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对偶和互文

如何区分对偶和互文这两种修辞?

互文和对偶同为修辞手法,但是并不属于同一个类别。对偶指的是形式上的相对,互文指的是内容上的相融。它们的判断标准不同。对偶(互文)的句子可以互文(对偶)。

如 “生则天下歌,死则天下哭”,是一个对偶句,因为它内部了平仄和结构都相对应。但是它不是互文句,因为你就不能把它解释为“不论生死天下都歌,不论生死天下都哭”,不通。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个互文句,因为可解释为“不因为外物或自己而喜,也不因为外物或自己而悲”。

一般来说,互文的句子都同时是对偶句。

对偶和互文的区别:

一、定义不同。

1、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辞方式。

2、互文是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二、特征不同。

1、对偶句形式工整、匀称并节奏鲜明,音调和谐,便于记忆和传诵;对偶句前后呼应,互相映衬,对比鲜明,语言凝炼,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互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即互文见义,是指在有意思相对或相关的文句里,前后两句词语互相呼应,互相交错,意义上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使文句更加整齐和谐、更加精炼。

扩展资料:

互文的种类:

一、同句互文。即在同一个句子里出现的互文。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秦”和“汉”是互相补充。又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东船西舫悄无言”“主人忘归客不发”“东犬西吠”亦属此类,还有“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句。

二、邻句互文。即在相邻的句子里出现互文。如《木兰诗》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将军”“壮士”组成互文,意思是,将军和壮士有的战死了,有的回来了。

三、排句互文,是说这种互文的句子在两句以上,而且是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完整意思。如《木兰诗》中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就是排句互文。

四、隔句互文。隔句互文,是指两句互文之间,有其它句子相隔的互文句式。分析理解时和“对句互文”的思路步骤一样。(说明:对句互文就是对(下)句里含有出(上)句已经出现的词,出(上)句里含有对(下) 句将要出现的词,对句出句的意义相互补充说明。)

如《滕王阁序》中“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这里的“十旬休假”和“千里逢迎”是隔句,“胜友如云”和“高朋满座”是互文。“胜 友”“高朋”“如云”“满座”相互交错,补充说明。应解释为:胜友如云,胜友满座;高朋满座,高朋如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对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互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6-17

1、定义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辞方式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

2、作用

对偶:语言凝练,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使两方面的意思互相补充和映衬,加强语言的感人效果。

互文: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

3、特征:

对偶: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

互文:互省的特点。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出自《木兰诗》,作者:郭茂倩(宋),释义: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有些牺牲了,有的十年之后得胜而归。句前部分省去 “壮士”,句后部分省去“将军”,“将军”与“壮士”分置,前后互相交错补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对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互文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互文和对偶同为修辞手法,但是并不属于同一个类别。对偶指的是形式上的相对,互文指的是内容上的相融。它们的判断标准不同。对偶(互文)的句子可以互文(对偶)。就像一个人,从性别来看他是男性,从职业来看他是一个公务员。他可以既是男性又是公务员。但是另一个人可能也是公务员,但是她是女生。
如 “生则天下歌,死则天下哭”,是一个对偶句,因为它内部了平仄和结构都相对应。但是它不是互文句,因为你就不能把它解释为“不论生死天下都歌,不论生死天下都哭”,不通。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个互文句,因为可解释为“不因为外物或自己而喜,也不因为外物或自己而悲”。
一般来说,互文的句子都同时是对偶句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11-17
对仗

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

词语对仗的要求是:词义必须同属一类,如以山川对山川,以草木对草木等;词性必须基本相同,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平仄必须相对,即以平对仄或以仄对平;结构必须对称,即以单纯词对单纯词,以合成词对合成词;另外,要避免同字相对。

句式的对仗,主要是句子的结构相同,如以主谓短语对主谓短语,以动宾短语对动宾短语等。

对仗可使诗词在形式上和意义上显得整齐匀称,给人以美感,是汉语所特有的艺术手段。

诗的对仗
唐以后近体诗的对仗,显然是受了骈体文的影响。如果借用散文的术语,律诗可以说是"骈散兼行"。律诗的一般情况是半骈半散:首尾两聊是散行的,中间两聊则规定要用对仗。例如杜甫《别房太尉墓》、苏轼《有美堂暴雨》等。
初唐律诗还没有完全定型时,颔聊的对仗还是很自由的。直到王维、杜甫,颔聊还有不用对仗的,例如王维《辋川间居赠裴秀才迪》的"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杜甫《天末怀李白》的"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以后虽然还有人这样做,但是非常罕见。
与此相反,不但中间两聊用对仗,连首聊也用对仗,这倒相当常见。比较起来,五律首聊用对仗的情况多一些,原因是五律首句以不入韵为常,比较适宜於对仗。例如李白《送友人》、杜甫《春望》等。但是我们不要以为首句入韵就不能再用对仗了,杜甫的《登高》和陆游的《黄州》就是首句入韵而首聊用对仗的。
尾聊一般不用对仗,但也有用对仗的。例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总的来说,作为格律要求,律诗一般是中间两聊用对仗。颔聊不用对仗,尾聊用对仗,都算特殊情况,不构成一般规律。首聊是否用对仗,往往决定於诗的内容和诗人的艺术技巧。律诗极少完全不用对仗的,也极少全首都用对仗的。
长律的对仗和律诗一样;首聊可以用对仗,也可以不用;中间各聊一律要用对仗;尾聊不用对仗,以便结束,例如韩愈《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律绝一般是截取律诗的首尾两聊,也就是完全不用对仗。例如本单元所选的七首律绝,除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外,都没有用对仗。但是也有一种相当普遍的情况,就是截取律诗的后半,即颈聊和尾聊。这就是说,开始一聊用对仗。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就是一个例子。又如杜甫《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 遗恨失吞吴。
至於截取中间两聊(完全用对仗),或者截取律诗的前半(后面一聊用对仗),比起上面两类就要少见得多,现在试举两个例子:
杜甫:绝句四首其三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李白:九日龙山饮
九日龙山饮, 黄花笑逐臣。
醉看风落帽, 舞爱月留人。
(截取律诗的前半,后面一聊用对仗。)
近体诗的对仗,和并体文的对仗一样,句法结构相同的语句相为对仗,这是正格。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近体诗的对仗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只要求字面相对,不要求句法结构相同。例如: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韩愈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李商隐安定城楼)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苏轼有美堂暴雨)
例一,出句的"细"是修饰语后置,"山石细"的意思是"细山石";对句"海波平"是主谓结构,"海波"是主语,这个主谓结构用作动词"望"的语。例二,出句的"白发"不是"归"的直接宾语。"归白发"等於"白发归";对句的"扁舟"则是"入"的直接宾语。例三,出句的"吹海立"是兼语式,对句的"过江来"却是连动式。
字面相对也就是词类相同的互为对仗: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虚词对虚词。依照传统,名词还可以分为以下一些小类:
(1)天文(日月风云等); (2)时令(年节朝夕等);
(3)地理(山水江河等); (4)宫室(楼台门户等);
(5)器物(刀剑杯盘等); (6)衣饰(衣冠巾带等);
(7)饮食(茶酒餐饭等); (8)文具(笔墨纸砚等);
(9)文学(诗赋书画等); (10)草木(草木桃杏等);
(11)鸟兽虫鱼(麟凰龟龙等);(12)形体(身心手足等);
(13)人事(道德才情等); (14)人伦(父子兄弟等)。
同类的词相对是工对,颜色对、数目对也是近体诗常用的工对型型。同义词相对在近体诗中比并体文少得多。一聊对仗出句和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上同义),是诗家的大忌,叫做"合掌",诗中极少这种情况。因为诗的篇幅短,要使诗的内容丰富,就应该让每一个词都充分发挥作用。
近体诗的对仗,总是避免用同字相对。同时,由於平仄格律的规定,近体诗的对仗一般总是平对仄、仄对平。近体诗对仗的平仄比并体文的要求严格得多。
近体诗的对仗中,有两种特殊的类型:流水对和借对。
所谓流水对是说相对的两句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意思连贯下来;也就是说,出句和对句不是两句话,而是一句话。例如: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骆宾王在狱永蝉)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杜甫秋与其二)
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元稹遣悲怀)
这种流水对最适宜於尾聊;尾聊如果用对仗,只有这种对仗最能收得住全诗。上面后三例就都是用於尾聊。
所谓借对是说一个词有两个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或丙义来与另一词相对。例如:
行李淹吾舅,诛茅问老翁。(杜甫巫峡敝庐奉赠侍御四舅别之澧朗)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汉苑风烟吹客梦,云台洞穴接郊扉。(李商隐令狐八拾遗 见招)
例一"行李"的"李"不是桃李的"李",这里借用桃李的意义来与"茅"字相对。例二"寻常"是平常的意思;但是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所以借来对数目。例三"汉苑"的"汉"是汉朝的意思,借用"星汉"的意思来与"云"字相对。
有时候不是借意义,而是借声音。例如:
马骄珠汗落,胡舞白题斜。(杜甫秦州杂诗其三)
沧溟恨衰谢,朱绂负平生。(杜甫独坐)
事直皇天在,归迟白鬓生。(刘长卿新安奉送穆谕德)
沦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例一借"珠"为"朱",例二例四借"沧"为"苍",例三借"皇"为"黄"。这种借音多见於颜色对。
总的来主,近体诗的对仗不像平仄那样严格,诗人在运用对仗的时候有更大的自由。诗人善於运用对仗,可以增加诗的艺术性;但是太拘泥了就会束缚思想内容的表达。宋诗在对仗上比唐诗纤巧,风格也往往卑下一些。
唐以后的古体诗,和汉魏六朝诗一样,可以用对仗,也可以不用。用对仗也不求工整,并且不避同字相对。甚至可以说,诗人在古体诗中用对仗反而是有意求拙,以显得高古。例如: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支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难。(同上)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李白蜀道难)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同上)
前两例对得不工整,后两例不避同字对。
第4个回答  2017-12-10
互文与对偶的区别是:
互文主要是在意义方面(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对偶着重于语句结构形式方面(两个相对称的结构整齐的语句).大多数互文不是对偶;大多数对偶也不是互文;如果又是互文,又是对偶,便是两种辞格的兼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