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G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曲式分析

如题所述

第一乐章,快板,G大调,4/4拍,协奏奏鸣曲式。一开始乐队立即呈示第一主题:

后来,舒缓的第二主题在双簧管上出现:

乐队呈示部的结束时是以双簧管的三度行进迎接主奏小提琴。主奏小提琴一开始就奏出第一主题。在三小节的乐队过渡后,主奏小提琴又奏出一个新的优美的旋律:

在展开一段后,第二主题出现,先在双簧管上,后由主奏小提琴接奏。

展开部由乐队开始,下面是主奏小提琴奏出在第二主题动机上构成的华丽乐句:

展开部结束后,也是由双簧管奏出在乐队呈示时一样的旋律导入再现部。以主奏小提琴奏出第一主题开始,进行次序基本与呈示部相同,后面进入华彩乐段,有不少的演奏家为莫扎特的小提琴协奏曲写下了精彩的华彩乐段。乐章最后由乐队结束。

第二乐章,柔板,D大调,4/4拍。柔情而优美的曲调首先由加上弱音器的第一小提琴声部奏出,这个曲调如此迷人,人们很难想象一个不满 20岁的青年人写出的旋律在200多年后仍然是那么清新而富有魅力:

第二主题较短小,先由乐队奏出:

这个乐章是个微型的奏鸣曲式,在展开和再现后,有一个华彩乐段,最后在主奏小提琴奏出的第一主题上结束这个乐章。

第三乐章,回旋曲,快板, G大调,3/8拍。乐章一开始由弦乐奏出主部主题,这是一个轻松愉快的旋律:

接着由主奏小提琴奏出插部主题:

这是在属调上进行的。下面在16分音符的快速音群后,又出现了主部副旋律:
这次是由主奏小提琴奏出。后来主部主题先在主奏小提琴上出现,又由乐队奏出,之后,主奏小提琴又奏出插部主题。

在一个长音后,出现了只有几小节的华彩,随后又进入主部。这是由主奏小提琴奏出的。后面,有一个2/2拍的行板,也是由主奏小提琴奏出,曲调舒缓而典雅:

行板过后,出现小快板,回到主调,具有强烈的欧洲民间舞曲的风格:

小快板的后半部分另外一个旋律则是模仿风笛吹奏的舞曲,主奏小提琴在奏出的旋律下面有一个属音的持续音,好像是风笛的伴音管上吹奏出来的续音似的:

以后回到原速,3/8拍,主部主题重又出现。后面在经过华彩乐段后,重又进入主部,最后平静地结束这一乐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2-19
一、第一呈示部
  主部(1—10小节),由a、b(4+6)两个非方正型乐句构成,开放型结构。a句(1—4小节)前三小节明显的f、p力度三次出现,使乐队以强烈的强弱对比在G大调主和弦上全奏出这首协奏曲第一主题(谱例一),支撑于整个快板乐章。第一主题,改编自莫扎特同年首演,自己创作的音乐剧《牧羊人之王》第三首咏叹调中的管弦乐队。b句(5—10小节)于G大调属和弦进行陈述,旋律主要以级近上下行双音进行为主,于第10小节G大调属和弦结束于主部。
   连接部(11—18小节),不分乐句乐段,开放型结构。采用新材料,于主调G大调进行陈述,和声以G大调主属和弦为主,伴有下属和弦进行,最后于18小节结束于G大调属和弦半终止。
  副部(18—26小节),由4+4两个方正型乐句构成,收拢性结构。18小节后两拍力度P的出现、以及小提琴声部伴有升C前倚音D音的出现,引出由双簧管、圆号以主调弱奏主题感很强的新材料,曲子进入呈示部副部,第二主题旋律于19小节开始出现(谱例二),小提琴声部四个均分十六分音符伴奏音型,与双簧管、圆号组成的声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于26小节G大调完全终止结束副部。
  结束部(26—37小节),由4+7非方正型乐句构成,开放型结构。26小节开始出现大量强弱对比,连续七小节f、p力度进行,可以看出莫扎特整个作品中,采用了大量乐队强烈对比来表现音乐中的不同情绪。35小节处,fp、f力度出现,乐队声部采用连续下行二度及属音反复,结束第一呈示部,于38小节引出小提琴独奏与乐队协奏的第二呈示部。
  二、第二呈示部
  主部(38—50小节),由a1、b1两个乐句构成,收拢性结构。a1句独奏小提琴变化重复第一主题,(谱例三)乐队声部与主奏小提琴之间形成一种对话式的表现手法。b1句为第一呈示部主部b句的变化重复,和声在主调G大调进行陈述,以主属和弦为主。48小节处,乐队全奏出现,独奏小提琴两个半小节空拍后,主部在G大调完全终止结束。
  连接部(51—73小节),主调G大调进行陈述。乐队声部均分八分柱式和弦伴奏音型弱起,小提琴独奏声部主要以级近上下行为主,形成声部间对话式的表现手法。56小节处升C变化音出现、以及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没有还原,意识着曲子将转入主调属关系调D大调,以D大调主属与下属和弦为主。连接部作用是使曲子顺利由主部过渡到副部,第二呈示部中的连接部较第一呈示部较长,出现新的材料,主奏与独奏声部以问答的方式出现,使旋律表现十分生动。73小节处,独奏小提琴声部的级近上下行、以及乐队声部四分音符的双音上行进行,引出副部第二主题。
  副部(74—81小节),由4+4方正型乐句构成,收拢性结构,在主调属关系调D调上进行陈述。74小节处,第二主题材料由双簧管与圆号先于独奏小提琴声部第一次奏出,并在两小节后由独奏小提琴声部第二次奏出。第78小节为小提琴独奏连续上行二度进行,79小节开始伴有乐队伴奏,同音环绕与上行二度音阶的小提琴独奏旋律进行。81小节独奏小提琴声部结束于D大调主音,乐队声部以主和弦完全终止结束副部。
  结束部(81—93小节),不分乐句乐段,收拢性结构。采用新材料,与第一呈示部中的结束部相同,出现大量强弱对比,连续八小节f、p力度进行,和声以主属交替为主,两个十六分音符加四个均分跳音加后附点组成的节奏型反复了三次,第一次是以D音开始,第二次于83小节低八度反复进行,第三次反复时节奏型出现在小提琴独奏声部,加上fp的力度对比,旋律显得十分轻松而活泼。93小节独奏小提琴声部E装饰音及乐队声部的均分八分音符与十六分音符进行,于D大调完全终止结束第二呈示部,曲子进入展开部。
  三、展开部
  引入部分(94—105小节),不分乐句乐段,开放型结构。乐队全奏开始,D大调主属和弦为主进行,采用大量下属四级和弦原位及转位进行。于100小节完全终止后出现一个小连接,104小节处,出现降b音,曲子色彩发生变化,转成小调色彩。G音、bB音、D音为d小调的四级原位和弦,因此曲子转到d小调进行陈述,于d小调半终止结束引入部分,进入展开部中心部分。
  中心部分(106—150小节),d小调开始。中心部分为展开部的核心,其规模较大。106小节独奏小提琴出现新旋律,乐队声部中双簧管声部出现呈示部中连接部所用音型。小提琴出现的新旋律贯穿于整个中心部分,新的旋律于独奏小提琴声部在第106小节、111小节、136小节三次变化出现,在乐队声部于125小节、132小节的以b音、a音开始的下行二度音两次出现,一共五次出现这个新旋律,声部进行中贯穿着级近上下行等音型。中心部分伴有大量转调,以d小调主属、下属和弦为主,伴有属变和弦,121小节为重属变和弦到属和弦的离调进行,随后127小节出现升D音,使曲子转到e小调,129小节为e小调V7/VII—VII的离调进行,使曲子更具色彩性。132小节降B音与升C音的出现,预示曲子又转回d小调。135小节开始,还原F音及各种临时变音记号出现,预示着此处转到C大调,曲子赋予大调色彩,146小节开始升D音出现,曲子转回D大调,于150小节结束于D大调完全终止。结束了展开部的中心部分。
准备再现(150—155小节),D大调,收拢性结构。151小节处出现了本曲的第一个华彩乐段。独奏小提琴声部与乐队声部合奏出华彩乐段,结束部分出现G大调属持续音,预示曲子即将进入再现部分。
  四、再现部
  主部(156—168小节),为呈示部主部完全再现部分,主调G大调进行陈述。结束于G大调完全终止,收拢性结构。
  连接部(169—191小节),呈示部连接部的变化再现,调性发生变化,由G大调开始,随后170小节升G音及还原F音的出现,此处开始转到a小调。174小节开始,回归主调G大调,并在G大调的主属和弦及下属和弦上进行陈述,于191小节结束于G大调的属和弦半终止,开放型结构。
  副部(192—199小节),呈示部副部变化再现,G大调,与呈示部相比调性上发生了变化,再现部副部调性不再转入属调D调,而是回归到了主调G大调上,体现了奏鸣曲式的奏鸣性原则。199小节结束于G大调完全终止,收拢性结构。
  结束部(199—215),呈示部结束部变化再现,G大调,与呈示部相比调性发生变化。小提琴独奏声部与乐队声部形成美妙对比,与212小节引出了乐队全奏,结束于G大调完全终止,收拢性结构。
  华彩乐段(216小节),安排在结尾之前,小提琴独奏声部自由发挥,将主部、副部的材料进行了即兴发挥,使听众对主副部的主题印象更加深刻。
  结束段(coda)(217—226小节),安排在华彩乐段之后,乐队全奏开始,在G大调进行陈述,主题两次重复出现之后出现完全终止。221小节开始为补充终止,在乐队的全奏气势下,慢慢于G大调完全终止结束整个第一乐章。
第2个回答  2010-04-20
力度和揉弦 woyexueguo
我也学过,挺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