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写的关于中秋节的诗

如题所述

《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唐代: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译文:青天上的明月是什么时候升起的?我现在停下酒杯想问一问。人追攀明月永远不能做到,月亮行走却与人紧紧相随。明月皎洁,如明镜飞上天空,映照着宫殿。遮蔽月亮的云雾消散殆尽,幽幽月光尽情挥洒出清冷的光辉。

人们知道这月亮晚上从海上升起,又是否知道它早晨也从这云间消失?月亮里白兔捣药自秋而春,嫦娥孤单地在月宫住着又有谁与她相伴?

现在的人见不到古时的月亮,现在的月却曾经照耀过古人。古人与今人如流水般只是匆匆过客,共同看到的月亮都是如此。只希望对着酒杯放歌之时,月光能长久地照在金杯里。

扩展资料:

中秋节起源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

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

“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也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

中秋节赏月的风俗,最初是古代宫廷文人兴起,然后扩散到民间的。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  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中秋节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

《唐书·太宗记》记载就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传说唐玄宗梦游月宫,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间才开始盛行过中秋节的习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秋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3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古朗月行》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越中秋怀》
  越水绕碧山,周回数千里。乃是天镜中,分明画相似。
  爱此从冥搜,永怀临湍游。一为沧波客,十见红蕖秋。
  观涛壮天险,望海令人愁。路遐迫西照,岁晚悲东流。
  何必探禹穴,逝将归蓬丘。不然五湖上,亦可乘扁舟。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0-22
第3个回答  2020-10-21
第4个回答  2018-09-22
月下独酌 其一 最后漏一句‘‘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