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象征手法写片段

如题所述

作为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象征是指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有的作品的艺术形象,甚至会用象征手法表现出来。象征是一种艺术手法,它和比喻修辞手法有相似之处。正如比喻要求喻体和被喻事物之间要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一样,象征也要求象征之物与被象征之物之间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从而可以让人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不过,比喻属于修辞范围,它可比喻抽象的事物,也可比喻具体的事物;而象征则属于艺术手法,它与构思相关,属写作构思技巧,而不只是语言加工问题。象征一般都用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也就是说,它是通过某一具体形象表现出一种更为深远的含意,让读者自己去意会,从而让读者获得美的享受。这是一种隐晦、含蓄而又能使读者产生体会愉悦的美感的技巧。如果仔细地分析,象征可以分同质象征和异质象征两种。同质象征,指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在本质上有某种相同性。读者比较容易地由此及彼进行联想。如舒婷的《致橡树》就是在具体的形象上直接地表达象征意义,诗人用橡树和木棉分别象征男性的阳刚和女性的阴柔。橡树的“铜枝铁干”,木棉的“红硕的花朵”,正是阳刚和阴柔的具体形象。又如俄国作家柯罗连科的散文《火光》,作者写了一次在一个漆黑的秋天的夜晚,泛舟在西伯利亚的一条阴森森的河上的经历。船在黑夜中航行,前面突然出现了一点火光,不管它若远若近,总是那样吸引人。但是这里,作者仅仅是在描写火光吗?很明显,不是。他分明还有深远的寄意。稍一联想,我们就能体会出,这里的火光,正是希望和光明的象征。当生活的长河在阴森森的两岸间流着时,不正是这看来非常遥远但又毕竟是在前头的火光吸引着人们奋勇前进么?无论是在艰苦斗争的岁月里,或是在黑暗的人生道路上,人们都会有这样的体验:那怕是极微弱而渺茫的一星点儿希望也是多么可贵,它能使人安慰,给人力量。作者在文中用火光作象征,一下子就把这种微妙的感觉和复杂的生活体验给表达出来了。异质象征,指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在本质上是相反的。比如苏童的小说《神女峰》。传统意义上,神女峰是爱情坚贞不渝的象征。小说中李咏和描月是一对恋人,他们计划乘船从南京去三峡神女峰旅游,想借此使二人的爱情更加巩固。他们上了轮船以后,意外地与大款老崔在同一船舱里。开始的一段时间,描月打心眼里瞧不起大款老崔,认为他像许多有钱人一样缺乏修养,没有情调。后来在几次交往中,描月渐渐觉得老崔出手大方,细心、善体贴人。当轮船中途停靠汉口港时,描月就离开船,上了码头,抛下李咏,和老崔走了。一对恋人还没有到神女峰,所谓的爱情就瓦解了。小说这样的结局给读者的震撼是强烈的。事与愿违并不是这篇小说的美学价值所在,真正让读者获得美感享受的是,作家巧妙地选取了这一对恋人所要去的目的地——神女峰,这一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从根本上讲构成了相反的关系。读完小说,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异质象征是在形成强烈反差的基础上产生美学效果的,因此,用这种技巧能给人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升华主题,是写作过程中丰富和深化主旨内涵,提高主旨意义的重要一环。唐代孙樵在《与友人论文书》中说:“辞必高然后为奇,意必深然后为工。”只有主题深刻,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才能引导读者领略美的旨趣。象征手法就是通过相似联想,把写作内容从自然界引申到人类社会生活中来,用原先所写的那些特点来象征某种精神品质或性格,从而把主题思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如茅盾的散文《白杨礼赞》就是很好的一例。文章先极力表现白杨树“正直”、“朴质”、“倔强挺立”、“努力向上”的特点,然后通过相似联想,把对白杨树的描写赞扬引申到北方农民身上,进而用白杨树来象征我们民族的一种可贵的“精神和意志”。这样,就通过象征的手法,把对白杨树的赞美变成了对一种民族“精神和意志”的赞美,至此,主题也就升华到了一个崇高的境界。再如高中语文第三册课文《灯》。巴金先生在这篇文章里,先写半夜起来看见别人家中射出的灯光,心中一亮,回忆起灯光曾经给“我”指路;再回到现实,写今晚灯光给“我”的安慰和鼓舞;再联想到灯塔、哈里希岛上的长夜孤灯和古希腊的火炬,它们给人指路,之后又回到现实,写自己从灯光中吸收了无穷的力量;最后回忆一位友人被救活的故事,回到现实,坚信灯光不灭。欣赏这篇散文的写作,从头至尾,我们分明可以感到它的主题有一个升华的过程:随着作者思绪的展开,灯已从具体逐渐转变为抽象,从开始时所见的实际的灯转变为心目中的灯。灯这一具体的物像也就升华为具有哲理含义的意象,它象征着光明,象征着温暖,象征着不断进取的生活信念。联系这篇散文的写作年代,我们很自然地会联系到当年民族不屈的精魂,抗日必胜的信念,以及那些默默无闻地为抗战而献身的志士。这就是象征手法收到的艺术效果。含蓄现美。象征和含蓄是分不开的。象征给予人们的启示意义,不在于形象本身,而在于形象所暗示是意义,即黑格尔所说的“象征所要使人意识到的却不是它本身那样一个具体的个别事物,而是它所暗示的普遍性的意义”。比如描写和平鸽,作者用意不在鸽子本身,而在于它所暗示的和平的意义。含蓄,富有暗示性、朦胧性和多义性,意在言外,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联想和想象空间。含蓄之美,许多抒情类文学作品的共同特质。仍以巴金散文《灯》为例。一看题目,就让人联想起它的暗示的意义。作者写“灯”,用意不在照明的灯本身,而在于它给予人们所暗示的光明,给予人希望的普遍意义。这就显得含蓄了。具体分析起来,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看文章含蓄表达的是什么。一个是政治层面。联系1941年、1942年的写作背景,我们就可以明白,作者以“灯”为象征物,以此给人们点燃心中希望之灯,从中表达对抗战必胜的信念。一个是哲理层面。任何时代的人读到这篇文章都会从中受到启迪,思考人生问题。由此可以看到,作者运用象征手法,含蓄地表达了人类向往光明、坚定信念、正义必胜的愿望,抒发了生命需要精神支柱的感想。因此,我们可以说,象征是手段,主题是目的,而含蓄美是欣赏者在从手段到目的的过程中获得的美感享受。一种情况是,生活里有些事情比较复杂而又有深刻的意义,但一时又不易讲清楚,这时不妨用象征手法。比如,陶铸的《松树的风格》,作者以松树为象征,通过它要求于人的甚少而贡献给人的很多这一特点,生动地阐明了共产主义的高尚风格。文章深入浅出,寄意深远。还有一种情况是,由于种种原因,有些意思不便明说,于是便采用象征手法。如鲁迅的小说《药》,结尾处写到夏瑜坟上的花圈,就是作者当时不直说的内容:虽然夏瑜死了,但自有怀念他的同志会接替他把斗争继续下去。夏瑜坟上添个花圈,象征革命的力量是扼杀不了的。这是鲁迅有意识地“听将令”的结果。由此可见,作文构思技巧中的象征能深入浅出地表达精深的意蕴,常常能收到饶有意味的审美效果。学会运用象征手法,能使你的文章意味深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6-10
蜡烛是什么?蜡烛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颗小沙粒,蜡烛是一种平凡而伟大的力量。蜡烛在黑暗的时候燃起,在光明的时候熄灭,似乎太微不足道了。可是,我要为无私的蜡烛唱一支赞歌。

蜡烛的一生很平淡,白的、红的,五颜六色的,头上竖起一个羊角辫。生命就从羊角辫上开始。渐渐地,火苗吞没了羊角辫,开始熔化蜡烛的身体。滴滴蜡珠犹如一串串泪珠,凝固了。古人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形容矢志不渝的精神。是啊!

蜡烛的精神不仅是古人赞美的对象,而且是我们的榜样。

所以,蜡烛的一生是辉煌的,从生到死,始终为人们奉献着光明。在电灯走进千家万户的当今时代,蜡烛的作用好像消失了。不!

没有。在停电的时候,蜡烛仍然有着自己的用途,玉柱似的白烛安送西去的灵魂,玛瑙般的红烛喜迎新生的家庭。还有那五彩的生日烛,象征着又一岁的开始,每一根都洋溢着幸福的纪念。在微微烛光下读书,感到温暖,在微微烛光下行走,感到安适。

在赞颂蜡烛的同时,也不由得想起了孜孜以求、诲人不倦的老师。他们就像蜡烛,时间的火苗熔化着老师的青春。老师是学生征程中的蜡烛,永远为学生胜利的终点,而教诲则是那不灭的烛光,永远照亮着学生的心灵。

蜡烛啊! 我赞美你,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身体!
第2个回答  2009-03-29
蒲公英颂
那株蒲公英,令我感动,令我敬仰。
2008年6月某日 天气晴
今天,我不经意间走进了一件废弃的储藏室。这个房间阴暗、湿冷极了,一种刺鼻的气味弥漫在空气之中。真想不到在这样光辉、绚烂的夏日,会有如此阴暗的角落。我立刻掩鼻,要逃离那间屋子。但是,转身的那一刹那,我停住了脚步——
废墟之间,居然有一点儿绿色,很自然的绿色。我不禁惊讶地叫了一声,连忙走近细看:
那应该是一株蒲公英。它的叶子小小的,绿绿的,很顺服地贴在地面上,好像很享受的样子。它的茎细细的,却依然挺立着。我看着它小小的身影,不禁感叹道:“多么乐观,多么坚强的植物呀!”一种敬意在我心中油然而生。然而,我知道它是活不了多久的。我深深地为它感到惋惜。但它好像却不以为然似的。
2008年7月某日 天气晴
今天,我竟不由自主地又去了那间储藏室。天啊!那株蒲公英依然活着!!!
它比那天更精神了些。它的叶子绿油油的,我可以清晰地看到它粗壮的叶脉。它的茎更挺拔了,我惊奇地发现它的茎上顶着一朵金灿灿的小花,那从破裂的墙缝中透进来的微弱的阳光迎着它的“脸颊”。
我看着它,我彻底地被它征服了。它是那样坚强,乐观;它对生命是那样真挚,热情。对呀,它就像那些汶川大地震中的孩子们,黑暗,阴冷,没有打退他们对生命的渴望、热情。他们顽强地,乐观地活着,活得灿烂,精彩。我竟然觉得自己是如此的渺小。
我赞美蒲公英,为它的乐观、坚强,对生命的真挚。我由衷地向它致敬。
第3个回答  2009-04-12


它,是那么地普通,又是那么的惹人注目。一年四季中,它是一尘不变的,也是瞬息万变的,它,谁都见过,但没有人注意到它,它只是一片小小的树叶。

春天,它甘愿当陪衬,衬出花儿的美丽,默默无闻的奉献机子最美好的时刻,是它,给春天呆了了无限的生机,多么美妙。当春天,我们陷入一片春色时,是否曾几何时有想到过这些树叶呢?

夏天,烈日当头的时候,它不怕炎热,繁茂的生长着,为路上的行人遮荫避日,却没有丝毫的埋怨,或许,它现在觉得已经够了,不需要回报。

秋天,那个寒风潇潇的日子街上冷冷清清,不一会,它们就会结束那短暂的生命,飘零下来,“化作春泥更护花!”

在它那短暂的生命里,却做出了超越这生命的无私奉献!

我懂得了叶的珍贵。
第4个回答  2016-02-29
1 茅盾《白杨礼赞》: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2 艾青《礁石》: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3 人们赞美牡丹,是因为它的富贵,赞美荷花,是因为它的出淤泥而不染,而我赞美梅花,是因为她的那种坚强不屈,傲雪斗霜的精神,同时也象征了那些在困难面前不低头,越挫越勇的人们!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