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怜悯的成语

如题所述

形容怜悯的成语
假慈悲 慈悲:慈善,怜悯。表面上装出一付慈爱怜悯的样子。
出处:毛泽东《论鲁迅》:“他一点没有假慈悲的伪君子的色彩。”
哀矜惩创 哀矜:怜悯。怜悯又惩罚
出处:宋·苏轼《刑赏忠孝之至论》:“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
哀矜勿喜 哀矜:怜悯。指对遭受灾祸的人要怜悯,不要幸灾乐祸
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子张》:“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残暴不仁 凶狠毒辣,一点也没有同情、怜悯之心。
出处:《三国志·魏志·董卓传》:“卓性残不仁,遂以严刑胁应。”
慈悲为本 慈悲:慈善和怜悯。原佛教语,以恻隐怜悯之心为根本。
出处:《南齐书·高逸传论》:“今则慈悲为本,常乐为宗,施舍惟机,低举成敬。”
大慈大悲 慈:用爱护心给予众生以安乐;悲:用怜悯心解除众生的痛苦;慈悲:佛家语,救人苦难。形容人心肠慈善。
出处:《妙法莲花经·譬喻品》:“大慈大悲,常无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
昊天不吊 指苍天不怜悯保佑。后以之为哀悼死者之辞。
出处:语出《诗·小雅·节南山》:“不吊昊天,不宜空我师”。朱熹集传:“吊,愍。”
虮虱相吊 虮:虱的幼卵;吊:慰问。虮和虱相互怜悯。比喻自怜即将灭亡。
出处: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汤沐具而虮虱相吊,大厦成而燕雀相贺。”
矜贫救厄 矜:怜悯。怜悯救济遭受贫穷苦难的人。
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四十:“与穷恤寡是一药,矜贫救厄是一药。”
矜贫恤独 矜:怜悯;恤:周济;独:老年无子的人。怜悯救助贫苦和孤独的人。
出处:《魏书·高闾传》:“甄忠明孝,矜贫恤独,开纳谠言,抑绝谗佞。”
闵乱思治 指怜悯乱世而思盼治世。
乞哀告怜 哀:怜悯;告:请求。乞求别人的怜悯和帮助。
出处: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荒时暴月,向亲友乞哀告怜,借得几斗几升,敷衍三日五日,债务丛集,如牛负重。”
同病相怜 怜:怜悯,同情。比喻因有同样的遭遇或痛苦而互相同情。
出处: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子不闻河上之歌乎?同病相怜,同忧相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3-29
【哀矜勿喜】:矜:怜悯。对落难者要同情而不要幸灾乐祸。
【怵惕恻隐】:怵惕:惊恐害怕。形容人既担惊受怕,又同情怜悯。
【慈悲为本】:慈悲:慈善和怜悯。原佛教语,以恻隐怜悯之心为根本。
【慈悲为怀】:慈悲:慈善和怜悯。原佛教语,以恻隐怜悯之心为根本。
【大发慈悲】:慈悲:慈善和怜悯。比喻起善心,做好事。
【告哀乞怜】:告:请求;乞:求,讨。向别人乞求怜悯、帮助。
【矜贫救厄】:矜:怜悯。怜悯救济遭受贫穷苦难的人。
【矜贫恤独】:矜:怜悯;恤:周济;独:老年无子的人。怜悯救助贫苦和孤独的人。
【怜孤惜寡】:怜悯同情孤儿寡妇。也泛指怜惜孤苦无依的人。
【怜贫惜贱】:怜:怜悯;惜:爱惜;贱:地位低下。怜悯贫穷的人,爱护地位低下的人。
【乞哀告怜】:哀:怜悯;告:请求。乞求别人的怜悯和帮助。
黍离之悲】:黍离:《诗经》篇名;悲:怜悯。指对国家残破,今非昔比的哀叹。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6-10-29
【哀矜勿喜】:矜:怜悯。对落难者要同情而不要幸灾乐祸。
【怵惕恻隐】:怵惕:惊恐害怕。形容人既担惊受怕,又同情怜悯。
【慈悲为本】:慈悲:慈善和怜悯。原佛教语,以恻隐怜悯之心为根本。
【慈悲为怀】:慈悲:慈善和怜悯。原佛教语,以恻隐怜悯之心为根本。
【大发慈悲】:慈悲:慈善和怜悯。比喻起善心,做好事。
【告哀乞怜】:告:请求;乞:求,讨。向别人乞求怜悯、帮助。
【虮虱相吊】:虮:虱的幼卵;吊:慰问。虮和虱相互怜悯。比喻自怜即将灭亡。
【假慈悲】:慈悲:慈善,怜悯。表面上装出一付慈爱怜悯的样子。
【矜贫救厄】:矜:怜悯。怜悯救济遭受贫穷苦难的人。
【矜贫恤独】:矜:怜悯;恤:周济;独:老年无子的人。怜悯救助贫苦和孤独的人。
【怜孤惜寡】:怜悯同情孤儿寡妇。也泛指怜惜孤苦无依的人。
【怜贫惜贱】:怜:怜悯;惜:爱惜;贱:地位低下。怜悯贫穷的人,爱护地位低下的人。
【闵乱思治】:指怜悯乱世而思盼治世。
【乞哀告怜】:哀:怜悯;告:请求。乞求别人的怜悯和帮助。
【黍离之悲】:黍离:《诗经》篇名;悲:怜悯。指对国家残破,今非昔比的哀叹。
【天赐之福】:天赐的恩惠或怜悯的仁慈。
【同病相怜】:怜:怜悯,同情。比喻因有同样的遭遇或痛苦而互相同情。
【畏天悯人】:畏:敬畏。敬畏天命,怜悯世人的困苦。
【摇尾乞怜】:乞:乞求;怜:怜悯。狗摇着尾巴向主人乞求爱怜。比喻装出一副可怜相向人讨好。
第3个回答  2017-01-20
【可怜巴巴】:非常令人可怜的样子。
【可怜兮兮】:非常令人可怜的样子。
第4个回答  2017-01-20
悲天悯人
悲天:哀叹时世;悯人:怜惜众人。指哀叹时世的艰难,怜惜人们的痛苦。
出 处
清·黄宗羲《朱人远墓志铭》:“人远悲天悯人之怀;岂为一己之不遇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