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阿Q”这个形象,是鲁迅笔下活化出的典型形象,也是新文学史上一个最有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阿Q”这个形象,是鲁迅笔下活化出的典型形象,也是新文学史上一个最有光彩的形象之一,成为中国人种种特定劣根性的代名词。现实生活中,人们也常用“阿Q”来形容一些人。请以“再见阿Q”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对阿Q现象进行再反思。要求: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范文1
阿Q后传
阿Q老是说自己是“先前阔”,如今他真的是阔起来了。这几年,感谢农村政策落实得好,阿Q凭着一身手艺,起早摸黑,出大力流大汗,手里的票子一天比一天多,终于盖起了小洋楼,一下子出人头地,大翻身了。
接踵而来的事情连阿Q自己也没有想到:先是赵白眼、赵司晨、小D、王胡这些人(赵太爷老子土改时被镇压了),都争先恐后地来拍马屁,“阿Q哥,阿Q哥”叫个不停。后来,小尼姑从庵里跑出来(如今的政策是宗教信仰自由),硬要嫁给阿Q,理由是阿Q掐过她一把,“男不露膝,女不露皮,男挨女皮,女嫁不移”,阿Q是“猫掉了爪子——巴不得”,春节就结了婚。
如今阿Q是志得意满:钞票有了,洋房有了,女人有了。阿Q摸着口袋里的钞票,心里想:这钱该怎么花?终于有一天,他想起那回在土谷祠赌博的往事:那一回,本来阿Q赢了一大把,谁知后来有人打架,一下子全乱了,龟儿们拿着钱溜了。想到这里,阿Q“啪”地一声又回到土谷祠去了,还是那几间房子,破破烂烂的,可走进去一看,我的天哪,里面人山人海,围了个水泄不通。赌徒们一个个赌兴正浓,伸长脖子,瞪大了眼睛,声嘶力竭地喊着,脖子上青筋直暴。玩什么的都有:麻将、牌九、扑克……有的连阿Q这样老资格的也是头一次见。“真是玩法越来越多了。”如此热闹景象,犹如一块磁铁,一下子把阿Q吸了进去。
阿Q在人丛中找到了赵白眼、赵司晨、小D、王胡,朝他们走了过去。
“阿Q哥,阿Q哥,”四人一齐叫了起来。
“怎么,您也来玩了?”赵白眼向阿Q鞠了一躬。
“啊,是啊!”阿Q注视着赌桌上的一切。
“您老手气好,一定发大财。”赵司晨向阿Q拱了拱手。
王胡说得更亲切: “阿Q哥这一来,我们直怕要输得脱裤子了。”
阿Q听了心花怒放,在赌桌旁正襟危坐,捋起袖子干了起来。
整整过了一天,阿Q也没回来,晚上小尼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睡不着。
忽然听见有人敲门,开门一看,正是阿Q。只见他身上仅穿着一条三角裤衩,人冻得缩成了一团,直打哆嗦。
“你,你怎么这个样子回来呢?是不是又去偷东西了?”小尼姑想起了他那次到庵里偷萝卜。
“我没有呀,我……”阿Q“啪”地给了自己一耳光,跪下来:“我去打麻将,全输了。”
“啊?”小尼姑一声惊叫后,身子凉了半截。
简评:本文讽刺性很强。因为它揭示的正是鲁迅先生所揭示的国民劣根性作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民族文化的心理积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表现。通过阿Q这一形象来讽刺现在的人,作者对阿Q性格本质把握较准。阿Q梦想实现了,有了他在土谷祠梦中祈求的钞票、房子、女人,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大为改观。但物质文明却没有带来精神文明,他恶习并未彻底根除,在狭隘自私心理驱动下,他一夜之间又输了个精光。结果经过一个大大的圆圈,阿Q又回到了原地。文中所表现的也正是现实世界中许多人间悲剧的艺术概括。
范文2
摒弃阿Q精神
阿Q作为文学长廊里的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某些劣根性。就其“精神胜利法”而言,便揭示了一种“不能正视失败,而用逃避、自我安慰的方式寻求解脱”的思想。而这种所谓的“胜利法”恰恰是我们要不得的。
人的一生难免会遇到失败,“常胜将军”只是传说中的人物;人也难免有不如别人的时候,10个指头还不一般长。但是面对这些失败、这些缺点,我们是否要像阿Q那样,用一句“虫豸打小子”代替“老子打小子”,以换取心理上的平衡,姑息纵容自己呢?回答显然是否定的。
纵观历史,阿Q的这种精神在滔滔历史长河中便像上游漂下的一艘没有搁浅的船,一路漂来,影响了多少次改革和进步。清末,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领土的割让,主权的沦丧,而封建君主们却依然做着“天朝大国”的迷梦,荒唐地用开偏门让外国大使入殿的所谓“羞辱”的方式以取得精神上的自我满足,当然这只能在中国历史上增添讽刺的一笔。这与阿Q叫喊着“虫豸打小子”的行为是何其相似!
今天的社会,阿Q的“精神胜利法”似乎仍在作祟,报纸隔三岔五地报道“某某是中国先发明的”。君不见,有人已考证出“足球起源于中国”,并且自夸一番,想必也是顺应“足球屡战屡败”的情况而求得自我安慰的一种表现吧。然而无论文字如何渲染也抹不掉铁一样的事实。重要的不是“自我安慰”,而是我们要正视现实,承认落后,努力地改变现实中的落后状况。只有具备这种精神,中国才有发展的希望。
在我们青年学生中,不也有某些人提倡“60分万岁”吗?考了60分便觉得比59分光荣不少,不思进取。考坏的便用诸多客观原因来搪塞自己,并以此作为心理调节的一种手段,这与阿Q的“精神胜利法”真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满足现状、止步不前的思想对于我们自身的塑造和培养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阿Q的话题道不尽,但是少一个“阿Q”式的人物,中华民族就多一份奋进的血液;少一点“阿Q精神”,我们就多一份追求的渴望。让我们摒弃“阿Q精神”,正视缺点,实事求是,创造美好的未来吧!
简评:本文论述结构严谨,文章过渡自然。文章先解释“阿Q”的“精神胜利法”,然后联系到一般的人遇到挫折时应怎么办的问题。纵观历史,从古到今,再到身边,到处都充满着“阿Q式”心理,作者最后呼吁,摒弃“阿Q精神”,正视缺点。文章针对性强,也点明了文章的现实意义。
范文3
和尚动得,我动不得?
阿Q伸手去摸静修庵小尼姑新剃的头皮,小尼姑满脸通红地说:“你怎么动手动脚……”阿Q的答复是:“和尚动得,我动不得?”
说“和尚动得”,不免有诬蔑之嫌,且不去管它。但这句话实在警辟,它简洁而又活脱脱地勾出了某些人的一种心理和处事原则。本来并不认为“动”得有理,但既然有人先动了,那么我也来动一动,便是理直气壮,至少无可非议的了。“和尚动得,我动不得”能化非为是,变无理为有理,既有助鼓起自己“动”的勇气,又可以充当抵御责难的挡箭牌,功能多样,效用明显,所以这一原则便被一些人广为采用。
但这种处事原则,通常只施之于弱于己者。阿Q只把它应用于小尼姑,当年列强的“门户开放,利益均沾”政策也只加之于贫弱的中国。此外,有时也用于某些公物或近乎无主之物,近十年前杭州乡下人纷纷去挖雷峰塔的砖,便是一例。
不幸的是,旧社会的这种分泌物至今仍然顽强地附着在某些人的身上。现在,缺少自卫能力的弱小者已经很少(因为有人民的政权保护着),而公之物难以区别,于是,“和尚动得,我动不得”这一原则的施用范围,便越来越广泛。看见别人在那里大吃大喝,我至少也得小吃小喝一番。你多占了三间房,我便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