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的民风民俗

谁能告诉我常州的民风民俗,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常州的民风民俗
  ▲风土人情
  常州这方土地,历史文风炽盛,人才辈出,古迹众多。城南的淹城遗址是我国最完整的春秋以前古城,其三城三河的独特形制被誉为"世界奇迹"。城东有号称"东南第一丛林"的天宁寺,北宋道教南宗始祖张伯端聚徒修炼的红梅阁,苏东坡多次来常州的泊船处遗址--舣舟亭,已有1500年历史的文笔塔。红梅公园面积之广,在全国城中公园中亦为罕见。古典私家园林近园、未园、约园、意园散置城内。
  “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这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对常州人才辈出的赞叹。当代学者缪进鸿先生历时数载,对先秦以来全国400多座城市的杰出专家学者的地域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常州位居苏州、杭州、北京之后名列第四位的结论。
  常州人文荟萃,肇始于2500年前建邑延陵的季札,以善外交,精礼乐,重然诺而见称于诸侯各国。南北朝时,常州是齐梁故里,以主编《昭明文选》的萧统为代表的萧氏家族在文学、史学、音乐上造诣甚深,影响深远。
  隋唐开科取士以来到清末1400余年间,常州就涌现状元9名、榜眼8名、探花11名、进士1546名。北宋大观三年(1109)合试天下贡士,一科三百名进士中,常州人就有53名。南宋大诗人陆游盛赞常州“儒风蔚然,为东南冠”。中式人数之多,令朝野震惊。明代有文学家、抗倭英雄唐荆川。有清一代,常州画派、今文经学派、阳湖文派、常州词派、孟河医派,以及常州骈体文等众多文化学术流派,精彩纷呈,影响全国。
  近现代以来,西学东渐,常州人才在传承历史的基础上,展现出新的时代风采。在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史学研究等传统领域中大师级人物成批出现。有洋务派代表人物盛宣怀,爱国实业家刘国钧,书画学家刘海栗等。在学术科学领域中,享有学术界最高荣誉称号的,民国时期有赵元任、吴稚晖、吴定良等多名中央研究院院士。解放以后,有华罗庚、吴阶平为代表的中国科学院27名院士,以及在海外为炎黄子孙争得荣誉的一大批科技俊彦;至于在革命风云际会中脱颖而出的“常州三杰”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爱国七君子”中的李公朴、史良等为代表的一批革命家和社会活动家,更是时代精英,在常州杰出人物的历史星河中永远闪烁出耀人的光彩。
  ▲常州节庆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半称元宵节,又名灯节、上元节。
  早餐,各家多吃米粉圆子。小粒无馅者为"糖圆",大颗有馅如百果、枣泥、油水的称"元宵"。
  晚间家宴后,外出赏月观灯。
  入夜,火树银花,城门大开,大街小巷到处彩灯游动,令人口不暇接;处处敲锣打鼓,钹铙萧管齐奏闹元宵。女士结队出游"晾街",正是"邀月客邀邀月客,看灯人看看灯人",热闹非凡。
  当时有首儿歌描述常州元宵灯市的盛况:"甘棠桥,对鼓桥,鼓楼对着庙门口,镗镗镗!灯来哩!灯来哩!嗲格灯?一团和气灯,二龙戏珠灯,三元及第灯,四面如意灯,五子夺魁灯,六角风菱灯,七子八婿灯,八仙过海灯,九莲灯,十面芙蓉灯,镗镗镗,灯来哩!后面还有一条老龙灯,一跳跳出来二十四个小猢狲,吓得娘娘小姐呆瞪瞪"。
  太平军攻克常州后,每逢元宵节,"圣兵"敲起"太平军锣鼓"欢庆新春。青云坊两侧戏楼上,太平军男女"圣兵"化装演唱滩簧,军民同乐,往往通宵达旦。 这天,街头巷尾常有五七人一起,手提锣鼓,边敲边行,俗称"浪街元宵"。妇女夜间结伴到郊外或村外走三座桥,来回路线不能重复,称"走三桥";有的途中摘一把初出叶的菜,拭衣领,称为"解发腻";乡间姑娘还把秃帚、竹枝等用麻茎扎成一丈来高的芦炬,在田间焚烧,谓"照田财",以占卜干旱和雨水的情况。
  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俗称"过八月半"。节前数日,人们多以月饼、火腿、菱、藕等馈赠亲友"送节礼"。晨起吃"糖芋头",晚上合家团聚,饮酒赏月。妇女多在天井设香案,供菱藕、烧香斗,以斋月宫。文人雅士相约赴舣舟亭赏月赋诗。
  ▲常州宗教
  佛教 (1980年10月 ,成立常州市佛教协会)
  主要活动场所:天宁寺
  地址:常州市延陵东路636号
  电话:(0519)8115647
  邮编:213003
  道教
  主要活动场所:乾元观
  地址:金坛茅山
  天主教(1980年6月,成立常州市天主教爱国会)
  主要活动场所:
  1、东门天主堂
  地址:延陵东路286号
  2、东青天主堂
  地址:武进市东青镇陈家头村
  3、戚墅堰天主堂
  地址:戚墅堰中街257号
  基督教(1983年12月,成立常州市基督教协会)
  主要活动场所:
  1、常州基督教堂
  地址:县学街9号
  2、戚墅堰基督教布道所
  地址:机厂街
  伊斯兰教(1980年10月成立常州市伊斯兰教协会)
  主要活动场所:双桂坊清真寺
  ▲祈福消灾跳马灯
  马灯,据说在春秋战国就有了。当时地方发生瘟疫,无良药可治,百姓为驱邪避灾、送走瘟神,便扎起纸人纸马,扮成各种神灵、嘴里念念有词,跳出各种障法,以祈福消灾。
  溧阳跳马灯约有四、五百年历史。每到春节期间,大村和集镇上的马灯队就出发了,行走邻乡近村,给一年一度的佳节带来了喜庆的气氛。溧阳马灯表演据传出自昭君出塞故事,参与的角色主要有报马、凤阳婆、崇王卒、公马、女马等等,道具有牌灯、马灯、马叉、火阵星、大刀等等。青海方式有“朝门头”“跳团场”两种。“朝门头”就是马灯队由报马带头、逐户朝拜,吸引观众去场园上观赏“跳团场”。跳团场在广场上表演,先有荡火阵星演员开场,再由抛马叉表演、舞大刀表演,接下来马阵出动,先跳单马,再跳双马,凤阳婆上场时,崇王子插科打诨,逗人发笑:“停了锣鼓歇了马,明代崇王老娘家,讲他几句发笑话……”
  最后,是马灯表演的重头戏——穿阵,随着召军急促的长奏,大锣大鼓敲出震撼人心的套曲,在节奏极强的铿锵声里,马灯队伍在会旗的率领下全部登场,头尾相接饶场一圈,再在令旗的指挥下忽左忽右、忽东忽西,剪刀阵、梅花阵、龙门阵、荷花阵等十余套阵穿梭上演,五十多名演员在跑动中变换阵势,衔接自如,配合默契,时而游龙翻舞,时而群马奔跃,在锣鼓喧天中满场灯火,此场喝彩,演出达到高潮。
  马灯,作为一种民间娱乐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表达了人们善良的愿望,同时也给文娱生活枯燥乏味的乡村,带来了欢乐的喜悦。
  “蒋塘马灯蒿里幡”。地处殷桥的蒋塘村,跳马灯可说是远近闻名,只因里面有段故事。
  据传,北宋微宗的第九个儿子康王赵构,与金兀术的金兵大战于溧阳。在一次混战中,赵构被金兵捉住,金兀术大喜,把他关进木囚笼中,准备将康王送到北国向老郎王邀功请赏。谁知那天夜里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赵构趁看守的士兵打瞌睡时,从木笼中逃跑了出来。此时有一匹马跑到他身边,头仰天,蹄刨地,尾摆舞,他急忙骑上马背,连拍三下“马呀!快快跑吧!不管天黑路远,只要救我出险,一定为你修庙纪念!”说也奇怪,这马竟一口气长跑几十里,冲出敌人重围,来到了石屋山下的蒋塘村。康王得救了,他回到军中,重振旗鼓,率军大败金兵,收复了失地。
  后来,康王赵构在临安做了南宗的皇帝,他不忘神马的救驾之恩,君无戏言,就在蒋塘村修建了一座庙宇,兑现了他的诺言。
  庙修好了,但救驾的那匹马却怎么也找不到了。为了祭祀神马,只好请来几位能工巧匠,用竹子编了12匹竹马,在马身上披上红、黄、黑、白等各种颜色的外衣,组成了12色的竹马队。这竹马编得活灵活观,马头会动、马身会舞,马尾能摆,让人站在竹以中间双手扶着跑跳,简直和真马一样,村人见了个个欢喜。自此数百年来,蒋塘村就将竹马当作神马来供奉。
  蒋塘的竹马,过去每逢农历闺年的正月十八就要“出会”,到邻近的四十八村去“消灾祈福”。竹马每到一村,马铃叮铛,锣鼓擂响,马跃人欢,马舞灯亮。一种节日的喜庆,点亮了劳景一年的乡亲心头的希望之火。
  在蒋塘庙的马会结束前,还要举行一项活动,就是让12匹竹马抢登石屋山。这里面还有说法,譬如黑马先登山,当年有灾难;白马先登山,年内发洪水;其它马先登上山,就预示来年丰收、国泰民安。
  溧阳的跳马灯是灯与舞的有机结合。想象一下,在数百年间乡村黑黑的场园上,火阵星冒看炭火在空中急速长旋,几十匹肚内点着蜡烛的竹马、在锣鼓的催促下,在村民的喝彩中,边穿梭边变换、边跳跃边奔腾,这充满着乡土气息的马与灯、人与马之舞,让人心动,让人难以忘怀!
  ▲跳祧神
  “跳祧神”则起源于明朝中期的祧神庙会,是在庙会上祭祀祈福用的的民间祭祀舞蹈,整套动作较简单,伴着打击乐和鼓点小步行走,手中根据情节要求分别持刀、剑、箭等,通过手腕的翻转动作和身体的转动变化来表现神灵们精湛的武功。
  ▲乌饭节
  农历四月初八,是溧阳传统的乌饭节。
  溧阳的乌饭,相传是纪念目连(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救母。目连的母亲,由于遭受冤屈,被关在牢狱中。目连每餐烧了饭菜送去,都被那个穷凶极恶的看守夺走吃尽。在万分焦急中,目连想出一招,到山上采摘来乌饭叶,把它捣碎取汁,将米饭在汁水中染黑,然后煮成乌饭送到牢中。看守见到这黑不溜秋的米饭,掩鼻而过。目连之母,依靠孝子送来清香而有营养的乌饭,一直坚持到出狱。溧阳的午饭节,就是以目连救母的事迹,教育后人,孝敬母亲。
  ▲太平锣鼓
  溧阳的太平锣鼓,在宁沪线上颇有名气。
  由戴埠镇30多名民间艺人组成的演出队,身着太平军戎装,手执乐器前进。他前有旌旗开路,后有刀枪压阵,气势雄壮。演出时,先是小锣小鼓、大锣大鼓声起,反映太平军战士持枪跃马,整装出发的场面;接着“召军”声声,滚鼓雷动,烘托点兵点将、誓师沙场的气氛;而后长锣阵阵,展现千军万马、杀向疆场的风貌。及至紧锣密鼓,“召军”长鸣,展现了金鼓齐鸣、刀剑相击的场景。最后小锣小鼓再起,可感受到凯旋归来、万民欢腾的情绪。这套太平锣鼓生动、形象而又热烈地再现了当年太平军的战斗风貌,深受民众欢迎。也由于这套锣鼓气势磅礴,动人心弦,因此,被众口赞为“威风锣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0-29
上面的回答很全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