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时期有哪些小英雄

如题所述

抗日战争中,妇孺皆兵,全民抗战,涌现出了很多年少有为的英雄人物,王二小、海娃、张嘎子等等都是这个时期的经典人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20-01-18

1、赵志强

赵志强1931年生于万全县,家里开有一个小杂货铺,生活过得还算安逸。抗战爆发后,日本鬼子对万全一带进行了扫荡,坏事做尽,令人发指。

一天下午,几个鬼子冲进了家中。残暴的鬼子将家里的财物劫掠一空,用刺刀杀害了他的爸爸、爷爷,还在光天化日之下侮辱了他的妈妈和姐姐。随后,鬼子将妈妈和姐姐押往一座大院之中,逼着她们给鬼子跳舞表演。

不堪受辱的妈妈、姐姐和其他妇女拼死反抗,她们有的咬断了鬼子的鼻子、有的抠出了鬼子的眼珠、有的咬掉了鬼子的耳朵。鬼子恼羞成怒,灭绝人性地挑死了所有反抗的人。

在惨案发生前,街坊的一位老奶奶将他藏进了羊圈里躲过了一劫。鬼子走后,老奶奶将他带到了位于怀安小狼窝沟村的舅舅家,将他交给了赵志强的姥姥。目睹亲人惨死,在赵志强小小的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他暗暗发誓,血债要用血来偿还,一定要为亲人报仇。

在狼窝沟村,赵志强为村里的张姓财主当起了羊倌。他每天赶着羊群上山,傍晚时分再将羊赶回家,过着简单而枯燥的日子。

1945年8月,苏蒙联军开始向盘踞在狼窝沟两翼野狐岭和东山上的鬼子发起攻击。攻击的焦点是狼窝沟上的北大桥。

为搞清鬼子的火力点所在,联军朝着鬼子的阵地发射了大量炮弹。但即使被炸,鬼子丝毫不还击,龟缩在暗堡里。

18日上午,苏军的摩托化火力侦察小队冲上了大桥。他们刚上大桥,接连几声爆炸响起,几个苏军士兵当场被炸身亡。

联军又派来飞机对鬼子暗堡进行轰炸,剧烈的爆炸在山间响起。但鬼子就是死不开枪,躲在暗堡里不动。

就在联军一筹莫展之际,他们看见一个小羊倌赶着数十只羊迅速走向了大桥。一个苏军士兵骑着摩托赶去,示意他停下,前面有危险。但他丝毫没有回头,反而加快了脚步。他就是赵志强,他赶着羊群冲向大桥,向鬼子的暗堡从容奔去。

一阵剧烈的爆炸声响起,羊群踩中了地雷,羊群惊得四处乱窜,鬼子布置在桥上的地雷群纷纷被引爆。躲在暗堡里的鬼子再也沉不住气,纷纷朝大桥上开火。亲眼目睹了这一幕的陈连祥老人清楚地记得,赵志强在牺牲前曾对着天空大喊:“妈妈,我为你们报仇了!”

随后,他放声大笑,声音穿透了爆炸声、穿透了枪声。他被鬼子的机枪打中,又被地雷撕碎,散落在了血泊之中。小羊倌惨死,联军士兵们愤怒了,他们踏着羊群和赵志强的鲜血冲向鬼子暗堡,将躲在暗堡里的800多个鬼子全部打死,一个不剩。

小羊倌壮烈牺牲时,年仅14岁。他的壮举感动了联军士兵、感动了狼窝沟所有的人,就连联军司令扎哈罗夫也为他流下了泪水。

2、海娃

12岁的龙门村儿童团团长海娃每天一边放羊,一边放哨,监视着前边平川地里敌人的据点。一天,炮楼里的鬼子进山去抢粮食,只剩下“猫眼”司令和几个鬼子兵。

民兵中队长老赵画了一张攻打炮楼的路线图,并写了一封信准备把它交给八路军张连长。老赵把送信的任务交给了儿子海娃。海娃一看信封上插了鸡毛,就知道十分重要,于是赶着羊群作掩护送信去了。

没想到,海娃在山沟里碰上了鬼子,他灵机一动,把鸡毛信拴在了“老头羊”的尾巴里,瞒过了鬼子小队长。

一路上海娃受尽了折磨,深夜海娃好不容易从睡得像死猪一样的鬼子的腿缝里溜了出来。他赶到羊圈里,小心地把鸡毛信取了下来,一口气跑了几里路,快要到目的地的时候,鬼子才追了上来。

望着这群愚蠢的小鬼子,海娃计上心头,把鬼子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鬼子正在山路上迷迷糊糊呢,跑在前面的海娃突然高声喊起来:“八路军叔叔,快打鬼子啊。”

霎时间,四面八方的八路军瞄准鬼子的脑袋,乒乒乓乓的就开了火,打得鬼子丧了命!张连长根据海娃送的鸡毛信又成功捣毁了敌人的炮楼, 而且还活捉了“猫眼”司令。

3、张嘎

抗战时期,生活在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唯一的亲人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

嘎子历经艰辛,找到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他配合侦察员罗金保执行任务,表现的勇敢、机智,但嘎子毕竟还是一个活泼、淘气的孩子,他与小朋友胖墩摔跤输了还不讲道理,去堵胖墩家的烟囱。

在一次战斗中,他缴获了敌人一支手枪,竟偷偷把枪藏进了老鸦窝里,没有上缴。为攻打敌人岗楼,他奉命进城侦察时被捕。

当部队攻打岗楼时,他设法在里面放火,里应外合,全歼敌人,救出了老钟叔,也替奶奶报了仇。战斗结束后,嘎子把藏在老鸦窝里的手枪主动拿出来上缴,队长正式宣布把手枪发给他使用。

4、王小二

王小二1929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

1942年10月25日(农历9月16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

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将他狠狠地摔在石头上。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

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刘家庄的山坡上。当时任涞源县青救会干部张士奎(现为保定市离休干部)同志得到这个消息,马上报道给了边区青救会,《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这条消息。

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根据这篇报道,立即创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曲一直传唱至今,感染了无数青少年。现在,王二小的坟上长满了青草。他的鲜血染红的那块大石头,现在还静静地卧在山沟里,人们把它叫做“血色石”。

5、姜墨林

姜墨林1921年出生在宁安红土墙子村(现宁安市三陵乡红土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之所以说他小,一是长的比较小,二是参加抗日斗争年龄小。

九一八事变后,11岁的他就参加了中国共产主义儿童团,经常被党组织派到敌占区侦察或做交通联络工作,每次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务。13岁参加绥宁反日同盟军,首次参加战斗,立功受奖。

14岁就任青年义勇军小队长,身先士卒,不但能带兵打仗,而且能关心战士们的吃穿住行等,深受战士拥护,领导信任。17岁被派往苏联学习,回国后独自带队战斗,直至英勇牺牲。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1-25
抗日小英雄王二小
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北省沫源县出

现了一位全国闻名的抗日小英雄,

他的名字叫王二小。
2
抗日小英雄”王璞
1943年春天,日军对唐河两岸进行

大扫荡。王璞的家——完县野场村

,作为八路军冀中军区后勤供应处

,就成了日军的重点目标。5月7日

,因汉奸告密,日军突然包围了躲

藏着200多群众的后石沟,并在山坡

上架起了机枪,威逼群众说出八路

军的枪支、弹药、粮食与服装的埋

藏地点。手无寸铁的老百姓怒视敌

人,始终没有人出声。恼羞成怒的

敌人以对天鸣枪相威胁,惊慌的人

群也开始骚动;而年仅14岁的王璞

却表现得非常镇定,他把周围的8个

孩子拉得更紧,低声鼓励大家,不

要理睬敌人。日军又用温和的腔调

说:“谁说出八路军的粮食、弹药

藏在哪里,就放了谁。”此时的王

璞已无法压住满腔怒火,他痛骂汉

奸,并高声对人们说:“大家要记

住抗日公约,就是死也不能说。”

几个孩子也跟着大喊:“死也不能

说”,人群中也发出了齐声呐喊:

“死也不能说!”穷凶极恶的日军

军官举起指挥刀狂喊:“统统给我

杀掉。”三挺机枪同时向人群喷出

罪恶的火舌,小王璞与母亲及128名

群众惨死在敌人的枪口之下。王璞

这位年仅14岁的英雄少年,为抗日

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后来被授予

“抗日民族小英雄”的光荣称号。

他的勇气、志气和骨气仍然为后人

所称颂。

3
小英雄——嘎子,
4
小英雄雨来
5.
抗日小英雄董存瑞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斗英雄。班长。河北省怀来县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 1945...入伍前,参加本村抗日儿童团。13岁时,曾机智地掩护区委书记躲过侵华日本军队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

活在歌声里的小英雄——王二小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道哪儿去了……”这首名为《歌唱二小放牛郎》的叙事民歌传唱了许多年,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故事影响了几代人。

王二小家在河北涞源的一个小山村。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把魔爪伸进了这个宁静的村庄。1942年10月25日,二小在山坡上放牛时碰上了打算进村“扫荡”的鬼子。鬼子让他带路,二小却把鬼子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鬼子发现上当后,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

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村后的山坡上。《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介绍他英雄事迹的消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被王二小的事迹深深地打动,很快创作了这首流传60多年的歌曲。

新中国成立后,王二小的故事被编进了小学课本,二小成了千千万万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银幕上的抗日小英雄——张嘎

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他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了。为替奶奶报仇和救出老钟叔,嘎子历经艰辛,找到了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电影《小兵张嘎》讲述了一个小八路战斗成长的过程。

送鸡毛信的抗日小英雄——海娃

《鸡毛信》是一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家喻户晓的电影。十二岁的儿童团团长海娃,他的任务是一边放羊,一边放哨,发现敌人,给村里人打信号。海娃的父亲是民兵中队长。有一天,父亲让他送一封有关攻打敌人炮楼的“鸡毛信”给八路军。海娃以放羊作掩护,携信上路。不料途中却遭遇敌人……

这部上世纪50年代拍摄的黑白片不仅在国内影响很大,而且在国际电影节上两次获奖。1955年,在英国第9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荣获优胜奖,是新中国在国际上获奖的第一部儿童故事片。

小说里的抗日小英雄——雨来

芦花村里有个叫雨来的男孩,他喜欢游泳,也喜欢读书。有一天,村里的李大叔急急忙忙地进了雨来家,挪开了水缸,跳进了缸下面的地洞。雨来将水缸挪回了原位,这时,鬼子也到了……这是小说《雨来没有死》描述的一段情景。

雨来是抗日战争年代冀东少年儿童的一个缩影,这其中也包括小说作者管桦本人在内。管桦从小就和村里的儿童一起站岗放哨,给八路军送鸡毛信,上树了望,捕捉敌情。

新中国成立后,管桦的小说改名《小英雄雨来》被选进了语文课本。从此,小英雄雨来便成了整整一个时代全国少年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烽火中的儿童剧团——孩子剧团

孩子剧团是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和爱国知识分子创办的儿童艺术团体。1937年8月13日,日本帝国主义侵犯上海,以沪东临青学校为主的一部分中小学生,自发地在难民收容所进行抗日宣传活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难教育社得知情况后,立刻派人前往,于9月3日正式成立了孩子剧团。

孩子剧团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抗日救亡爱国宣传。小团员大多是10岁至15岁的孩子,他们在老师的领导下,进行各种宣传抗日节目的排练,然后再深入到各地特别是抗日前线去演出,宣传抗日。孩子剧团的足迹遍及8个省市和几十个农村集镇。

最年轻的抗日组织——抗日儿童团

抗日儿童团是广大抗日根据地在抗战中成立的儿童组织。儿童团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生产,同时也担负着“宣传抗日”、“侦察敌情捉汉奸”、“站岗放哨送书信”等任务。在百团大战中,王家峪儿童团帮助八路军割草喂马,为前线送干粮;晋察冀边区儿童团破坏日军的交通干线近百次,牵制了敌人的进攻和扫荡,有力地支援了抗战。

儿童团的成立不仅给孩子的生活带去了乐趣和希望,同时壮大了抗日队伍的力量,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革命接班人。
第3个回答  2013-11-25
活在歌声里的小英雄———王二小

银幕上的抗日小英雄———张嘎

送鸡毛信的抗日小英雄———海娃

小说里的抗日小英雄———雨来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3-11-25
张嘎!雨来!...王二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