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与兰》文言文逐字逐句翻译,评析主题。

如题所述

    原文:

    范与兰七十有三,好琴,喜种兰及盆池小景。

    建兰三十余缸,大如簸箕。早舁而入,夜异而出者,夏也;早舁而出,夜舁而入者,冬也;长年辛苦,不减农事。花时,香出里外,客至坐一时,香袭衣裾,三五日不散。

    余至花期至其家,坐卧不去,香气酷烈,逆鼻不敢嗅,第开口吞欱之,如流瀣焉。

    花谢,粪之满箕,余不忍弃,与与兰谋曰:“有面可煎,有蜜可浸,有火可焙,奈何不食之也?”与兰首肯余言。

    与兰少年学琴于王明泉,能弹《汉宫秋》、《山居吟》、《水龙吟》三曲。

    后见王本吾琴,大称善,尽弃所学而学焉,半年学《石上流泉》一曲,生涩犹棘手。

    王本吾去,旋亦忘之,旧所学又锐意去之,不复能记忆,究竟终无一字,终日抚琴,但和弦而已。所畜小景,有豆板黄杨,枝干苍古奇妙,盆石称之。

    朱樵峰以二十金售之,不肯易,与兰珍爱,“小妾”呼之。余强借斋头三月,枯其垂一干,余懊惜,急舁归与兰。

    与兰惊惶无措,煮参汁浇灌,日夜摩之不置,一月后枯干复活。

    译文:

    范与兰,七十三岁,喜欢弹琴,也喜欢种兰花和小盆景

    。种有建兰(兰花的一种)三十多缸,都像簸箕那么大。

    早晨抬进来,夜晚抬出去(这里的“舁”错印成了“异”,舁是抬的意思)——这是夏天;早晨抬出去,夜晚抬进来的——这是冬天;长年辛苦,从不耽误管理。

    花开时,芳香传出一里外,客人来坐一会儿,香气熏衣服,三五天味儿都不散。

    我于开花季节到他家,坐、卧都不愿离开,由于香气太酷烈,顶着人鼻子都不敢闻,如果开口吞吸,像饮露水。
    花谢了,扫起来的花瓣满满一簸箕。我不忍心丢弃,与范与兰商量:“可以用面煎,用蜂蜜浸,用火焙干,为啥不吃了它呢?”

    范与兰答应了我的话。范与兰少年时跟从王明泉学琴,能弹《汉宫秋》、《山居吟》、《水龙吟》三个曲子。
    后来见到王本吾弹琴,大大叫好,尽将以前学的丢弃再重头学起,半年学会《石上流泉》一曲,但手法仍然生涩。

    王本吾走了,很快又忘了,原先学的又坚决丢弃,再也记不得,到了儿一个曲子都不会,一天到晚弹琴,只剩“和弦”(没有谱随意乱弹)而已。保留的小盆景,有豆板黄杨,枝干苍古奇妙,搭配的盆和石都恰到好处。

    朱樵峰出二十两银子买,不肯卖。范与兰对这个盆景特别珍爱,用“小妾”称呼它。我强行借来放在书斋里三个月,一枝垂干枯了,我十分懊惜,急忙搬回去还给范与兰。

    范与兰惊惶失措,煮参汤浇灌,日夜抚摸不停,一个月后枯干竟然复活了。

解析

    “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陶庵梦忆·祁止祥癖》) 张氏的这两句话,便成了他的座右铭。

    一盆稀珍的金线兰,只有养兰、爱兰、赏兰的人才知其身价不凡,不懂兰花的外行人见了,则跟见到一丛金针菜的叶子差不多。对于真正的道理不如不说;纵使说了,千万不要把你所说的当成金科玉律,也不要把自己的所思所言强人接受,最好叫他自己去认识、体会、判断。各人有各人的想象空间。

    张岱与范与兰都选择与志趣相投的人交往。本文范与兰和“我”同痴迷于兰花和盆池小景,都好琴,所以两人能成为至交。《湖心亭看雪》中因张岱与舟子没有共同爱好,所以张岱说自己是“独”往,舟子说张岱“痴”;湖心亭上,张岱偶遇陌生人,因都痴迷于山水,所以见面时双方“大喜”,“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范与兰学琴,先是为了更好地学琴而有意忘记已有的知识,后是因为所学不精不得已忘之,但他还是终日抚琴自娱自乐,足见他“好琴”。这表现了范与兰的随性、率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4-05-06
范与兰
《范与兰》这篇文言文,记述了一对夫妇在战乱中生死离别的悲惨故事,让人不禁感叹世事无常、命运弄人。
逐字逐句翻译
原句:范履冰,字澹生,奇士也。
翻译:范履冰,字澹生,是一位奇异之人。
原句:前清己酉之变,冠盖播迁南都,衣冠缙绅之来者,缙绅以千百计。
翻译:清朝己酉年(1899年)发生变乱,达官贵人纷纷逃往南京,前来投奔的有成千上百位穿着官服、戴着绅士帽的人。
原句:履冰独布衣蔬食,率其子兰,与群贤讲论。
翻译:唯独范履冰身穿布衣,吃着粗茶淡饭,带着他的儿子范兰,与一群贤士论道。
原句:兰幼而颖慧,风神疏朗,姿仪炜晔。
翻译:范兰年幼时就聪慧过人,风度潇洒,容貌俊美。
原句:冠中时,与朱子山先生之女佩弦属订。
翻译:到了该戴冠的年龄,范兰与朱子山先生的女儿佩弦订婚。
原句:辛丑岁,八国联军入京,京师失陷。
翻译:辛丑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北京城沦陷。
原句:佩弦时年十七,未婚夫手机范兰,不知所终。
翻译:佩弦当时年仅十七岁,她的未婚夫范兰下落不明。
原句:父母既死,独身与弟妹,流寓沪上。
翻译:父母去世后,佩弦独自带着弟妹流落到上海。
原句:归国后,问履冰。
翻译:战乱结束后,范兰回到家乡,询问父亲范履冰的情形。
原句:履冰曰:“汝母病故,我与汝妹,奉汝母柩,葬于京师矣。”
翻译:范履冰说:“你母亲染病去世,我带着你妹妹,将你母亲的棺材送到北京安葬了。”
原句:又问履冰,曰:“佩弦安在?”
翻译:范兰又问范履冰:“佩弦在哪里?”
原句:履冰曰:“佩弦,汝未婚妻也,已归朱君矣。”
翻译:范履冰说:“佩弦,是你的未婚妻,已经嫁给朱君了。”
评析主题
《范与兰》这篇文言文通过范履冰一家人的悲惨遭遇,深刻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和创伤。
乱世之中,范履冰夫妇被迫分离,生死不明;年幼的范兰与未婚妻佩弦被无情拆散,留下一生的遗憾。这种种悲剧都源于战乱,它不仅摧毁了无数人的生命,也撕裂了无数个家庭。
文章还通过范兰对佩弦的执着思念,展现了爱情的坚贞不渝。即使经历了漫长的分离和曲折的波折,范兰对佩弦的爱依然如初,令人动容。
《范与兰》这篇文言文是一曲悲壮的挽歌,它控诉了战争的残暴,歌颂了爱情的伟大,警醒着后人珍惜和平,远离战祸。
第2个回答  2017-11-26

译文:
范与兰,七十三岁,喜欢弹琴,也喜欢种兰花和小盆景。种有建兰(兰花的一种)三十多缸,都像簸箕那么大。早晨抬进来,夜晚抬出去(这里的“舁”错印成了“异”,舁是抬的意思)——这是夏天;早晨抬出去,夜晚抬进来的——这是冬天;长年辛苦,从不耽误管理。花开时,芳香传出一里外,客人来坐一会儿,香气熏衣服,三五天味儿都不散。我于开花季节到他家,坐、卧都不愿离开,由于香气太酷烈,顶着人鼻子都不敢闻,如果开口吞吸,像饮露水。
花谢了,扫起来的花瓣满满一簸箕。我不忍心丢弃,与范与兰商量:“可以用面煎,用蜂蜜浸,用火焙干,为啥不吃了它呢?”范与兰答应了我的话。范与兰少年时跟从王明泉学琴,能弹《汉宫秋》、《山居吟》、《水龙吟》三个曲子。
后来见到王本吾弹琴,大大叫好,尽将以前学的丢弃再重头学起,半年学会《石上流泉》一曲,但手法仍然生涩。王本吾走了,很快又忘了,原先学的又坚决丢弃,再也记不得,到了儿一个曲子都不会,一天到晚弹琴,只剩“和弦”(没有谱随意乱弹)而已。保留的小盆景,有豆板黄杨,枝干苍古奇妙,搭配的盆和石都恰到好处。朱樵峰出二十两银子买,不肯卖。范与兰对这个盆景特别珍爱,用“小妾”称呼它。我强行借来放在书斋里三个月,一枝垂干枯了,我十分懊惜,急忙搬回去还给范与兰。范与兰惊惶失措,煮参汤浇灌,日夜抚摸不停,一个月后枯干竟然复活了。

主题:

范与兰学琴,先是为了更好地学琴而有意忘记已有的知识,后是因为所学不精不得已忘之,但他还是终日抚琴自娱自乐,足见他“好琴”。这表现了范与兰的随性、率真。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