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离骚》中有哪些意象?

如题所述

《离骚》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两类意象:美人、香草。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 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前者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后者如“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可以说,屈原在很大程度上, 是通过自拟弃妇而抒情的,所以全诗在情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以夫妇喻君 臣不仅形象生动,深契当时的情境,而且也符合中国传统的思维习惯,早在西周 春秋时代发展起来的阴阳五行观念里,就把君和夫、臣和妇放在同样的位置,这 一观念可能影响了屈原的创作。《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 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 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总之, 《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 藉而且生动。《离骚》对自己的上下求索有出色的描写。第一次远逝历经多处神界,最后 受阻于帝阍。第二次远逝,由于目睹故国而不忍离去。对这两个情节的理解,一 般根据“灵氛”所言“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认为象征屈原试图离 开楚国另寻可以实现自己理想之处,但由于对宗国的留恋而终于不能成行。这两 次远逝中都有十分壮丽的场景,试看这一段的描写: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羲 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饮余马于咸池兮, 总余辔乎扶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 属。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飘风屯 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吾令帝阍开关兮, 倚阊阖而望予。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 妒。望舒先驱,飞廉奔属、凤凰承旂、蛟龙为梁,在这些神圣形象的支持下,屈 原显得如此从容、自由,他伟岸的人格也更加光辉灿烂。这里显出了对自己信念 的执著,表现了对世俗的蔑视。因此,这两次远逝,既是一种象征,又是屈原形 象的一种折射。周流求女一节,历来诠释最多。从《离骚》的全诗来看,屈原所 痛感的,一是君王昏庸,一是佞臣当政,屈原在现实中同时遭到昏君佞臣两者的 排斥。也正是在这种绝境之中,屈原才开始“上下求索”的历程。求女失败之后, 灵氛用“两美必合”鼓励他往别处寻觅。一次次求女不遂,是屈原的现实遭遇在 诗中的投影。所以,求女在诗中应该象征着对明君贤 臣的向往,也表现了屈原 虽在绝望之中,仍不放弃对自己政治理想的孜孜不倦的追求。“香草美人”作为诗歌象征手法,是屈原的创造,但它们又是与楚国地方文 化紧密相关的。《九歌》是巫术祭歌,是楚地“信巫术,重淫祀”(《汉书·地 理志》)的文化习俗的反映。《九歌》的基本情节是“人神恋爱”,往往以人神 恋爱的成功来象征祭祀的成功,而人神交接的艰难,又使《九歌》充满了悲剧色 彩;香草作为献祭或巫神取悦对方的饰物,在表层意义上是一种追求爱情的象征, 而它的内核又暗示着宗教的诸种情境;《九歌》既然描述的是人神之间的事,其 中自然就假想了许多驾龙骖螭的飞升情节。屈原显然是熟悉楚地民间祭祀文化的, 民间文化中这些成熟的文学意象,必然会对他的创作产生影响。《离骚》中最耐 人寻味的“求女”,与《九歌》中人神恋爱的情节颇有类似之处。至于香草和飞 升的细节,与《九歌》也很相似。这些较为原始的楚地民间文化中的文学意象不 但被屈原借以描述现实,同时也帮助屈原进入古代神话或原始宗教的情境之中, 通过对来自历史和人类心灵深处的自由和激情的体验,达到对现实的超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