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全诗是什么?

如题所述

临江仙·柳絮

【作者】曹雪芹 【朝代】清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白话译文

白玉华堂前面,春风轻拂,漫天飞絮,翩翩起舞。舞姿轻盈优美,节奏均匀适度。一群群蜂儿蝶儿,团团翻飞,连同柳花,一同画进群芳谱。何曾随水逝去?怎会堕入尘土?

千丝万缕,任凭它时聚时散,时散时聚,始终未改,彼此相扶佐。莫讥笑,春絮儿无根无柢无依附;不断借助好风力。送我直上青云去!

扩展资料:

《临江仙·柳絮》是清代曹雪芹所作的一首词,是《红楼梦》第七十回薛宝钗所作。这首词上片状物,着力描写风飏柳絮、悠然起舞的情状。

下片言志,抒写了柳絮的情志:有离即有合,有散必有聚。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柳絮的姿容和心理,实际上巧妙地借柳絮之口委婉地道出薛宝钗青云平步的志向。全词句句咏物,处处有“我”,物性我情,水乳交融。

作品鉴赏

这是薛宝钗所作的一首柳絮词,该词被众人推选为独占鳌头的作品。薛宝钗在叙述其创作意图时说过:“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说好了,才不落套”。由此可见,该词之所以能做到“不落俗套”,匠心独运,其根本原因,正在于道出了“人人笔下所无”的东西。

诚然,前面的几首咏柳絮词,多是以抒写柳絮随风飘泊的幽恨,来寄寓词人对社会、人生的万般感慨的。这首词虽然也描写春光里柳絮飘飞的景象,却一反前面词作中那种缠绵悱侧的情调,一变而为开朗乐观,积极向上的强音。词的开头就已非同凡响:“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

柳絮飘飞的地点,已不是黛玉笔下那触目愁肠的“百花洲”和“燕子楼”,而是换成了充满着富贵气象的“白玉堂前”——封建贵族家庭的住宅里;柳絮飘飞的姿态,虽然也仍是“一团团逐对成毯”,却已没有黛玉词中那种“空缱倦,说风流”的幽恨,一变而为欢快轻盈、均匀优美的舞姿,流露出一种欢愉融洽的欣喜之情。

词的第三句,接以“蜂团蝶阵乱纷纷”的描写,来进一步烘染这春意喧闹的大好时光,从而唱出了词人对春光的一曲赞歌。如若拿宝玉《南柯子》词中之“莺愁蝶倦”、湘云《如梦令》 词中之“鹃啼燕妒” 这些意象与之相较,则可见在所表达的感情基调上,与宝钗这首词是迥然不同的。

词的四、五句表面上借用了宋人苏轼咏杨花词中“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一句意,却又在活用的基础上翻出一层,另辟新意,用一“何曾”、一“岂必”的反问句式,便顿使苏词中所表达的情感作一逆转,化消极的情调为积极的精神。同时,就词的结构而论,则此处写柳絮的不愿意随波逐流、飘坠尘埃,正好为词的下片抒写柳絮直上青云的心愿,巧妙地埋下了伏线。

这样,过渡到词的下片,词人更侧重于抒写柳絮的情志:“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非常细腻地体现了柳絮尽管四处飘飞,也仍不改初衷,无牵无系,随缘自适的旷达襟怀。由于有了这层情志的铺垫,因而在词的最后三句,词人便直接地抒写了柳絮凭借东风扶摇直上的远大志向,这样便使整首词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完成了对柳絮感慨整个心理流程的揭示。

显而易见,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柳絮的姿容和心理,实际上则是薛宝钗这位“人情练达世事明”的封建“淑女”自我个性的写照。她那种“罕言寡语,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的处世态度,体现在柳絮“随聚随分”的形象描述中。

她那种一心希望博取主子欢心,争取登上“宝二奶奶”的宝座,挤进封建统治阶层行列的人生追求,通过对柳絮直上青云的吟咏,毫不隐瞒地表现出来。因而,这首词实际上就是对薛宝钗整个人生观的最深刻的揭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临江仙·柳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1-30

这句诗出自清代曹雪芹所作的词《临江仙·柳絮》,是《红楼梦》中第七十回薛宝钗所作。全词原文如下: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译文:白玉堂前柳花被春风吹散,翩翩起舞,被东风吹的均匀,舞姿柔美,缓急有度。成群的蜂蝶纷纷追随柳絮。什么时候落于水中随波流去?不会卑微地落于泥土中吧?柳树千枝万条依旧长条飘拂,任凭它随意聚合分离。不要讥笑春絮儿无根无柢无依附。不断借助好风力,送我飞上云霄去。

扩展资料

曹雪芹将《临江仙·柳絮》写在了《红楼梦》第七十回,柳絮诗会,是大观园最后一次诗会。这首词上片是咏物,着力描写风飏柳絮、悠然起舞的情状。下片言志,抒写了柳絮的情志,有人认为是通过对柳絮直上青云的吟咏表现了薛宝钗挤进封建统治阶层行列的人生追求。

词的开头点明柳絮飘飞的地点已不是黛玉笔下那触目愁肠的“百花洲”和“燕子楼”,而是换成了充满着富贵气象的“白玉堂前”——封建贵族家庭的住宅里;柳絮飘飞的姿态是欢快轻盈、均匀优美的舞姿,流露出一种欢愉融洽的欣喜之情。

词的第三句,接以“蜂团蝶阵乱纷纷”的描写,来进一步烘染这春意喧闹的大好时光,从而唱出了词人对春光的一曲赞歌。

词的四、五句表面上借用了宋人苏轼咏杨花词中“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一句意,写柳絮的不愿意随波逐流、飘坠尘埃,正好为词的下片抒写柳絮直上青云的心愿,巧妙地埋下了伏线。

词的下片,词人更侧重于抒写柳絮的情志,细腻地体现了柳絮尽管四处飘飞,也仍不改初衷,随缘自适的旷达襟怀。词的最后三句,词人直接地抒写了柳絮凭借东风扶摇直上的远大志向,这样便使整首词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完成了对柳絮感慨整个心理流程的揭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12-09

1、原文:

《临江仙·柳絮》清·曹雪芹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2、赏析:

    薛宝钗与林黛玉这两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是对立的。作者让宝钗作欢愉之词,来翻黛玉之所作情调缠绵悲戚的案,看上去只是写诗词吟咏上互相争胜,实际上这是作者借以刻划不同的思想性格特征的一种艺术手段。

    但是,作者所写的钗、黛对立,并非如续书中所写的那样为了争夺同一个婚姻对象而彼此成为情敌,作者也并不想通过他们的命运来表现封建包办婚姻的不合理。作者所描写的宝黛悲剧是与全书表现封建大家庭败亡的主题密切相关的。他们的悲剧是贾府事变的结果。

3、作者:

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被钥空房。爱好研究广泛: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因家庭的衰败饱尝人世辛酸,后以坚韧不拔之毅力,历经多年艰辛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2-05-07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