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不乱扔垃圾的神话是怎样炼成的

如题所述

这主要得益与日本对学生的环保教育。
日本学校在开展环境教育活动中重视增强学生对于自己身边环境的主动关心意识,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思考判断的能力,培养学生参与构造良好环境和环境保护活动的积极态度。
十年前,日本“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研究会”明确指出,学校应当做的事情就是,要对少年儿童的不同成长阶段进行相应的指导:
(1) 亲近大自然,感受自然的美丽;
(2) 爱护动物,尊重生命;
(3) 懂得水、煤、电等资源的有限性;
(4) 了解身边地区的自然状况,参与创造良好的环境;
(5)正确对待身边发生的环境问题,自己不要成为环境的破坏者;
(6) 了解自然的生态系统,保全并改善环境;
(7) 以广阔的视野考虑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由此可见,学校环境教育的实施大致可分三个阶段:亲近自然教育,形成学生对环境的丰富感知;了解自然教育,加深学生对环境的理解;保护自然教育,提高学生参与环保活动的积极性。
第一阶段,形成学生对环境的丰富感知。这个阶段的主要形式是,让孩子通过与自然界亲近获得直接体验,唤起儿童内心深处对于自然的敬畏感和亲近感,形成儿童的环保意识。具体做法如下:
(1)在小学低年级的生活课中设有关于观察昆虫和植物的内容,一年级学生种花,二年级学生种小西红柿。中高年级则是开展每人种一盆花的活动。有的学校在校园内或校区附近开一块菜地或水田,为中高年级学生种稻谷、红薯等创造条件。几乎每个学校都饲养了兔子、鸡或其他动物。动物由低年级学生饲养班(自愿参加)负责照顾。通过植物的成长,使学生从感性上理解阳光和水的作用,养成接近自然的习惯;通过和动物的接触,使学生理解动物的生命和人类具有同样价值,由此形成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2)六年级的家庭课是通过与衣食住行相关的实践活动学习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技能。通过烹饪实习使学生体会到生活排水是河川水质污浊的主要原因,感受生活垃圾量和种类之多,同时进行垃圾分类和减少垃圾以及减少污水排放的实践。家庭课的实践可以增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环境保护意识。
(3)在低年级生活课和中高年级美术手工课上,学生利用花草、树木、石头等自然材料制作各种题材的工艺作品。学生在和自然的实物接触过程中渐渐形成独特的欣赏能力和创造力,逐步培养了环保意识。
第二阶段:加深学生对环境的理解。青少年通过直接体验会产生关于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关系的思考,这种体验有助于学生理解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并将这些知识与环境问题结合起来。具体做法如下:
(1)中高年级社会课的内容是学习社会生活常识、了解自然界的构成、了解现代产业社会结构。这门课的教学内容与环境教育的关系最为密切。在社会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对周边的生活环境进行调查,如去超市调查垃圾回收再生利用的情况、计算废纸回收和节省木材的关系、调查生活用水和水质污染的因果关系。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们理解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和环境保护直接相关的,同时通过以上调查使学生感受到人类对环境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2)利用语文教材中有关环境的题材,使学生在学习语言基础知识的同时,加深对于环境问题的理解,思考人类与大自然的相互关系。通过音乐课中讴歌大自然的曲目,培养学生对于自然的审美能力。
(3)中高年级理科课程是通过学习有关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的知识,使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运用理科知识理解环境问题,思考解决方法是本课程的特点。如学习“水溶液的性质”时,让学生观察空气中水的变化,理解自然界水循环原理,使学生树立起水是有限资源的意识。
(4)选定一个环境课题,根据在理科、社会课、家庭课中学到的调查和分析方法开展社会调研,并把调查结果以班级讨论会、编排剧目等形式进行展示,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运用,加深对环境问题的理解。这样有益于深化学习内容,使学生共享学习成果。
第三阶段:提高学生参与环境活动的积极性。日本环境教育多采取走出课堂,进入生活的形式,各个学校将校内活动延伸到家庭、社区,形成了校内外、科目间连贯性的环境教育活动体系。具体做法有:
(1)根据国家建立循环型社会的总目标,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型公害入手,认识地球环境问题的深刻性和紧迫性。学校的垃圾分类,清理社区的空罐、空瓶等都是“绿色社区”建设活动的一部分。
(2)举办再生物品展览会。展览会展示每个学生利用废旧物品做成的可以使用的用具或玩具,通过制作和展示再生物品,使学生理解资源的有限性和资源再生利用的意义,培养学生爱惜资源的意识。
(3)通过对学校周边环境的调查,寻找环境保护的课题。日本各地小河流比较多,许多学校都开展由学生提议的定期清理小河垃圾、维护两岸绿化、治理河水污染等活动。
(4)在校内建立生物池,观察小池内各种动植物或校园内树木、燕子窝的变化,使学生加深对身边自然界生物之间互相依赖关系的理解。此外,走出校园到附近公园、菜地、树林、山地开展各种自然观察活动,也是学校较多采用的形式。
在各门学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由于环境问题的广泛性和多面性,日本教育部门没有设置专门的环境教育课程,也没有专门的环境教育教材,对各个学校的指导,原则上是在各门课(语文、社会、科学、生活、家庭、体育、保健)的教学、道德教育及学校特别活动中实现的。
第一,学校在进行环境教育时,将各门课程、道德教育、课外活动等有机结合起来,将环境教育贯穿于整个学校的教育活动中。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环境问题,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为解决环境问题而勇于实践的积极性。如,通过教材《充满活力的土壤》、《湿地与丹顶鹤》的学习,理解土壤和动物以及大自然的构成关系,懂得因为人类活动、都市化和产业开发以及各种形式的土壤污染使丹顶鹤失去了生存的场所。同时,让学生收集课文中没有涉及到的环境问题,在环境问题讨论会上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加深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理解。
第二,加深学生对自然环境与人类相互关系的理解,使他们懂得爱护自然、保护自然。通过环境教育,使他们懂得环境问题的起因,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人类生活及生产活动所致,与消费资源、能源,排放大量废物的当代文明和生活方式相关。教育他们懂得珍惜自然环境,通过节约资源、能源,废物利用,改变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活动方式。同时,养成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的习惯,为保护环境、创造更加美好的环境而努力。
第三,通过观察、实验、调查、参观、实习等体验性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了解现实中的环境问题及对策。可以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同相关机构或团体合作,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同各地的学校、机构展开交流,进行环保教育。
例如,各地都有一些专门实施学校体验教育、环境教育的设施。名古屋市教委早在1966年就在远离市区的自然山区开设了户外教育中心专用教育基地,直到现在,每年市内所有中学二年级学生轮番到这里来进行户外教育。
环境教育首先是意识教育、心灵教育。如果少年儿童从小就有更多机会参加自然体验和户外活动,有机会亲近大自然,能够在生活中维护自然的美好,那么,将来就会更加有意识地积极投入到保护环境的行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2-20
把垃圾扔到中国和非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