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懂格律和平仄,我这还能叫诗么?平仄让我很苦恼!我现在被骂的都不敢写东西了!

逝情 雁飞雁过匆匆忙­ 岁月如水静静淌­ 黄叶随风翩跹舞­ 空枝徒留黯然伤­ 昔日同欢花前月­ 今朝独醉梦中乡­ 妙音弹尽指间流­ 遥看听台茶已凉

旧体诗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旧体非格律诗或古体诗(又称“古风”),如《诗经》、《楚辞》、汉魏乐府等均称为古诗或古风。另一类是旧体格律诗,亦称近体诗。 古体诗格律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宽,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篇幅长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其中以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如杜甫的《望岳》)、“七古”(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现在许多人没有严格按照格律写的一些古诗,均可归入古风体一类。 近体诗又名今体诗,大家习惯称其为律诗,它是同古体诗对立的。按照王力先生的解释:“唐代以后,大约因为科举的关系,诗的形式逐渐趋于划一,对于平仄、对仗和诗篇的字数,都有很严格的规定。这种依照严格的规律来写出的诗是唐以前所未有的,所以后世叫做近体诗。”近体诗是唐代以后诗歌的主流,也是华夏文学宝库中最为灿烂的瑰宝。因此,律诗作为国学的精粹,至今仍然受到众多国学爱好者的青睐。 近体诗大致分为三种:律诗、排律、绝句。 (一)近体诗的基本句式 律诗一般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其他非常少见。 五言律诗的句式主要有两种: 1、仄起平受式。即第一句首二字为仄,第二句首二字为平,余类推。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若第一句第三字作仄,下句第三字应作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以上句式,首句不入韵,为正格,首句入韵者为变格,正变的依据是从唐人诗句中统计而来,多者为正,少者为变(与七律相反,七律首句入韵为正格,不入韵为变格。)五律仄起平受变格句式首句则为:仄仄仄平平。 2、平起仄受式。即第一句首二字为平,第二句首二字为仄,余类推。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变格首句为:平平仄仄平。 七言律诗的句式为: 1、仄起平受式:(以首句入韵为正格)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若上句第五字为仄,下句五字为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上句不能三五同仄,保持一平声字)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若上句第五字为仄,下句五字为平) 2、平起仄受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若上句第五字为仄,下句五字为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上句不能三五同仄,保持一平声字) 五律、七律的八句分为四联,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一般要求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亦有别例) 律诗的另一种为排律。排律就是十句以上的律诗,其句式与上同,除首联和尾联外,一般要求各联都要对仗。 绝句。绝句恰等于律诗的一半,五言四句,七言四句。绝句的含义,一说减至无可再减就叫“绝句”,产生在律诗之前;一说“分律诗之半即为绝句”,又称“截句”,产生于律诗之后。王力先生倾向于后一种说法,把绝句分为四类:1、截取律诗首尾两联的;2、截取律诗后半首的;3、截取律诗前半首的;4、截取律诗中间两联的。其句式也就与律诗的相应句式相同。 (二)格律诗中的三个基本要求 1、一句之中,平仄相间。如:仄仄平平仄。 2、一联之中,平仄相对。如: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3、各联之间,平仄相粘。如果上联格式为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则下联出句的前两个字必须是平平,其格式为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其余类推。 违背了第一个要求(如四仄、五仄、六仄句式)则为拗句,须对句拗救。违背了第二个要求则为失对。违背了第三个要求,则为失粘。 (三)律诗中的两种特殊句式 1、把该用“平平平仄仄”的五言句子改为“平平仄平仄”。如:“情人怨遥夜”(王昌龄《对月怀远》)。把该用“仄仄平平平仄仄”的句子改为““仄仄平平仄平仄”。如:“我欲因之梦寥廓”(毛泽东《答友人》)这是唐宋诗人很喜欢用的一种格式,王力先生称之为“特拗”。 2把五言的“仄仄平平仄”改为“仄仄平仄仄”,第四字该平而仄,于是以对句第三字该仄而平救之,这一联便成为:仄仄平仄仄 平平平仄平。如:“二月频送客,东津江欲平”(杜甫《泛江送客》)把七言的“平平仄仄平平仄”改为“平平仄仄平仄仄”,第六字该平而仄,于是以对句第五字该仄而平救之,这一联便成为“平平仄仄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平”。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十读入声。) (四)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关于近体诗的平仄格式,许多人一直遵守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一句口诀。(对五言律诗为一三不论,二四分明)《红楼梦》中也通过林黛玉之口将这句口诀传达出去。这种说法虽然不太科学,但也有一定道理,因旧体格律诗的音调总是两个音为一个节奏,一个节奏总是后一个音重读,该重读的正好是二四六字,在节奏点上,所以要求平仄分明;而一三五字没有在节奏点上,所以不妨通融,可以不论平仄了。 然而,这种说法并不能科学地反映旧体格律诗平仄律的实际情况。在有些情况下,一三五不一定可以不论,二四六不一定要分明。比如;在“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中,五言的第一字,七言的第三字如果不论,改平而仄,则犯了“孤平”。“孤平”是诗家大忌,是必须要避免的,不得已犯了“孤平”,还需要用第三字(七言第五字,该仄而平)进行补救。再如:在“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句式中,五言的第三字,七言的第五字如果不论,改仄而平,就出现了“三平调”。“三平调”也是需要尽力避免的。由上可以看出,七言的第一字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不论,而在以上句式中,五言的一三,七言的三五平仄还是不能随意改动的。 二四六也并不是全都分明。在上文所述律诗中的两种特殊句式中,二四六就不分明。在“平平仄平仄”句式中第四字(七言第六字)该仄而平。而在“仄仄平仄仄 平平平仄平”句式中出句第四字(七言第六字)该平而仄。除了这些特殊句式,二四六还是应该分明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4-14
逝情 雁飞雁过匆匆忙­ 岁月如水静静淌­ 黄叶随风翩跹舞­ 空枝徒留黯然伤­ 昔日同欢花前月­ 今朝独醉梦中乡­ 妙音弹尽指间流­ 遥看听台茶已凉 八句的一般都为律诗。讲究起承转合,讲究韵律。颔颈两联要求对仗。而所谓律,就是平仄问题。所谓韵,就是指压韵。关于平仄。则需要送基础的四声学起,平上去入,这些掌握了,你才能写出抑扬顿挫感。在偶数句压韵了,则朗读起来才能通顺溜口。适合传唱。这些,楼主还需要努力。有需要的话,可联系我。 你这诗没法评,只能勉强算是古风。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04-14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