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皇帝称呼为“朕”它是什么意思?

要详细

古代的君王并不是都自称为“朕”。我们之所以有这样的印象,我认为跟现在流行的电视剧有非常大的关系。因为电视剧中的君王基本上都自称“朕”。这也许是编剧者考虑得不够周全吧。这算是比较小的失误了。可笑的是,经常看唐剧而听到从电视剧人物的口中说出的宋元诗词或现代惯用语(题外话)。 事实上,人们的称谓也会随着时代、场合、说话者的变化而变化的。像人的服饰一样,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征。而皇帝的称谓,很可能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譬如:唐代时的皇帝不仅自称“朕“。另外,有时候也用“我”或者“吾”。而别人称呼皇帝时,唐代时称呼皇帝多用“圣人”,至于像唐明皇这样的风流天子,则亲近者俱呼其为“三郎”。 以下顺便摘录了有关“帝王的称谓”的比较全面的介绍。可以看看作为参考。夏代帝王生时称“后”,死后称“帝”。后稷、后羿等的“后”,都是君长的意思。商代君主生前称“王”,死后称“帝”。在商代,“后”开始成为君主配偶的专称。周代君主称“王”。从周文王、周武王到周懿王,王号都是自称。谥法起于周孝王以后。谥号是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有褒贬之意。即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谥法有固定用字,如经天纬地曰文,克定祸乱曰武,布义行刚曰景,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 战国中期以后,周王的权力日益削弱,威信已无。各国的诸侯相继称王。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统一中国。他认为:“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而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遂决定将三皇、五帝的名号合一,自称“皇帝”。从此,皇帝一词就成为封建帝王的称号。秦王政还废除旧有的谥法,他自称“始皇帝”,子孙继位,为“二世、三世,至千万世,传之无穷”。这就是秦王政被称为秦始皇的由来。 秦朝灭亡后,谥法制度又被恢复。在古代,对皇帝不能直呼其名,否则就是大不敬,即使对前代帝王亦是如此。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对隋以前的皇帝多称谥号,如汉文帝、晋武帝、隋炀帝等。唐至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宋真宗、元文宗等。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由个别的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福临称世祖,其子玄烨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如西汉十一帝,只有高祖、文帝、武帝、宣帝得入太庙奉祀。这也是古代文献对隋以前帝王只称谥号、不称庙号的缘故。唐代以后,典制不那么严格,每个皇帝都有了庙号,人们也就以庙号称呼皇帝。 明清以后,帝王的称谓又为之一变。人们习惯上对明清两朝的皇帝多称年号,如永乐帝、乾隆帝等。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历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清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几乎都要改元。如汉武帝在位54年,先后用了11个年号;唐高宗在位33年,先后用了14个年号。明清两代,每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都只用一个年号。如清圣祖在位61年,只用康熙年号。其中只有一个例外,就是明英宗。他因为先后两次登基称帝,所以用了正统、天顺两个年号。由于明清皇帝在位不改元,所以人们习惯上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4-27
朕在秦朝前就是我的意思,秦始皇灭六国后,才将朕作为皇帝的专有称呼.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释诂》说:“朕,身也。”在先秦时代,“朕”是第一人称代词。意为我。不分尊卑贵贱,人人都可以自称“朕”。屈原《离骚》:“朕皇考曰伯庸。”据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既灭六国,议君主称号,王绾、李斯等议:“天子自称曰‘朕’”。此后遂专为帝王自称。《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朕”,说:“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专用做皇帝自称。”但是,这里要做二点说明: 第一,“朕”作为第一人称代词,在先秦时代并不等于后世的“余”、“吾”、“我”之类的第一人称代词。正像顾颉刚、刘起纡两位先生在《<尚书·汤誓>校释译论》指出的那样:“朕——甲骨金文中都只作单数第一人称领格(所有格),即‘我的’。”如:《书·舜典》:“汝作朕虞。”意思是:“你作我的掌管山泽的官员。”《大盂鼎》(金文):“勿废朕令”。意思是:“不要抛弃我的训令。”《离骚》:“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我的父亲叫伯庸。“ 或许有人说,《尚书·汤誓》中有“朕不食言”。意思是:“我不会说话不算数”。许慎《说文·舟部》释“朕”:“我也”。这些不都证明,在先秦朝代,“朕”也可以等同后世的“余”、“吾”、“我”吗?我们认为,今本《尚书·汤誓》已非原汁,难免被后人掺假。秦火以后,仅凭西汉儒家学者伏生口授,打上汉代烙印是十分可能的。许慎是东汉人,他对先秦词义的理解就更难确切了。 第二,“朕”字,自秦始皇开始为皇帝的专用词,这是普通的情况,但有特例,那就是至尊若皇太后也可以自称“朕”。例如《后汉书·和殇帝纪》:“皇太后诏曰:‘今皇帝以幼年,茕茕在疚,朕且佐助听政。”
第2个回答  2014-04-28
第一部释词《尔雅释诂》上:朕,身也。是“我”的意思。传说秦老大喜欢上一个叫朕的美女,而其他老大也看上了,没办法只能掐架了,后来由于秦老大赢了其他老大,所以他宣布从此以后:只有哥可以说朕,你们以后再敢说就是欺君之醉!
第3个回答  2014-04-27
就是我的意思,这是最详细的,而且朕成为帝王的专利是在始皇帝统一天下之后,在这之前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朕,意思也是我
第4个回答  2014-04-27
朕在秦统一之前,是人们自称,意思为“我”。而秦朝之后,秦始皇嬴政将“朕”作为皇帝专用词,而在民间绝迹。从此,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沿用“朕”一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