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排名一二三的叫法?仲是第二的意思,那其他呢?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2-08

古代兄弟之间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亦唯伯仲叔季图之”。意思是兄弟排行的次序。

一、伯[bó]

释义:伯字属于白字族。在白字族里,白字都是声符兼义符。白字族汉字都与“空无一物”之义有关。伯的本义是“没有兄长的男子”、“老大”。

伯,长也。——《说文》(伯是长子。)

示例:伯父(父亲的哥哥)。

二、仲[zhòng] 

释义:仲本义是排行第二。“仲,中也。”——《说文》(仲排在中间的意思)

示例:仲兄(次兄;二哥);仲年(次年,第二年);仲弟(二弟);仲叔(兄弟中排行第二者)。

三、叔[shū] 

释义:叔,兄弟排行次序第三。

示例:仲叔继幽沦。——唐·柳宗元《哭连州凌员外司马》(老二、老三相继过世。)

四、季[jì]  

释义:“季,癸也。甲乙之次,癸最在下,季亦然也。”——《说文》(季是癸的意思。按照排序,癸在最后,季也是一样。)

扩展资料

伯仲叔季的字源演变

一、伯

白,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明了的、清楚的。伯,甲骨文(白,明了的)(人),表示明于事理的人。有的甲骨文调整成左右结构。

造字本义:名词,见多识广、明于事理、能说会道的族长。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

古人称见多识广的部族首领为“伯”;称调解裁断的德高望众者为“仲”;称祭祀降神的男子为“叔”。

二、仲

仲,甲骨文在“口”(说话)的中间加一竖指事符号,表示站在中间立场说话。

造字本义:动词,站在中间立场调解、仲裁。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加“人”,强调“居中者”身份。

古人称见多识广的部族首领为“伯”;称调解裁断的德高望众者为“仲”;称祭祀降神的男子为“叔”。

三、叔

“_”是“叔”和“戚”的本字。_,金文(干,武器)(八,即“兮”的省略,叹息),表示执干而舞,哀号叹息。当“_”成为单纯字件后,金文再加“又”(抓持)另造“叔”代替,强调手执干器,祭舞叹息。有的金文误将“干”加“兮”的混合结构,写成了“干”加“小”的上下结构。篆文承续金文字形。篆文异体字“”以“寸”代替“又”。

造字本义:动词,尊长手执干戈表演祭亡舞蹈,且舞且叹。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古籍多以“叔”代替“_”。古人称见多识广的部族首领为“伯”;称德高望众的居间调解裁断者为“仲”;称祭祀降神的男子为“叔”。

四、季

子,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小孩。季,甲骨文(结穗的“禾”,是“稚”的省略,幼稚)(子,小孩),表示幼子。

造字本义:名词,同胞兄弟中较年幼的孩子。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子”写成。古人称呼兄弟的长幼,以“孟”、“仲”、“叔”、“季”为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伯仲叔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