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人是哪一年退出大连的?

如题所述

1955年苏联人退出大连。

清德宗光绪六年(1880年),李鸿章在此经营多年,建成北洋水师舰队的主要基地。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旅顺被日军攻占,并于1894年11月22日在旅顺进行大规模屠杀,血洗全城。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3月27日,沙俄以干涉还辽有功,迫使清政府与之签订了《旅大租地条约》,规定沙俄租借军港旅顺口、商港大连湾25年。5月7日,再次迫使清政府与之签订《旅大租地续约》。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2月8日,日军偷袭旅顺口,日俄战争爆发。经过极其惨烈的战役,日军夺取旅顺口军港。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根据雅尔塔协定,旅顺港由苏联使用。

1955年,苏联将旅顺归还给中国。旅顺后来和大连合并,并称为旅大市。

1981年以后,大连划市旅顺划区,旅顺自此成为大连市的一个区。

扩展资料:

“大连”名称由来:

大连地名是“达里尼”的音转。“达里尼”系俄语,是“远处”之意。“达里尼”的由来是在大连沦为俄国租借地以后,根据沙皇尼古拉之令将此地命名为达里尼,同时作为自由贸易港开放。后音转为大连。一说,大连名称,源于大连湾,始于近代。

清光绪六年(1880年)北洋大臣李鸿章在关于大连湾军港建设方案的奏折申,就提到"大连湾"。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期间,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2月始称大连。解放后,1949年4月1日,大连与旅顺合称为旅大市。198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改称大连市。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2-24
  1955年1月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奉中央军委命令,从朝鲜东海岸回国,接管苏军在旅大地区的防务。2-5月,中央军委又陆续调空军、海军和公安部队进驻旅顺口,并组建了海军旅顺口基地。2月5日,接收旅大防卫区委员会组成,肖劲光为主任,邓华、甘泗其、刘亚楼、曾绍山、郭述申为副主任。2月11日成立了接收委员会海军分会。为保证顺利、按时接收和担负起防务,进驻旅大地区的各部队迅速开展了向苏军学习的活动。2月中旬,接防部队在苏军协助下,举办了15000多人参加的200多个训练班,由苏军从技术上培训防区的指挥员、参谋、军械、政工、坦克、通信、防空、工兵、防化和后勤等有关人员。海军部队则开展了“兵对兵,将对将”向苏军学经验、学技术的活动。通过向苏军学习的活动,各级干部不仅熟悉了防区,掌握了技术,而且对接收的武器装备、物资器材的状况和性能都有了全面的了解。

  2月16日,中苏交接联合委员会举行会谈,通过了《苏军自辽东半岛撤离与中国军队进驻的计划》、《防务移交与中苏军队同驻期间保持备战实施的计划》和《技术装备交接计划》。为预防交接期间突然事件的发生,双方还共同拟定了《中苏两国军队共同作战方案》。其中规定,4月16日零时为防务交接时间,此前两国军队统由苏方指挥,此后统由中方指挥。4月15日13时,举行交接签字仪式。中方代表签字的是第三兵团副司令曾绍山、海军旅顺口基地司令罗华生、空军第三军军长刘丰;苏方代表签字的是第39集团军司令什维佐夫、海军基地司令古德利切夫、空军第55军军长切德利克。4月16日零时以后,旅大地区一切防务由中方接管。

  接收军事设施和装备武器的工作,从3月7日开始,至5月16日全部完成。有偿接收的装备有:

  海军——鱼雷快艇39艘,护卫艇6艘,辅助船18只,伊尔-28轰炸机64架,另配伊尔-28教练机12架,里-2教练机2架,180毫米海岸炮1个连(4门),130毫米海岸炮28门,130毫米列车炮14门,100毫米海岸炮8门,85毫米高射炮96门,37毫米高射炮26门,鱼雷80条,水雷332个,各种炮弹235万发,炸弹2624吨,各种车辆1684辆,雷达35部,油料22000吨,共2.7亿卢布。

  陆军——各种大炮1113门;坦克和自行火炮357辆,其中ИС-2重坦克18辆,Т-54坦克16辆,Т-34坦克224辆,СУ100自行火炮99门。中国用以编成1个机械化师(3个机械化团,1个坦克团,一个重型坦克自行火炮团,1个榴弹炮团,1个高射炮团,共7个团),还用其他苏军装备编成1个野战高射炮师、1个反坦克炮师、1个加农炮兵旅。

  空军——接收295架飞机,内有281架米格-15,12架米格-17,2架雅克-12。陆、空军武器装备共4.53亿卢布。上述苏军武器共7.23亿卢布,加上安东苏军(抗美援朝时进驻的空军和高射炮部队)撤走时移交的装备共2.47亿卢布,合计9.72亿卢布。

  无偿移交的设备和器材有营房151万平方米,机场9个,以及码头、阵地、工厂、营房、仓库、医院等,还有布雷舰1艘、护卫舰2艘、护卫艇2艘,约值人民币4亿元。[42]

  移交谈判开始是在双方军人之间进行的,互相合作不错,价格也定得较为合理。但不久莫斯科从对外贸易部派来了一个代表团,专门谈价格,把以前的方案全部推翻,重新评级定价,于是双方讨价还价,争吵不休。如谈判空军装备时,苏方均按出厂新品的半价计算米格-15和米格-17飞机价格,而且不供应喷气飞机的燃料。刘亚楼听后生气地说,那么一架也不接收了,邓华也说对方是“老奸巨猾”,谈判一度陷入僵局。后报经双方上层调解,又确定飞机折旧计价,并供应燃料油,才解决了问题。[43]副总参谋长黄克诚后来谈到接收旅大装备时认为,在经济上不合算,但从政治上考虑,这笔钱又不能不花。[44]现在看来,这批装备是中国主动提出留下的,苏联要求部分装备有偿转让,并无不合理之处。即使苏方外贸人员对价格有些计较,但并没有超出周恩来确定的8亿卢布的总额限定,[45]而中国军队则增添了一批急需的现代化武器装备,对加强国防是极为有利的。

  交接工作全部完成以后,5月24日下午4时,中苏联合军事委员会在旅顺苏军司令部举行会议,签署了最后议定书。确定驻旅顺口地区的苏联军队将在1955年5月31日以前全部撤退回国。[46]自5月25日至27日,苏联驻军指挥机关及陆、海、空三军约12万人分批撤离。从此,旅大地区结束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由外国人统治和管辖的历史。

  回答者注:关于这段历史可参看中国海军网相关内容http://www.china81.com.cn/2005/11-18/20051118195225.htm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12-24
1955年1月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奉中央军委命令,从朝鲜东海岸回国,接管苏军在旅大地区的防务。2-5月,中央军委又陆续调空军、海军和公安部队进驻旅顺口,并组建了海军旅顺口基地。2月5日,接收旅大防卫区委员会组成,肖劲光为主任,邓华、甘泗其、刘亚楼、曾绍山、郭述申为副主任。2月11日成立了接收委员会海军分会。为保证顺利、按时接收和担负起防务,进驻旅大地区的各部队迅速开展了向苏军学习的活动。2月中旬,接防部队在苏军协助下,举办了15000多人参加的200多个训练班,由苏军从技术上培训防区的指挥员、参谋、军械、政工、坦克、通信、防空、工兵、防化和后勤等有关人员。海军部队则开展了“兵对兵,将对将”向苏军学经验、学技术的活动。通过向苏军学习的活动,各级干部不仅熟悉了防区,掌握了技术,而且对接收的武器装备、物资器材的状况和性能都有了全面的了解。

  2月16日,中苏交接联合委员会举行会谈,通过了《苏军自辽东半岛撤离与中国军队进驻的计划》、《防务移交与中苏军队同驻期间保持备战实施的计划》和《技术装备交接计划》。为预防交接期间突然事件的发生,双方还共同拟定了《中苏两国军队共同作战方案》。其中规定,4月16日零时为防务交接时间,此前两国军队统由苏方指挥,此后统由中方指挥。4月15日13时,举行交接签字仪式。中方代表签字的是第三兵团副司令曾绍山、海军旅顺口基地司令罗华生、空军第三军军长刘丰;苏方代表签字的是第39集团军司令什维佐夫、海军基地司令古德利切夫、空军第55军军长切德利克。4月16日零时以后,旅大地区一切防务由中方接管。

  接收军事设施和装备武器的工作,从3月7日开始,至5月16日全部完成。有偿接收的装备有:

  海军——鱼雷快艇39艘,护卫艇6艘,辅助船18只,伊尔-28轰炸机64架,另配伊尔-28教练机12架,里-2教练机2架,180毫米海岸炮1个连(4门),130毫米海岸炮28门,130毫米列车炮14门,100毫米海岸炮8门,85毫米高射炮96门,37毫米高射炮26门,鱼雷80条,水雷332个,各种炮弹235万发,炸弹2624吨,各种车辆1684辆,雷达35部,油料22000吨,共2.7亿卢布。

  陆军——各种大炮1113门;坦克和自行火炮357辆,其中ИС-2重坦克18辆,Т-54坦克16辆,Т-34坦克224辆,СУ100自行火炮99门。中国用以编成1个机械化师(3个机械化团,1个坦克团,一个重型坦克自行火炮团,1个榴弹炮团,1个高射炮团,共7个团),还用其他苏军装备编成1个野战高射炮师、1个反坦克炮师、1个加农炮兵旅。

  空军——接收295架飞机,内有281架米格-15,12架米格-17,2架雅克-12。陆、空军武器装备共4.53亿卢布。上述苏军武器共7.23亿卢布,加上安东苏军(抗美援朝时进驻的空军和高射炮部队)撤走时移交的装备共2.47亿卢布,合计9.72亿卢布。

  无偿移交的设备和器材有营房151万平方米,机场9个,以及码头、阵地、工厂、营房、仓库、医院等,还有布雷舰1艘、护卫舰2艘、护卫艇2艘,约值人民币4亿元。[42]

  移交谈判开始是在双方军人之间进行的,互相合作不错,价格也定得较为合理。但不久莫斯科从对外贸易部派来了一个代表团,专门谈价格,把以前的方案全部推翻,重新评级定价,于是双方讨价还价,争吵不休。如谈判空军装备时,苏方均按出厂新品的半价计算米格-15和米格-17飞机价格,而且不供应喷气飞机的燃料。刘亚楼听后生气地说,那么一架也不接收了,邓华也说对方是“老奸巨猾”,谈判一度陷入僵局。后报经双方上层调解,又确定飞机折旧计价,并供应燃料油,才解决了问题。[43]副总参谋长黄克诚后来谈到接收旅大装备时认为,在经济上不合算,但从政治上考虑,这笔钱又不能不花。[44]现在看来,这批装备是中国主动提出留下的,苏联要求部分装备有偿转让,并无不合理之处。即使苏方外贸人员对价格有些计较,但并没有超出周恩来确定的8亿卢布的总额限定,[45]而中国军队则增添了一批急需的现代化武器装备,对加强国防是极为有利的。

  交接工作全部完成以后,5月24日下午4时,中苏联合军事委员会在旅顺苏军司令部举行会议,签署了最后议定书。确定驻旅顺口地区的苏联军队将在1955年5月31日以前全部撤退回国。[46]自5月25日至27日,苏联驻军指挥机关及陆、海、空三军约12万人分批撤离。从此,旅大地区结束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由外国人统治和管辖的历史。

  回答者注:关于这段历史可参看中国海军网相关内容http://www.china81.com.cn/2005/11-18/20051118195225.htm
第3个回答  2016-01-05
  1955年5月25日至27日苏联驻军指挥机关及陆海空三军约12万人分批撤离。旅大地区60年后终于回归了祖国。

  旅顺口是举世闻名的天然良港,为世界五大军港之一,隐蔽险要,终年不冻。旅顺口与庙岛列岛及山东半岛蓬莱岛共扼渤海海峡咽喉,构成北京和渤海海岸的天然屏障,是重要的军港和海军基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旅顺口成为苏联海军太平洋舰队的一个重要军事基地,直到1955年,旅(顺)大(连)地区才完全回到祖国的怀抱。苏联为何能在新中国成立后仍然租用旅顺口,这个海军基地是如何回到中国怀抱的?60年前,笔者亲历了中苏两国两军旅大防务交接工作,半个多世纪以来,我抚今追昔,回顾历史,深刻怀念中苏两国人民和军队结成的深厚友谊,倍感党中央和毛泽东决策的英明。
第4个回答  2006-11-06
1955 年5 月27 日苏联红军远东后贝加尔第三十九集团军撤出旅顺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