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写师生情的古诗或古词?

如题所述

1、忆住一师

唐代:李商隐

无事经年别远公,帝城钟晓忆西峰。

炉烟消尽寒灯晦,童子开门雪满松。

译文

我无端端离开“远公”多年了,此刻长安城中清晓闻钟令我回忆起他所在的西峰佛寺来。住一师也许还在室中煮茗读经,不觉烟炉中焚香已尽,寒灯也渐渐晦暗。外间童子见天色微明,便打开房门,不想夜来大雪,只见一片银白,门前的松树也披满雪。

2、听颖师弹琴

唐代:韩愈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译文

惭愧呀我空有耳朵一双,对音乐太外行不懂欣赏。听了你这琴声忽柔忽刚,振人起强人坐令人低昂。仓皇中我伸手把琴遮挡,泪潮呀早已经汹涌盈眶。颖师傅好功夫实非寻常,别再把冰与火填我胸膛。

3、远师

唐代:白居易

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

何处遥相见,心无一事时。

译文

在朝中做官的我和在南寺的自远禅师,什么时候能再相见呢?大概要等到我心中没有世俗之事的时候吧。

4、师说

唐代:韩愈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文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5、林琴南敬师

清代:佚名

闽县林琴南孝廉纾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之礼?”即呼备,赍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译文

闽县(今福建福州市)人林纾(字琴南,当时是孝廉,清明时对举人的称呼)六七岁的时候,跟随老师读书。老师非常贫困,做饭没有米。林纾知道后,急忙回家,用袜子装米,装满了,背着送给老师。

老师生气了,说这是他偷来的,推辞不接受。林纾回来后告诉了母亲,母亲笑着说:“你这份心意固然是好的,但是这样的方式(袜子装米)难道是学生赠送老师礼物的礼节吗?”随即让人准备,林纾携带着一石米送到私塾,老师于是接受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1-23

    蚕丝吐尽春未老,烛泪成灰秋更稠。春播桃李三千圃,秋来硕果满神州。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 

    四度春风化绸缪,几番秋雨洗鸿沟。黑发积霜织日月,粉笔无言写春秋。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为国为家为民,风吹日晒雨淋。碧海蓝天白云,日月星辰,相伴一生追寻。 

    为人堂堂正正,做事磊落光明。汇集四方英雄,师出有名,天下任我纵横。 

    胸怀万里世界,放眼无限未来。挥洒旷世奇才,重上瑶台,天地为之惊骇。 

    欲求贤才栋梁,天空陆地海洋。半世东奔西忙,今又远航,路遥山高水长。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出自晚唐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更是因为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借用春蚕到死才停止吐丝,蜡烛烧尽时才停止流泪,来比喻男女之间爱情至死不渝,成为千古唱。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这句话的意思:从字面看,花不是无情之物,落在泥土里成了绿肥,还可以哺育花。作者以花自喻,意谓自己虽然处境艰难,但忠贞报国之心始终不变;自信其高尚志节更能感召年青一代。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诗文解释 :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植物萌发生长的时侯,它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雨夜中野外黑茫茫,只有江船上的灯火格外明亮。天亮后,看看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