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字

古人有字什么?
我叫刘凌岳字什么好?
刘兵呢?

在中国旧文化里,人的「名」与「字」,有很明显的分际。周代男子幼年称名,成年之后称字,死后称諡。(《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死諡,周道也。」)不过,时有古今,词有差异。现代人自我介绍时,常会讲:「我的名字(name)叫李安,她的名字是叫林青霞」;而所谓「李安」、「林青霞」者,在古人看来,其实是姓名。彼等并不是本文所要讨论的标的。

根据《礼记˙内则》记载可知: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后,方由父亲正式为之命「名」。这大概是从前医卫条件差,出生满三月,确定能存活,长辈才帮小孩正式取「名」。「名」是幼时在家供亲长称呼之用,通常称「小名」,或叫「乳名」、「奶名」。先秦之世,人「名」或不忌雅俗,例如:晋成公名黑臀,鲁成公名黑肱,齐桓公名小白,晋文公名重耳,郑献公名虿(字子尾;「虿」音ㄔㄞˋ,蝎子),郑庄公名寤生,鲁国孟孺子名彘--通常这是为了表示亲昵,或是为了求长命百岁的厌胜(闽南人为子女取名猪屎、臭头,同出一理。)。

成年后,人须另取供平辈和晚辈称呼的名,它就是所谓的「字」(《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仪礼˙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一般说来,自称、谦称要称「名」,亲长对卑幼者也可称名;尊称、敬称,必须称「字」。平辈间,要称字,否则即是不礼貌的行为(除非朋友间相熟到可以不拘礼法,但此不足为式)。此外,汉民族更有避讳的风俗,《左传˙桓公六年》:「以讳事神」,也就是说:人亡殁之后,口头不可再直呼死者之名,木主也不能直书其名。若为日后祭祀著想,理当在弱冠时取字。至於女子,也有字,《礼记˙曲礼上》言:「女子许嫁,笄而字。」倘未许聘,无婆家,则称「待字闺中」。

关於字的格式,《仪礼˙士冠礼》说:「伯某父,仲叔季,唯其所当。」它先表示当事人在昆仲中的次序(如为独子则不用),其次再排上和名相配的字,最后再加上男子美称的「父」。例如:因祷於尼丘而生,为记其事,故叔梁纥(殷商之后,姓子,氏孔;叔梁是字,纥是名)名其子为丘;丘弱冠,字仲尼父(其上有兄孟皮);丘之六世祖名嘉,字孔父(子孙以其字为氏,后转为姓)。后世简省此法,或省略「父」字;或将「父」字改为「甫」。

另有在字前加「子」(男子美称)的格式,例如:曾参(参借作「骖」,车乘之侧马),字子舆;冉求,字子有;司马耕,字子牛;公西赤,字子华。而将「子」加在字后,则是后世模仿先秦卿大夫之諡号,例如:张禹,字长子;张衡,字平子;吴道玄,字道子。至於将表行第的符号放到字后,例如:晏婴,字平仲;田完,字敬仲;也是模仿先秦称諡的格式。

「名」与「字」,通常「字」由「名」衍生而来,意义上,有其密不可分的关联。《白虎通˙姓名》说:「或傍其名而为之字者,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大体上,我们粗分为以下七大类∶
一、同义互训。名与字的意义相同,可以互相解释。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同义,甚且「孔」还有「大」之意。以此类推,宰予,字子我;端木赐,字子贡,杜甫,字子美;寇准,字平仲;欧阳修,字永叔;曾巩字「子固」;…;名、字也都是同样的意义。
广义的同义互训,还包括连类相及辨物统类、因性指实。所谓连类相及,乃是:名与字义类相近,因此而及彼。如:孙策,字伯符(策、符皆为信物,然形制不同); 崔豹,字正能(豹、能皆为猛兽,然异种)。
辨物统类,乃是:名与字是总名和别名的种、属关系。如:孔鲤,字伯鱼。
因性指实,乃是:字根据名的本义,加以说明。如:苏轼,字子瞻;苏辙,字子由(详见苏洵〈名二子说〉)。曹霑,字雪芹(《说文》:「霑,雨染也」;「雪,冰雨悦物者也」。以雪易沾附於物,而万物喜雪,故将霑濡者指实为雪。又因苏轼〈新春〉诗:「佳人旋贴钗头胜,园父初挑雪底芹」,便缀「雪」以「芹」)。

二、反义相对。名与字的意义相反,两者对立相应。这是希望人不要过与不及,取其制衡之意。如:吕蒙,字子明;杜如晦,字克明;韩愈,字退之;司马光,字君实;朱熹,字元晦;连战,字永平;…;都是要人在进退、光晦之间,谨守分际,拿捏时中。

三、使典用事。有些名、字援引经史载记,使用典故。如:陆羽,字鸿渐(《易˙渐卦》:「鸿渐於陆,其羽可用为羽仪」);白居易,字乐天(〈中庸〉:「君子居易以俟命」、《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王安石,字介甫(《易经˙豫卦》:「其介如石」);宋端己,字耻夫(清人;孟浩然诗:「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至於嵇康,字叔夜(典用《诗经˙周颂》:「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其名字曲折义反,属於概括经义,常人未必能望文知义。

四、景仰前贤。《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既学,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而蔺相如为赵上卿,所以,司马相如,字长卿。此外,牛僧孺,字师黯(汲黯,字长孺,汉武帝赞之为社稷之臣);阎若璩,字百诗(应璩曾作〈百一诗〉讽谏大将军曹爽);…;皆理出一辙。

五、崇奉宗教。汉代,道教兴,佛教亦东传中土;至晋代,人之名、字多道教色彩,南北朝以降,佛教色彩的名、字也增多。如:桓玄,字敬道;左思,字太冲;刘知几,字子玄。杨津,字罗汉(北魏人;罗汉,arhat,修行得道者);王维,字摩诘(维摩诘,佛家菩萨名)。

六、原名变化。把名做些简单变化,便成为字。如:李白,字太白;杜牧,字牧之;秦桧,字会之;许恕,字如心(元朝人);胡适,字适之;…。或加虚字,或变易字型,就成为字了。而声韵学大师王力,字了一,其字反切,即为「力」;唐兰,字立厂,其字也是反切, 即为「兰」;此取字法,既新奇又独特。

七、记实志盛。有些人名、字间,根本无法望文生义。如:张耒,字文潜;若非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纪录:「张文潜生而有文在其手,曰耒,故以为名,而字文潜。」任谁也猜不透其名字意义上之关联。

名与字除了表称呼外,还能显现亲属关系。最常见的形式是:兄弟姊妹在名字中共用一字,以表示同辈关系;万一是单名的话,就共用同一偏旁,例如苏轼、苏辙兄弟。此外,名字也可以表现长幼排行,先秦时多在名前加上孟(伯、长)、仲、叔、季来表示。例如:孟姜女;孔丘,字仲尼;伯夷、叔齐两昆仲。唐代则以数字来表示,称为行第(大排行)。例如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中的「杜二」是指杜甫,白居易《与元九书》的「元九」指元稹,韩愈《祭十二郎文》等,都是以名字来表示长幼秩序。现代人虽然不再取字,但是当我们阅读古人文章时,如能知道名字的区别,定能对人物生平、文章或诗词的意思,有更深入的了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1-14
在中国旧文化里,人的「名」与「字」,有很明显的分际。周代男子幼年称名,成年之后称字,死后称諡。(《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死諡,周道也。」)不过,时有古今,词有差异。现代人自我介绍时,常会讲:「我的名字(name)叫李安,她的名字是叫林青霞」;而所谓「李安」、「林青霞」者,在古人看来,其实是姓名。彼等并不是本文所要讨论的标的。

根据《礼记˙内则》记载可知: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后,方由父亲正式为之命「名」。这大概是从前医卫条件差,出生满三月,确定能存活,长辈才帮小孩正式取「名」。「名」是幼时在家供亲长称呼之用,通常称「小名」,或叫「乳名」、「奶名」。先秦之世,人「名」或不忌雅俗,例如:晋成公名黑臀,鲁成公名黑肱,齐桓公名小白,晋文公名重耳,郑献公名虿(字子尾;「虿」音ㄔㄞˋ,蝎子),郑庄公名寤生,鲁国孟孺子名彘--通常这是为了表示亲昵,或是为了求长命百岁的厌胜(闽南人为子女取名猪屎、臭头,同出一理。)。

成年后,人须另取供平辈和晚辈称呼的名,它就是所谓的「字」(《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仪礼˙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一般说来,自称、谦称要称「名」,亲长对卑幼者也可称名;尊称、敬称,必须称「字」。平辈间,要称字,否则即是不礼貌的行为(除非朋友间相熟到可以不拘礼法,但此不足为式)。此外,汉民族更有避讳的风俗,《左传˙桓公六年》:「以讳事神」,也就是说:人亡殁之后,口头不可再直呼死者之名,木主也不能直书其名。若为日后祭祀著想,理当在弱冠时取字。至於女子,也有字,《礼记˙曲礼上》言:「女子许嫁,笄而字。」倘未许聘,无婆家,则称「待字闺中」。

关於字的格式,《仪礼˙士冠礼》说:「伯某父,仲叔季,唯其所当。」它先表示当事人在昆仲中的次序(如为独子则不用),其次再排上和名相配的字,最后再加上男子美称的「父」。例如:因祷於尼丘而生,为记其事,故叔梁纥(殷商之后,姓子,氏孔;叔梁是字,纥是名)名其子为丘;丘弱冠,字仲尼父(其上有兄孟皮);丘之六世祖名嘉,字孔父(子孙以其字为氏,后转为姓)。后世简省此法,或省略「父」字;或将「父」字改为「甫」。

另有在字前加「子」(男子美称)的格式,例如:曾参(参借作「骖」,车乘之侧马),字子舆;冉求,字子有;司马耕,字子牛;公西赤,字子华。而将「子」加在字后,则是后世模仿先秦卿大夫之諡号,例如:张禹,字长子;张衡,字平子;吴道玄,字道子。至於将表行第的符号放到字后,例如:晏婴,字平仲;田完,字敬仲;也是模仿先秦称諡的格式。

「名」与「字」,通常「字」由「名」衍生而来,意义上,有其密不可分的关联。《白虎通˙姓名》说:「或傍其名而为之字者,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大体上,我们粗分为以下七大类∶
一、同义互训。名与字的意义相同,可以互相解释。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同义,甚且「孔」还有「大」之意。以此类推,宰予,字子我;端木赐,字子贡,杜甫,字子美;寇准,字平仲;欧阳修,字永叔;曾巩字「子固」;…;名、字也都是同样的意义。
广义的同义互训,还包括连类相及辨物统类、因性指实。所谓连类相及,乃是:名与字义类相近,因此而及彼。如:孙策,字伯符(策、符皆为信物,然形制不同); 崔豹,字正能(豹、能皆为猛兽,然异种)。
辨物统类,乃是:名与字是总名和别名的种、属关系。如:孔鲤,字伯鱼。
因性指实,乃是:字根据名的本义,加以说明。如:苏轼,字子瞻;苏辙,字子由(详见苏洵〈名二子说〉)。曹霑,字雪芹(《说文》:「霑,雨染也」;「雪,冰雨悦物者也」。以雪易沾附於物,而万物喜雪,故将霑濡者指实为雪。又因苏轼〈新春〉诗:「佳人旋贴钗头胜,园父初挑雪底芹」,便缀「雪」以「芹」)。

二、反义相对。名与字的意义相反,两者对立相应。这是希望人不要过与不及,取其制衡之意。如:吕蒙,字子明;杜如晦,字克明;韩愈,字退之;司马光,字君实;朱熹,字元晦;连战,字永平;…;都是要人在进退、光晦之间,谨守分际,拿捏时中。

三、使典用事。有些名、字援引经史载记,使用典故。如:陆羽,字鸿渐(《易˙渐卦》:「鸿渐於陆,其羽可用为羽仪」);白居易,字乐天(〈中庸〉:「君子居易以俟命」、《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王安石,字介甫(《易经˙豫卦》:「其介如石」);宋端己,字耻夫(清人;孟浩然诗:「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至於嵇康,字叔夜(典用《诗经˙周颂》:「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其名字曲折义反,属於概括经义,常人未必能望文知义。

四、景仰前贤。《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既学,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而蔺相如为赵上卿,所以,司马相如,字长卿。此外,牛僧孺,字师黯(汲黯,字长孺,汉武帝赞之为社稷之臣);阎若璩,字百诗(应璩曾作〈百一诗〉讽谏大将军曹爽);…;皆理出一辙。

五、崇奉宗教。汉代,道教兴,佛教亦东传中土;至晋代,人之名、字多道教色彩,南北朝以降,佛教色彩的名、字也增多。如:桓玄,字敬道;左思,字太冲;刘知几,字子玄。杨津,字罗汉(北魏人;罗汉,arhat,修行得道者);王维,字摩诘(维摩诘,佛家菩萨名)。

六、原名变化。把名做些简单变化,便成为字。如:李白,字太白;杜牧,字牧之;秦桧,字会之;许恕,字如心(元朝人);胡适,字适之;…。或加虚字,或变易字型,就成为字了。而声韵学大师王力,字了一,其字反切,即为「力」;唐兰,字立厂,其字也是反切, 即为「兰」;此取字法,既新奇又独特。

七、记实志盛。有些人名、字间,根本无法望文生义。如:张耒,字文潜;若非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纪录:「张文潜生而有文在其手,曰耒,故以为名,而字文潜。」任谁也猜不透其名字意义上之关联。

名与字除了表称呼外,还能显现亲属关系。最常见的形式是:兄弟姊妹在名字中共用一字,以表示同辈关系;万一是单名的话,就共用同一偏旁,例如苏轼、苏辙兄弟。此外,名字也可以表现长幼排行,先秦时多在名前加上孟(伯、长)、仲、叔、季来表示。例如:孟姜女;孔丘,字仲尼;伯夷、叔齐两昆仲。唐代则以数字来表示,称为行第(大排行)。例如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中的「杜二」是指杜甫,白居易《与元九书》的「元九」指元稹,韩愈《祭十二郎文》等,都是以名字来表示长幼秩序。现代人虽然不再取字,但是当我们阅读古人文章时,如能知道名字的区别,定能对人物生平、文章或诗词的意思,有更深入的了解。
刘凌岳 男的字冠山 女的字...女的古代好像没有字 不过可以字若雯,瑞云什么的

刘兵就字云德吧 关云长加张翼德 还有普渡芸芸众生之意呵呵
第2个回答  2006-11-07
李白字太白 王维,字摩诘 孔字字仲尼
凌岳通五岳,五岳又通天,所以字(天一)
刘兵通溜冰.字(飞逸)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6-11-07
刘凌岳 男的字冠山 女的字...女的古代好像没有字 不过可以字若雯,瑞云什么的

刘兵就字云德吧 关云长加张翼德 还有普渡芸芸众生之意呵呵
第4个回答  2006-11-07
字一般都是小名~就是相当于我们现在在家里的昵称.~一般不对外宣称~呵呵
就字"飞"吧,飞飞,多好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