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科学的古诗

必须是古诗里头的句子。(要表明古诗题目)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中华古诗词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最富有生命活力的,是那些科学与文学完美嫁接的诗句。固然,文学的艺术,首先是富于形象的语言艺术;然而,再插上富有理趣的科学的翅膀,她就会飞得更高、更远。

“万紫千红总是春”与事物的多元性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春日》。它用“无边光景”、“万紫千红”等形象而又富于色彩的语言阐释了“客观事物多元性”这样一个科学的命题。客观事物,林林总总,千姿百态,在这个世界上都有生存的权利。后来人们又由此演绎出“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的诗句,形象地表明了人们对世界多元性的认可。

“青山遮不住”与事物的必然性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一词的名句,历来为人赞赏。1997年香港回归,当时的钱其琛副总理,曾引此句向全世界表白了中国人民坚定的心志,铮铮铁骨,掷地有声。历史的潮流不可阻挡,就像无数的青山,挡不住滚滚东去的长江水一样,这就是事物的必然性。同类诗句还有,宋.叶绍翁:“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唐.杜甫:“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类诗句又形象地表明了先哲们对事物发展必然性的清醒的认识。

“春江水暖鸭先知”与强调实践的第一性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是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一诗中的名句,为科学思维的形象演绎,此句强调了实践的第一性:暖融融的春江水,只有畅游在水面上的鸭子们才能体验到;你若想了解某事物,就必须在第一时间到第一现场去实践,实践出真知,这就是科学。同样的名句还有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

“不识庐山真面目”与反思个体认识的局限性

苏轼《题西林壁》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同样事物的观察,立场、视角不同,观点也就不同,更何况是置身其中?个人的认识视野就更受局限。只有多方位、多角度地去观察事物,学会换位思考,才能是个体认知接近全面、客观、真实。

“雏凤清于老凤声”与新生事物的无限生命力

李商隐盛赞其外甥韩偓诗云:“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说明后生可畏,新人辈出,新陈代谢,不可抗拒。新生事物具有无限的生命力,中华民族就是在这种“生生不息”的历史进程中崛起、强盛的。这是“否定之否定”哲学原理形象的文学表述,如此经典的表述很多,如刘禹锡“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杜甫“新松恨不高千尺”;清.赵翼“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形象的诗句注入了科学的内涵,才更加熠熠生辉、启人新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3-28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选自唐代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原意为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运用比喻,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哲理。现多指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刘禹锡原意借“沉舟”“病树”感叹自己屡遭贬谪、老病侵袭,以致无所作为。不过,他同时用“千帆过”“万木春”来表达他对天下间仍有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而深感欣慰。

诚然,“沉舟”“病树”是常有的事。沉船事件发生后,千帆仍然浩浩荡荡;这里的树木枯败了,那边的树林还十分茂盛,可以引申为不论碰到什么样的困难或挫折,永远保持一颗生机勃勃的乐观向上的心态是最重要的。让我们的心中永远留住这春天的美景,念念向善、念念向生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3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参考资料:http://wenwen.soso.com/z/q108565559.htm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2-18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第4个回答  2010-03-28
谭清疑水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