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大舞台的资料

最重要是清楚一点
然后简洁明了
千万不要那么长!

昆剧是一种戏曲声腔、剧种、简称昆腔、昆曲或昆剧。元代后期,南戏流经昆山一带,与当地语音和音乐相结合,经昆山音乐家顾坚的歌唱和改进,推动了它的发展,至明初遂有昆山腔之称。明嘉靖十年至二十年间,居住在太仓的魏良辅借张野塘、谢林泉等到民间艺术家的帮助,总结北曲演唱艺术的成就,吸取海盐、弋阳等腔的长处,对昆腔加以改革,总结出一系列唱曲理论,从而建立了委宛细腻、流利悠远,号称“水磨调”的昆腔歌唱体系。

黄梅戏是安徽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领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以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

解放以后,先后整理改编了《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慈母泪》、《三搜国丈府》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创作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历史剧《失刑斩》、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蓓蕾初开》。其中《天仙配》、《女驸马》和《牛郎织女》相继搬上银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严凤英、王少舫、吴琼、马兰是黄梅戏的著名演员。

· 京剧花旦表演艺术·花旦行当概述
· 京剧花旦表演艺术·花旦的唱工
· 京剧花旦表演艺术·花旦的念功
· 京剧花旦表演艺术·花旦的做工(一)
· 京剧花旦表演艺术·花旦的做工(二)
· 京剧花旦表演艺术·花旦行当塑造的现代人物
· 京剧花旦表演艺术·花旦行当的代表人物(一)
· 京剧花旦表演艺术·花旦行当的代表人物(二)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这一历史时期,“昆曲”占领着北京的戏曲舞台。后来昆曲被封建统治者召进了宫廷,为了迎合统治者的口味,昆曲不断地加工、修改,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民间特色,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于是它在民间的地位就渐渐衰落下来。此时,由“弋阳腔”逐渐丰富、衍变而来的“京调”开始风行。

“弋阳腔”也叫“高腔”,诞生于江西弋阳一带,长期在民间流传,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它在流动演出中,不断地从各地戏曲中吸收营养、掘取精华。明末清初,“弋阳腔”流传到北京后,与北京的语言相结合,逐渐丰富、衍变,就形成了“京腔”。

逐渐,“京腔”在北京称盛,盖过了“昆曲”的风头。“京腔”演员一天比一天多起来,而不少“昆曲”演员也改演“京腔”戏。这一时期,“京腔”也着实辉煌了一段时日。

清朝庚戌年(公元一七九零年)九月二十一日是乾隆皇帝的八旬“万寿”。全国各省有名的戏班,都被召进北京演戏庆寿。首先,“安庆徽”戏班的名旦高郎亭应命率“三庆班”入京祝寿,随后,“四喜”、“春台”、“和春”也接踵而来。这是徽戏第一次登上北京的戏曲舞台。当时,被统称为“四大徽班”。

“四大徽班”为乾隆皇帝的八旬“万寿”的庆典演出结束后,没有南返,留在了北京。从当年的十月中旬起,他们就转入民间戏曲舞台献艺了。

“徽戏”起源于安徽省安庆市一带,所以,又被称为“安庆徽”。它是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戏,声腔以〔二黄调〕为主,以〔昆腔〕、〔徽调〕、〔吹腔〕、〔四平调〕为辅,十分丰富。“徽戏”的剧目题材广泛、情节动人,戏曲语言通俗易懂,在民间演出很受广大群众欢迎。

“四大徽班”能同时走红于北京,原因在于,他们虽然同是“徽戏”,却各具特色。“三庆班”擅长演有头有尾的整本大套的戏;“四喜班”擅长演以“昆腔”见长的剧目;“春台班”的演员以青少年为主,观众长久看中老年的戏,乍看童伶戏,顿觉耳目一新;“和春班”的演员大多精于翻扑跌打,擅长武戏,而当时北京戏曲舞台上武打场面很少,自然感到新奇瞩目。

“徽”、“汉”两个剧种合作演出近三十年,相互借鉴、不断改进,再加上受北京语言的影响,声腔逐渐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当时人们把这种发生变化后的唱腔称之为“京调”。

“徽戏班”的挑梁演员程长庚和“汉戏班”的著名演员余三胜,为了生计,北上至京,分别加入了当时在北京的“三庆班”和“春台班”。北京唱念俱佳的“票友”张二奎“下海”后,从“和春班”,又加入了“四喜班”。他们的演出,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他们凭借自己精湛的唱念功力和渊博的艺术才能,在“京调”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各种地方戏曲“声腔”、“表演”之精华,融会贯通,纳为己用。他们保留了“徽戏”的激昂,“汉戏”的委婉,吸取了“昆曲”的小巷,随时可以听到对“四大徽班”的赞扬之声。“徽戏”的名声,一天比一天大,北京城的大戏园几乎都被“徽戏班”占领。

清嘉庆、道光年间,“汉戏”也流传到北京。“汉戏”旧称“楚调”,也叫“汉调”,声腔以〔西皮〕为主,以〔二黄〕为辅。陕西梆子传入鄂西北衍变为“襄阳腔”,后又经过当地艺人的融汇,才演变为“汉戏”的〔西皮〕。湖北黄陂、黄岗的“二黄腔”经过不断改进发展,才衍变为“汉戏”的〔二黄〕。

“汉戏”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早期就经常同徽戏相互影响。“汉戏”进京的时候,北京的舞台上正被声势浩大的“徽戏”所占领。“汉戏”若单独成立班社,实难与“徽戏”匹敌。所以“汉戏”进京后,很自然地加入了“徽戏班”,形成了“徽”、“汉”合班的演出方式。这就为“京剧”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静穆、“乱弹”的繁茂,对“京调”进行了不间断的创造和革新,逐渐使其形成了相当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体系。终于,在咸丰年间,一个以“西皮二黄”为主要声腔的新剧种——“京剧”诞生了。从“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晋京,到京剧的诞生,大约经历了六十年左右的孕育过程。

京剧有很大的国际影响,它是中国戏曲艺术的精粹。它不是土生土长在北京的地方剧种,而是在“徽戏”、“汉戏”的基础上,吸收“昆曲”、“梆子”、“弋腔”和诸多地方小调的精髓,又根据北京的语言特点,加以融化、衍变而成的“国剧”。

冬日的一轮红日下站立着无所畏惧的射手。他们是后羿的传人,可以在凛冽的寒风中用最乐观的心情追寻自由的梦想。

自己找答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5-09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 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更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虽说它的渊源来自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但区别一个剧种所显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现在它来自不同声腔系统的音乐唱腔。这些音乐唱腔则是以所产生地区的语言、民歌、民间音乐为依据,并兼收其他地区音乐而产生的。各个剧种的剧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净、末、丑等不同脸变化的角色行当充任。表演上着重运用以生活为基础提炼而成的程式性动作,和虚拟性的空间处理。讲究唱、念、做、打等艺术,表演运输和富裕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区别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05-08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中国戏曲的有关基本知识。
2.理解戏曲中脸谱、行当等的含义。
3.学会赏析戏文。
4.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戏曲的精彩片段。
5.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戏曲文化的感情和关注,为戏曲的明天开一剂药方。
活动设想
1.指导学生课外收集资料,听戏、看戏,向周围的老戏迷请教。
2.亲身体验,学唱戏曲,学演戏曲,学画脸谱。
3.能用语文知识简析戏文,理解其思想艺术特点。
4.考察地方戏的特色以及现状。
5.讨论地方戏的现状,给出振兴方案。
活动重点
1.理解戏曲中脸谱、行当等的含义。
2.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精彩片段。
3.学会赏析戏文。
4.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戏曲文化的感情和关注,为戏曲的明天开一剂药方。
活动形式
1.知识竞赛:检验知识收集、整理情况。
2.模仿秀:具体体验戏曲的魅力。
3.名段赏析:从语文知识角度感悟戏曲的魅力。
4.经验共享。
活动用具
多媒体课件(电视机、影碟机、幻灯机)、自制脸谱。
课前准备
教师:�
1.指导学生收集有关戏曲的知识。�组织学生听戏、看戏。
2.指导学生自制脸谱以及表演戏曲片段,亲身体验戏曲的魅力。

活动过程
导入
由本单元《社戏》一文中最后一段引入:鲁迅先生对童年时看戏的经历难以忘怀。今天,让我和同学们一起走进民族文化的瑰宝——戏曲天地之中,去感受它博大的内涵,品味它悠长的韵味吧!

小组合作
1.展示收集的有关戏曲的知识资料,制作的脸谱,四人小组内共享、交流。
2.发表小组宣言。(全班分为四组,每组都有一个竞赛宣言)

开心辞典——戏曲知识竞赛,检验学生知识积累情况
活动规则:每组基础分100分。必答题每题10分,答对加分,答错不扣分,时间30秒。抢答题听到“开始”后才可以答题,犯规取消回答本题资格,答对每题加10分,答错每题扣10分,时间30秒。

1.小组必答。
a.与希腊的悲喜剧、印度的梵剧合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的剧种是什么?
(中国戏曲)
b.中国戏曲起源于哪些形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
c.享有“中国戏曲之母”雅称的是。(昆剧)
d.戏曲的角色分为哪四大行当?(生、旦、净、丑)
e.我国戏曲采用哪些艺术手段表现人物?(唱、念、做、打)
f.享有“东方歌剧”盛誉的是。(京剧)
g.戏剧表演艺术有哪些技术方法?(手、眼、身、法、步)
h.京剧“四大须生”分别是。(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
i.戏曲表现生活的基本手法是。(虚拟——没有实物的表演)
j.发展于安徽安庆一带的剧种是。(黄梅戏)
k.京剧“四大名旦”是。(梅兰芳、荀慧生、程砚秋、尚小云)
l.“旦”可分为哪几类?(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
2.小组抢答。
* 连线题:

*看戏曲片段,判断它们分别属于什么剧种?
(可找京剧、越剧、黄梅戏的片段,请学生判断。如《红灯记》《红楼梦》《天仙配》等。)
*请列举两个以上戏剧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梧桐雨》、郑光祖的《倩女离魂》等。)
*脸谱中红脸、黑脸、蓝脸、白脸分别代表什么?举例说明。(红脸含褒义,代表忠勇,如关羽;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如包拯;蓝脸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如窦尔敦;白脸含贬义,代表凶诈,如曹操。)
评出优胜者,予以鼓励。此环节可让学生手举自画的脸谱,齐唱歌曲《说唱脸谱》结束。

开心明星脸——模仿秀,亲身体验戏曲魅力
1.分别播放京剧、越剧、黄梅戏的著名片段,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模仿,亲自体验中国戏曲的独特魅力,并领悟其独特的思想内容。(如《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红灯记》等)
2.学生点评。

口语训练——看一段精彩片段,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如戏剧绝活:变脸、喷火、顶灯等。)

戏文欣赏——运用语文知识让学生交流、探究(如《天仙配》选段、《花木兰》选段)

开辟探究天地
因势利导,抛出问题,让学生做做策划家,为地方戏的未来设计一片天地。

活动小结(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