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的翻译是什么?

如题所述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

    这句话出自韩愈《师说》,原文如下: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在文章中,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做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文末并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做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韩愈借文章批判了那时社会上的“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指出“师”不光是“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这种教人读书、认字的老师,更应该是能“传道受业解惑”的这种有所成就、可以带给学生更深层次教育的老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27

人们喜欢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

这句话出自唐代韩愈的《师说》, 这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

据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考证,《师说》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他是这个运动公认的领袖,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

文章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参考资料

古诗文网:http://so.gushiwen.org/view_71178.aspx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1-19
第3个回答  2017-11-23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的翻译:因为爱他的孩子,就给孩子找一个好老师来教他。可对于自己的学习,却以从师学习为耻辱。这真是糊涂啊!

这句话出自韩愈的文章《师说》是一篇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的论说文。

这篇文章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

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文末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做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