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德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

如题所述

知识化、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对人的素质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使每一个人能适应社会的生存环境,迎接未来社会各方面的挑战,更好地与社会中的人交往与合作,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立足于社会,服务于社会,贡献于社会显得尤为重要。少年儿童是未来的社会主义公民,他们的道德素质与能力将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因此,学校教育要体现以人为本,教学生学会做人,成为一个有用的社会人,这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学生道德素质与能力的发展离不开学生的活动,道德教育的理论核心是人格——活动——发展。人格发展的程度如何,发展到什么水平,要由学生的内化起作用。而内化与外显都以活动为中介实现的。活动是人格形成的中介。自主性德育活动为学生提供了适合人格发展的条件,帮助学生挖掘潜力,通过活动,促使其人格得到和谐、全面、充分地发展。创新教育的学生发展观认为,学生的生命本体能否不断获得健康发展,特别是能否不断增强自身的创新素质,主要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一是学生是在实践活动中实现发展的,离开实践活动,学生的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二是学生的发展是由自己自主决定的,任何人都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基于以上关于学生发展的观点,我们提出了“”课题研究,希望通过实践活动,开拓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二、概念的界定所谓“德育活动”是指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活动,是把社会的思想观点,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自主创新”主要表现为学生在活动中是主人,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出主意,有主见;是活动的主体;能对事物进行判断、比较、解决问题;在活动中敢于竞争、勇于创新、学会合作。活动教学认为,活动与发展是学习的一对基本范畴,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无论学生思维、智慧的发展,创新精神的培养,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是通过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实现的,而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正是学生参与的各种活动。教育要改变学生,就必须首先让学生作为主体去活动。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在学生疯狂学习的自主活动中实现的,不是外界强加于学生的。从这个角度看,创新教育的关键或教学的直接任务,是要创造出学生的活动,是要给学生提供适宜的活动目标和活动对象,以及为达到创新精神培养目标所需的活动方法、条件和环境。三、理论依据1、在德育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精神的意识自古有之。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的“儿童游戏场”强调给儿童讲故事,做游戏,通过音乐、歌唱等活动方式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培养儿童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18世纪法国启蒙教育家卢梭非常注重“直接经验”强调“世界以外无书籍,事实以外无教材”,主张适应自然的新的教育模式,实际上已经蕴含了“活动教育”的基本思想;现代意义上的活动教育概念的提出可以说是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他认为道德教育不能只能灌输“关于道德的观念”,而要养成“道德观念”。认为让儿童参与共同的合作活动是养成品格的一条重要途径,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如何合理的组织各种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儿童的道德思维,丰富道德经验,形成道德行为习惯。2、我国在1992年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课程计划(试行)》,开始明确把“活动”纳入学校课程计划,并指出“活动在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中同学科相辅相成”。活动式课程也成了德育课程中的主干部分和主导课程。3、德育教育规律提醒我们:“良好的道德素质必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道德实践活动积极建构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知道真理只有在被学生亲自获得,亲自体验,并成为他们自己个人的信念之后,才能真正成为他们的精神财富。”传统德育教育最大的缺陷是人为地将德育从生活实际中剥离出来,使我们对德育的投入与产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让德育从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王国中走出来,回归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中去。开展自主性的德育活动,让学生自主地活动,在活动中成为主人,主动积极参与活动,通过亲身体验,积累自我实践的经验,激发他们自我教育的愿望,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培养自主创新的精神。四、课题研究目标、内容通过开展自主性德育活动,突破封闭的教育模式,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让学生在自我体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培养规则意识,发展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提高自我控制、自我保护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学会关心与合作,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具体目标:1、针对传统教育中重知识灌输,轻思想品德教育;重说教,轻实践的状况,通过开展自主性的德育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提高德育实效性。2、根据现代儿童存在的社会不适应性:例如独立意识差、生活体验少、责任心淡薄、交往能力下降、受挫力弱,以及价值观念有偏差等现状,开展体验性、探索性等自主性德育活动,提高德育的针对性。3、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让我们的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应有的素质与能力,要不断完善和调整德育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探索德育的适时性和现代性。研究内容:依据《小学德育大纲》、《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试行),根据我校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德育需求,结合本校积累的开展德育活动的成功经验,以晨会、主题班队活动、各类实践活动、学校传统教育活动等四大系列活动式德育课程为载体,运用新课程理念,研究“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德育为内容”的小学活动式德育教育。五、研究方法、手段、途径等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探索“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德育为内容,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目的”的德育教育体系;并辅之调查法。 研究方法途径:1、运用调查问卷法,对不同年龄段学生进行调查问卷,以掌握学生对德育活动内容的需求,对德育活动途径的认可程度及规律性分析,确定课题研究内容的可行性。 2、建立德育活动课程网:一是依托班队活动和晨会,完善班队活动课程和德育晨会;二是依托少先队活动、重大节日纪念日、常规性主题教育活动。研究具体的德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的设计与实施,使德育活动呈现其系统性和科学性及可行性。并通过等级评定法给予实效性认定。 3、教师进行德育活动方案设计与实施,提高教师驾驭德育活动课程的能力。通过对学生德育活动需求的了解,从学生实际出发,组织教师开展体现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教育思想的德育活动方案设计,通过设计、交流、研讨、修改、完善等步骤,确立适合我校的德育活动方案。六、研究的主要步骤1.起始阶段(2006.3.—2006.6.)。(1)文献研究、制订方案。(2)课题论证。(3)组建研究队伍,研究人员培训。(4)搞好实验前的前期测试工作,起始数据积累。2.全面实施阶段(2006.9.—2008.6.)(1)课题研究。(2)阶段性总结,调整充实方案。(3)继续研究、调整、完善。3.总结阶段。(2008.9.—2008.12.)(1)对研究中所获得的材料、数据进行整理、分析。(2)撰写研究报告、汇总、整理实验成果。(3)课题鉴定、结题。七、课题组主要成员周政龙、金菊八、预计研究的成果1、实验报告。2、研究论文。3、实施经验。4、活动方案设计。5、教学课见。6、其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