对划船的兴致很大,以至于朋友们快要跟上他们时,她大喊:快划,别让他们跟了上来。朋友闻后故意加快速度,往前超越。巴金也毫不示弱往前赶,累得汗珠子从脸颊上噼啪的往下掉。


看在眼里的萧珊反而变得很不好意思,她掏出自己的手绢,轻细的为巴金拭擦额头上的汗:李先生,太累了,划慢点,别跟他们比了。巴金此时的脸红红的,不知是太阳晒的,还是被萧珊感动的,或许都有吧。

萧珊主动热情,为巴金沉闷的生活打开一扇新窗户,而巴金作品里所带来的真诚与力量,也是萧珊一生所想追随的。

两人坚定了信念之后,她勇敢的抗拒了父亲给她安排的包办婚姻,那时候的萧珊,眼里只有她的李先生,又何能容下其他人呢。

爱情在往前跨进一步之后,就是仪式的见证。

1937年,战事吃紧,巴金准备南下广州,萧珊想一道跟随。战火连天月,既然许不了你安定,那就许你一场婚约吧。于是巴金与萧珊,在一家酒楼举行了简单的订婚仪式。

这一年,巴金三十三岁,萧珊二十岁。


1938年7月,萧珊去广州看望巴金。他们一同住在出版社里,巴金工作,她就料理琐事。像所有恩爱夫妻一样,你忙,我就静静的陪着你,直到你忙完,便以一个简单的拥抱,结束一整天的劳碌。

如果日子一直这样下去,或许会给这对恩爱的人更多甜蜜的时光,让让他们有更多美好的相守时刻。可生逢乱世,又岂是你我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呢?

同年10月,日军进军广州,巴金带着萧珊匆忙出逃桂林,既要防天上的敌机炮火,又要防地上的扫射子弹,一路坐车换船,异常奔波劳累。但无论路有多难,巴金紧牵着的那只手,一刻都没有放松过。

在桂林安度了几月后,两人不得不暂时分离。萧珊要回西南联大上学,巴金则留在桂林继续写稿赚钱。两人只好约定,第二年再见面。


如果放至现在,一年或许很快过去了。可以通过各种简讯,表达自己思念的情感,让对方知道你的内心有彼此。但那是狼烟四起的时代,他们只能通过书信来传递对方的生活与想念。字字深情,封封珍贵。也正是因为烽火连天月,他们唯一的通信方式都被切断了。

失联,就意味着可能再也找不到对方了,听不见对方的声音,看不见对方的一颦一笑,捕抓不到对方的讯号,曾经的人,要消失在茫茫人海了。于是他耳边出现了各种类似的声音:巴金,别等了,再找过一个吧... ...

如果就这三言两语可以撼动到巴金,那他们就大错特错了,也只能说他们太不了解巴金了。他说:“我看不惯那种单凭个人兴趣、爱好或者冲动,见一个爱一个,见一个换一个的做法... ..”

他执意要等萧珊,等不到,那就做好一个人过的准备。

虽拒绝了好友的好意,还是不能阻止别人对他的爱慕与追求。他索性只好放出一句狠话:“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任凭世界之大我只钟情于她。”

交出过的真心,若再换给其他人,势必会变了味道,起码巴金是这样想的。

第2个回答  2021-04-22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男,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巴金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

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扩展资料:

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成都。

第3个回答  2020-03-09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男,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巴金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

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扩展资料:

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成都。

1920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读书期间,在“五四’新潮思想影响下,加入进步青年组织“均社”。

1923年,离成都去上海、南京求学。

1925年,8月,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准备报考北京大学,因病于上海休养。9月,参加发起无政府主义组织上海民众社并出版《民众》半月刊。本时期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一些著作。

1927年1月,赴法国巴黎求学。在法期间,一方面大量阅读西方哲学和文学作品;另一方面,时时关心着中国,开始写作《灭亡》。

1928年12月,回上海。从事文学编辑与创作。
第4个回答  2020-12-07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男,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巴金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

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扩展资料:

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成都。

1920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读书期间,在“五四’新潮思想影响下,加入进步青年组织“均社”。

1923年,离成都去上海、南京求学。

1925年,8月,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准备报考北京大学,因病于上海休养。9月,参加发起无政府主义组织上海民众社并出版《民众》半月刊。本时期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一些著作。

1927年1月,赴法国巴黎求学。在法期间,一方面大量阅读西方哲学和文学作品;另一方面,时时关心着中国,开始写作《灭亡》。

1928年12月,回上海。从事文学编辑与创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