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泉跃鲤的孝泉镇

如题所述

据传姜诗侍奉母亲非常孝顺。其妻庞氏,照顾婆母更是十分谨慎。婆婆喜欢喝江水,旁氏便走单程七里山路去挑江水。婆婆喜欢吃细切的鱼肉,姜诗夫妇便把鱼精心制作给母亲吃,并每次还要请邻居的母亲来作陪。后夫妻二人之间因一点误会,发生了休妻事件。(在古代,儿子对母亲的孝顺似乎是绝对的,在母亲的安排下,姜诗为了孝敬母亲,顺母心意,不明就理就休了妻子庞氏。)其妻庞氏被休后,在一家庵堂里度日,期待有朝一日洗清冤屈。其子姜安安当时只有七岁,他担心母亲庞三春在庵堂里挨饿,便每天把自己要带入私塾的白米积攒一把在土地庙的小洞里,十天半月便背上米去看望自己含冤受苦的母亲,便出了川剧里常唱的“安安送米”的典故。后姜诗夫妇误会消除,一家团聚,其孝心感动了玉皇大帝,便派神仙在他们住的屋子旁边开出一处喷涌的泉水,泉水的味道与江水一样,泉水中每天还蹦出两尾鲤鱼,姜诗夫妇正好可以取来供母亲食用。
现在看来,姜诗的孝属愚孝,只有其妻孝顺婆婆和其子孝顺庞氏才是值得提倡的。在古代,以“忠孝”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和社会规范是古代社会生活的一种体现。为什么要“孝”?“孝”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一种回报,所谓“慈乌反哺”,也是这个道理,连鸟类也知道父母给了你生命,所以要善待父母之生命的道理,何况人呢? 《孝经》“开宗明义”章节里曾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之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从姜孝祠的牌坊走进去,就看到了历代朝廷为姜诗一家“一门三孝”的行为予以表彰的大匾和祠堂。姜家的孝泉井就位于祠堂右侧。井内至今还有五股清泉涌出,由于有朝廷为孝泉井修的亭子,如今都被列成了文物被保护了起来。一路往里走,《二十四孝故事》石刻贴在祠堂的墙上,还有专门纪念姜诗夫妇的大殿、用雕塑形式描述的“一门三孝”故事的走廊、姜安安念私塾的旧址等等,整个祠堂真感觉进入了一座提倡孝顺美德的城堡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